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夢軒 周勝路 劉 媛 孫泓鈺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 咸陽 712100)
陜西渭河流域全長502.4公里,流域面積67108平方公里,占陜境黃河流域總面積的50%??傮w上,渭河支流分布廣泛,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水域體統,自古就流傳著“八水繞長安”的美稱,在歷史長河中,許多王朝借助八水地利之便,在此處建都立國,在沿水流域留下了許多精彩的水文化遺產。
但是隨著歷史時期氣候變幻、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以及人們對渭河水系沿線遺產集群價值重視程度不足,渭河流域部分現存遺產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如建章宮遺址年久失修僅存前殿遺址,太液池遺址已經成為農田。古墓葬遺址中,如:北周時期的李曬墓,遺產本體已基本消失,明代的胡登洲墓,僅剩墓碑和模糊的墓冢單獨存在。古建筑遺存中,年代較近,建筑材料多以磚石為主,整體保存完好,例如:明代千佛鐵塔,塔身整體完整,存在現代修補痕跡,清代涇陽文廟,基本上保持原有規劃格局。
現存遺產的保護仍處于孤立的、靜態保護形勢。因此,本文從現代公眾需求的視角對西安地區渭河流域水文化遺產進行分析與整合,提出水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策略,以供相關研究參考。
結合渭河流域的人文特點,打造一條以水文化為特色的生態公園。在理念的構成上,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實踐要求,在建設大型游憩濱水空間的同時,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水文化的優勢特長,形成城市與水系相連接的重要標志。游憩生態公園建設,不僅僅體現在人為修繕方面,同時也體現在中華文明的載體功能上,發展水文化軟實力建設,充分利用渭河流域所展現出的文化因素和歷史景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與水系相融合、與人民相連接、與青山相接觸的美好愿景??拷擎偟奈己铀担訌娪嘘P部門的管理保護意識,例如:河槽適當培厚、放緩堤防邊坡,采用磚石結構、棧橋平臺等打造靚麗生態的水岸線。把保護渭河當下生態環境與發展渭河游憩生活為首要目標,利用渭河的水、沙、岸、橋等資源開拓經濟價值,哺育沿渭人民。靠近農村的渭河水系,要突出村鎮豐富的草地、沙灘特色,通過植入果樹與觀賞花種,在吸引民眾的同時,形成獨特的景觀效果和經濟效益,帶動周邊村落經濟水平快速發展。通過游憩型生態公園建設,發展城市水系經濟,給予民眾識水、用水、治水、愛水、觀水場所,帶動遺產的保護與發展,為沿渭群眾打造與眾不同,貼近生活的游憩景觀。
渭河流域在千百年的發展中,保留下了許多豐富的旅游資源,不僅僅是文物古跡資源,更多的是生態、農耕、宗教資源等等,各種旅游資源在時間長河中不斷融合,形成了以“自然、人文”相統一的核心價值觀,具有較高的發展潛力。通過實地調研可以發現渭河流域旅游業的發展中仍有問題有待解決,第一,渭河流域的旅游文創產品主打人文歷史,在發展的道路上,種類較為單一,難以長期吸引游客;第二,游客市場相對狹窄,旅游類型難以與外省游客產生共鳴,游客回游率低;第三,西安市主打陸地旅游景區,對于水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不夠重視,導致水系旅游業發展嚴重滯后。針對上述問題,需要采取以下策略進行應對,第一,加強民眾對于水文化旅游業的重視,擴寬宣傳途徑,實施不同區域的旅游合作,豐富不同地域旅游文創產品的種類,進一步刺激旅游市場,以“網紅打卡”、“特色創意區”等創新方式,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該地區旅游發展的整體競爭力;第二,以西安市為核心,周邊村鎮為節點,構建渭河流域農耕文化體驗區,實現城鄉旅游優勢互補,打造新型的旅游業品牌;第三,有關部門加大對于水文化旅游業的資金投入,從政府層面確定旅游合作戰略,共同建立結構有序、產品互補、多贏互利的發展目標,以中心城市輻射周邊,積極開拓水文化旅游新市場。
渭河流域遺產廊道的建設在空間形態上可以通過節點連接形成連貫性的風格文化,例如:人行步道、非機動車游憩區、長條帶狀景觀等,通過一個個不同的線性節點,組織連接公共空間,從而將碎片化的水文化遺產保護起來。渭河作為陜西重要的水域河流之一,發展與保護的過程要從城市構造中整體生態組織人員入手,保護渭河沿岸保留較為完整的自然資源與珍貴的人文資源,并提供游憩和經濟發展的機會,同時為新型廊道內重視程度不高的遺產帶來一種全新的價值視角,給予該遺產重新整合與發展的機遇,從而完善了遺產集群分布不統一、地域遺產重視程度差異大的問題。在宏觀調控上,保證廊道在構成上具有穩定性和創新性。在具體細節完善上,首先,保證河道的治理工作,加強水質監測與水污染處理辦法,對渭河及周邊地區進行綠化覆蓋,為廊道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通過對廊道內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的統計整合,傳播并激發城市居民對于文化的復興意識,完善整體的文化布局。最后,整合水文化遺產功能,建構區域化的遺產保護格局,在城市水系水文化遺產的保護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時代當下,互聯網已成為世界發展主流,在渭河流域保護與開發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等資源進行普及與傳播,例如:加大廣告投放量,提高渭河水文化在城市的競爭力,通過以點破面的形式擴大傳播途徑,吸引更多的游客;通過政策鼓勵企業與景區合作,在文化推廣上通過博物館、展示陳列館等方式,現場展現水文化歷史,讓游客身臨其境的同時,產生共鳴,建立起不同以往的水文化價值觀念,將互聯網+的優勢不斷擴大,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水文化,增強民眾的積極性;通過建設渭河流域水文化遺產數據庫,整合遺產信息,以便更好地為民眾服務,在此基礎上,聯合有關水利部門及企業網絡,打造多級多地區多部門協調部署,為渭河流域水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提供技術保證。
本文闡述了對于陜西渭河流域沿岸地區水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策略意見,根據渭河實際信息及周邊條件分析不同策略的可行性,進一步挖掘水文化對于沿渭人民的意義,并提出構建原則。從游憩生活、發展旅游、廊道建設、互聯網統籌等四個角度詳細闡述了策略要點,串聯渭河流域各特色水文化遺產的同時,為陜西省水文化傳播與發展提出合理意見與價值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