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興
(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圖書館,山西 呂梁 030500)
在大數據背景下,隨著各種類型數字技術的出現,給各種媒體融合提供了良好條件,之前單一且分散的信息傳播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群眾對信息的多樣化需求,圖書館定位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怎樣利用全媒體融合發展背景,拓展未來圖書館在知識社會中的地位,強化圖書館社會知識功能,尋找圖書館在全媒體環境下的發展重點,創新圖書館服務功能,提高圖書館服務水平,是當前圖書館人員重點思考的問題。
1)服務方式定位。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手機、電腦成為我們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了實現讀者需求的基本滿足,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QQ,或者移動圖書館APP等,給讀者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在讀者提出對圖書館中部分資源的其他特定表現形式的基本要求時,圖書館需要設定一個專業的服務部門以及網站或APP,將讀者提出的問題及時進行處理。總之,不管是利用何種方式,都要以讀者為重點,滿足讀者多元化需求,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圖書館知識服務質量的提升[1]。
2)技術定位。在當前知識獲取零門檻的“快餐文化”時代背景下,人們對知識需求比較重視其實效性和便捷性,傳統圖書館將無法滿足群眾這一要求。但是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通過媒介的相互融合,圖書館發布信息的途徑不斷增多,讀者利用周圍實體圖書館獲取信息,也可以利用24小時自助服務或者網上獲取相關信息。或者通過手持閱讀器,登錄手機圖書館,獲取相關服務。也可以通過電子閱報欄的方式查閱新聞信息,享有圖書館服務。
3)個性化定位。個性化知識服務也就是根據每個讀者實際情況和需求,圖書館結合其個體差異而提供不同形式的知識服務。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該特點具有明顯優勢,圖書館可以從讀者年齡、教育文化程度、社會角色等方面入手,把相同的知識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各種媒體表現形式直接地展現給群眾,讓群眾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多載體選擇。引導推送式的知識服務是現階段圖書館最新的服務理念,在大數據技術的作用下,通過對讀者知識利用歷史記錄的調查和分析,提供一些該讀者比較感興趣的知識或者研究課題,以不同知識表現形式的方式推送給讀者。通常信息推送方式有手機、郵件等。在讀者參與該公共知識使用活動中時,圖書館可以利用超鏈接的方式對相同知識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形式進行鏈接,引導讀者從不同角度了解更多的知識,滿足讀者個性化需求[2]。
圖書館利用網絡技術構建一個供讀者學習、交流的互動虛擬空間,在整個互動過程中,可以根據角色特點劃分為三種子空間,分別是個性空間、社交空間以及知識空間。
1)個性空間的構建。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圖書館可以通過構建一個區域,讓讀者參與創建、修改自我虛擬形象的活動中,換句話說,即構建個性化空間。讀者通過登錄圖書館建立的網站、APP等平臺,在此個性化空間,展示自我個性、知識特點等,然后實施互動。在個性空間作用下,用戶可以對虛擬形象有更加明確的了解,從而增加彼此之間的信任度,減少互動過程中的摩擦,讓溝通交流可以更加順暢的進行。
2)社交空間的構建。社交空間作為參與者直接參與社會互動的活動空間,屬于虛擬空間中各個成員進行對話的活動內容。在社會互動活動中,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一個是隱私互動,另一個是公開互動。圖書館建立的社交空間因此也可以劃分為私密空間和公共空間兩部分。其中,私密空間一般是由站內消息、評價等組成,而公共空間則是由論壇、微信群等組成[3]。在社交空間中,人們具有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可以實現廣泛交流。
3)知識空間的構建。知識空間的作用主要是促進學習,拓展知識。所以,應該加強圖書館專門的知識共享、交流平臺建設。在知識空間中,問題的提出、分析和答案提供、辯論等,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知識活動。支持知識空間應用的有資源共享空間、精華列表等。在知識空間中,知識通過便利編碼、儲存、歸類等形式展現,以問題互動形式實現知識交流。
1)采訪編輯。全媒體和圖書館的有效融合,各項信息加工人員都可以參與到全媒體信息中心中。各個圖書館內部門只是一個編輯部,而全媒體信息中心則是圖書館中一個通訊社。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利用全媒體數字平臺,信息加工人員采集不同素材或類型的信息文件,經過工作空間處理,進入到圖書館全媒體數據庫內,通過信息二次加工和編輯,之后由各個媒體獲取所需的內容,經過深層次加工以后,根據信息傳遞速度,利用多媒體平臺進行發布,滿足不同群眾對信息的多元化需求。
2)整合共享全媒體數字平臺。整合共享全媒體數字平臺可以作為信息采編流程中獲取重新素材的有效手段。圖書館內每個信息人員提供初級信息產品,是把待編信息資源通過紙質、手機、網站等方式進行編輯,編輯部門也可以在待編輯數據庫中獲取所需的信息,并對其進行深加工,之后重新組合,生產出不同的類型的終端信息產品。通過內容集約化處理,實現各項信息的多元化開發,改變傳統媒體之間相互分離、無法根據信息傳遞要求進行有效傳遞的現狀,讓信息傳播由之前的第一時間形成朝著第一時間對外發布的趨勢改變,信息資源實現了一次性開發和形成,在新平臺中逐漸延伸至圖書館內部,成為圖書館數字平臺穩定發展的重要來源[4]。
3)管理模式。全媒體數據平臺無論是網站還是APP,都會有數據庫,其中包括圖書資料數據庫及讀者歷史數據庫,這里面涉及大量的數據資料,管理難度較大。圖書館對此要進行科學管理,實行“四個統一”,促進圖書館內部資源傳遞與共享,從制度層面上對全媒體數字平臺運行提供支持。首先,統一讀者管理。全媒體數據平臺可以和采編、圖片及網站等各個系統相互結合,提供統一讀者登錄標識,并將讀者和管理者劃分為不同權限,開展差異化管理。其次,統一信息存儲管理。全媒體數字平臺是文字、圖片及影像等多媒體內容的統一口徑,系統給讀者提供統一的信息儲存空間,將各項資源集中在平臺中,便于讀者查詢和使用。再次,統一任務管理。之前部門任務分布完成后,不會留有任務數據,統一管理后,任務分布和任務完成可以在系統中保存和查詢。最后,統一數據庫管理。全媒體數字平臺統一管理待編資料庫、歷史資料庫等,通過知識管理、搜索引擎等,給讀者提供專業的資料查詢服務。
總而言之,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圖書館應結合每位群眾實際需求,秉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重視以人為重點,注重讀者體驗,形成一個便于理解、操作方便的知識系統,展現當前知識生態環境,幫助讀者查找所需信息,給讀者提供良好的知識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