楊勝
新時期,在課程教育改革持續深入的背景下,要求課程教學革新以往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對學習產生正面積極的心理情感,確保學生能夠自主加入教學課堂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務必緊隨教育發展新形勢,重視學生在課程教學活動中的正面感受。對此,體驗式教學便是有效實現此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當對此方法加強研究,并對其開展有效的應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程知識內容,進一步掌握學科知識點。基于體驗式教學的多重優勢,研究該方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落實十分有必要,下文就此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策略,希望對相關教師有所啟發。
一、體驗式教學的作用分析
(一)喚起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推進教學方法的創新就被擺在了教師工作的首位,而體驗式教學就是一種最具代表性的教學新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體驗式教學能夠帶給學生更加新奇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跟隨教師的節奏進行學習,從而保證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體驗式教學的實現,主要是通過構建生動有趣的情境輔以教學的開展,如聯系現實生活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組織學生開展游戲活動等,這對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十分有幫助,同時也有利于他們從“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中找到樂趣,促進他們興趣的發展。
(二)增加課堂教學的真實性
“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在傳統教學模式的作用下,學生并未體會到“道德與法治”的實用性,甚至根本不明白學習這門課程的意義是什么。而在體驗式教學中,整個教學過程都變得更加真實,這種方式能讓學生了解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如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涉及的“偷竊”這一違法行為,若采用說教式的講解,學生很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及其所造成的惡劣影響,這種教學顯然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而通過實施體驗式教學,組織幾名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還原當時的情境,學生不僅學習積極性高漲,也能從更真實的角度去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深切體會法律對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三)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體驗式教學還有一個顯著的作用,那就是能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提高他們思維的活躍性、靈活性和創新性,促使他們逐步完成思維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通過創建一個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能帶給學生們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讓他們從中發現更多的問題,并嘗試借助自己或同伴的力量去解決,由此讓他們的思維過程變得更加嚴謹;另一方面,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下,學生會下意識地從現實角度去分析問題,這時教師可引導他們采用客觀辯證的眼光去看待社會上的某些現象,從而逐步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辯證思維,而這也正是課程改革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二、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實施困難
(一)學生年齡較小,無法充分理解“道德與法治”課的意義
現階段,基于我國課程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行,小學階段已然逐步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的體驗式教學。但是從小學生群體的角度出發,其往往難以接受。這主要是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年齡較小,無法充分理解“道德與法治”課的真實意義。由于小學生群體缺少社會閱歷,人生經驗不足,無法真正理解當前社會中的大部分現象。現在過早地為小學生們提供過多的“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學生可能會錯誤地理解道德與法制課的真正含義。如此,只會適得其反,成為他們今后人生之路上的一種阻礙。
(二)“道德與法治”課的體驗式教學缺少樂趣,學生興趣不足
實際上,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運用體驗式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模式與實踐活動教學模式相比,往往相對枯燥乏味。與此同時,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普遍偏小,對單調乏味的教學課堂通常無法產生很大的興趣,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從而較大程度降低了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實施成效。假如學生們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降低,那么體驗式教學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就不能發揮其有效價值。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體驗式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聯系生活,模擬生活情境
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落實,要注重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基于現實生活完成情境的模擬,由此帶給學生身臨其境般的感覺。在這項工作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實現生活化情境的呈現,也可借助一些其他的工具或材料構建情境,使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融為一體,引導學生逐步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以“學會溝通交流”這一課為例,教師要讓學生知道與人交流要保持真誠坦率,學會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想法,并正確化解矛盾。為了達成這一目的,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朋友之間的對話,由剛開始平靜友好的溝通,到后續兩人在想法上產生分歧,最終通過換位思考和進一步的溝通化解矛盾。通過呈現出這樣一個真實生動的情境,學生的積極性被有效調動起來,同時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待人真誠、善于溝通的重要性。
(二)合作學習,增強學習體驗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施教過程中,往往面臨著學生參與感不足的問題,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很難保持集中且持續性的注意力,因此大部分學生都沒有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這時通過實施小組合作學習,能促使每一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充分發揮自我潛能和自我優勢,由此增強他們在課堂上的學習體驗感,有效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學習“生活中的你我他”這部分知識時,關于如何與爺爺奶奶相處、爺爺奶奶留給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這些問題,很多學生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針對這些問題,教師便可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與組內成員之間探討和分享自己與爺爺奶奶日常相處的點點滴滴,逐步總結出更完整合理的答案。此后,教師需要對每個小組的討論結果做出點評,并選擇幾名學生向全班同學分享自己與爺爺奶奶之間發生的趣事。經過這樣一個過程,學生的學習體驗感更強,也逐漸強化了情感意識,切實達到了素質教育的目的。
(三)角色扮演,引發深入思考
組織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實施體驗式教學,這種方式符合小學生的天性,因此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這方面,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去回憶和聯想自己身邊遇到的人和事,目的在于拉近課程和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道德與法治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從而逐步培養他們的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完成核心素養教育的任務。如在“為我們生活服務的人”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向學生提供環衛工人、電視臺記者這兩種角色,期間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自由發揮。從環衛工人的角色定位上講,要在表演過程中向電視臺記者傳達不隨地亂扔垃圾、注重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呼吁全社會保護環境,尊重環衛工人以及環境工作者的勞動成果;而從電視臺記者的角色定位上講,學生在表演期間要重點強調環衛工人的辛勞付出,并倡議全社會參與到保護環境的行列中來,減輕環衛工人的工作負擔,經此,學生的思想便能得到一定的轉變,促進他們道德素養的進一步提升。
(四)構建問題體驗式教學模式
在實際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的過程中,教師務必有效構建出具備體驗性的課堂教學模式。為了實現這種教學模式,授課教師應當合理設置相關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設置問題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在心智發育方面的實際情況。除此之外,所設計的問題必須具備開放性,唯有如此,才可以顯著提高小學生邏輯思維的訓練成效。與此同時,授課教師要增加對學生的了解,有效結合學生群體的興趣愛好,合理設置相關教學問題,有效確保小學生針對問題進行認真的思考,深入理解課程知識內容,進一步提高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實施成效。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做到將問題的設置和小學生的生活有機聯系起來,從而達到讓學生能夠對問題的回答產生積極性的效果。舉個例子,教師圍繞“讀懂爸爸媽媽的心”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不妨為小學生設置相關問題,比如爸爸媽媽是愛你們的嗎?爸爸媽媽對你們的愛主要表現在哪里?在學生們初步回答以后,接著再對學生進行提問:你們也非常愛爸爸媽媽嗎?大家都知道自己的爸爸媽媽生日是哪天,喜歡吃什么東西嗎?通過持續性的思考與回答,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充分感受別人對自己的愛,從而更好地學會如何去愛別人,進一步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體驗式教學,對于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能動性、優化他們的思想品質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教師應深入探索科學有效的實踐路徑,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體驗感,使他們的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在循序漸進中獲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