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育兵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固城中心小學,江蘇南京 211300)
在小學培養學生數學空間觀念時,教師要更多地調動學生眼、耳、腦的配合,使學生用多感官實際操作和接觸,讓學生發現和建立圖形的認知規律,在腦海中構建圖形的特征,并逐漸形成空間觀念[1]。基于這樣的教學目的,本文以四年級“認識圖形”一課為例,嘗試在課堂教學呈現中融入更多數學空間觀念培養的內容。
“認識圖形”一課的教學目標為:(1)通過情境構建、觀察比較,引導學生了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使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2)使學生體會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及三角形穩定性,認識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3)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直觀地觀察到圖形的變式,使其深入掌握圖形概念本質、特征,建立數學空間觀念。
1.教學導入
在教學導入環節,教師利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為圖形分類做好準備。之后,教師利用PPT 出示“走進鄉村”情境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讓學生找到圖畫中的各種平面圖形,并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小組互相交流。
2.新課內容
在課堂實際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在紙上畫出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等圖形,使學生在進一步的動手操作中直觀體會和感受圖形的特點,然后用PPT給學生出示一些圖形。
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理解還并不準確,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動畫課件,給學生展示變化中不規則四邊形先變成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圖形。學生在看到這個圖形時能分辨它是梯形。之后,教師繼續展示,當不規則四邊形相對的兩條邊平行時,則成為平行四邊形,而一般平行四邊形繼續運動改變,一直到四邊形的四個角都變成直角時,圖形變成了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正方形。最后,教師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梯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
之后,教師提供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教具。
師:請大家動手拉動教具,看看不同的圖形有什么變化?
生:(拉動)平行四邊形一拉動就變形了,三角形沒變。
師:說明這兩類圖形有什么特點呢?
生:平行四邊形有不穩定性,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師:在生活中,大家還見過哪些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為什么生活中的物品是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的呢?
生:方形飯盒方便放置;路邊施工用的三腳架,三角形穩定,三腳架不易變形,施工更安全……
在生活中圖形的挖掘和描述中,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不同圖形的特點,同時聯系生活實物辨別和認識圖形,更好地激發了空間觀念。為避免學生形成對標準圖形的思維定式,以及避免學生混淆圖形的本質,在課堂上,教師還需加入動手操作活動環節。
【活動一】
師:我們嘗試裁剪一次,將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都不是平行四邊形的圖形,該怎么剪?請同學們動手剪一剪。之后,再請同學們找到平行四邊形兩條邊的垂直線段剪開,說說垂直的線段是什么。
學生采用如圖1的方式進行了裁剪,之后找到了平行四邊形的“高”進行裁剪。

圖1
在裁剪過程中,學生對平行四邊形有了更直觀、具體的認識,并且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的高。
【活動二】
師:我們再動手試試將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進行“組合”,看能出現什么新圖形。請同學們準備一些不同類型的三角形紙片(直角、銳角、鈍角三角形都要有),嘗試用半透明的長方形紙片進行圖形遮擋,看看出現的是什么圖形。
學生動手操作后,獲得了如下結果(見圖2)。

圖2
師:我們用長方形遮擋住三角形的“腰部”之后,能夠將原來的三角形分成一個新的三角形和一個梯形,而遮擋住原來三角形頂端時,我們則獲得了一個新的梯形。誰能根據三角形和長方形的特點,總結梯形的特點。
生:只有一組對邊平行,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圖形叫梯形。
師:同學們,拿起我們獲得的新的梯形,請大家在梯形上畫出梯形的高。
學生畫出高。
師:請同學們拿起手中的幾個梯形比較一下它們的面積大小,說說誰更大,為什么?
生:(通過圖形重疊、對比觀察)第一個更大,因為雖然它的高和其他兩個圖形一樣,但是它的上底和下底比另外兩個梯形長。
之后,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讓學生在紙上畫不同的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找到并畫出這些圖形的高,比較它們的大小。
在討論和實踐畫圖中,學生體會到圖形邊長的長度決定了圖形的大小。在不斷的繪畫和比較中,借助辨析式的畫圖練習,學生對不同圖形的畫圖策略、大小、所占空間的比較,逐漸有了更深的認識。
【思維拓展】
教師通過視頻動畫,演示生活中的筆筒、梯形小凳子這些物品,并從中間剖開,讓學生看到物品的立面,讓學生直觀感受到這些物品的“高”“邊長”如何尋找。通過這樣觀察、分析、演示的方式,學生對圖形的認識、辨別、觀察、分析能力都得以提高,對于圖形的空間觀念逐步建立。
課后作業為畫一畫內容,讓學生畫出不同圖形的高。教師可以通過更多動手練習活動,來讓學生建立起對圖形的空間觀念。
首先,在培養學生圖形和空間觀念時,教師一定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圖形的概念和特征都是比較抽象的,對初步接觸圖形的小學生而言比較難。因此,教師要通過情境教學法,以激發學生將平面圖形與生活中具體物品進行聯想,讓學生在聯想中激發學習和認識圖形的興趣,加深對圖形空間感的認識。
其次,在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時,教師要注意發揮學生眼、耳、手、腦的作用,讓學生通過動手繪畫、裁剪、對比,更直觀地認識到什么是圖形與不同圖形的區別,讓學生在圖形變式和動手操作中,自主歸納總結圖形的概念和特點,在學、做、思的過程中了解不同圖形的特征。
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離不開觀察和操作。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結合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開展更多課堂活動,讓學生通過對教具、視頻動畫的感性操作和觀察,將對圖形、空間的認識,從抽象變為具體和直觀,從而逐步建立空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