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蕾 李益長


摘 要:綠色減貧是可持續脫貧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閩東畬村憑借自身的生態資源優勢,努力尋找著獨具特色的生態扶貧開發路徑。通過對相關案例村寨的調查分析,認為閩東畬村的生態扶貧所采用的現有模式提升了資源開發的效度,促進了閩東畬族貧困山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但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必須整合并完善相關綠色扶貧開發模式,才能有效推進閩東畬族貧困山區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閩東畬村;生態資源;產業化扶貧;開發模式;鄉村振興
一、研究背景
閩東是重點革命老區和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區之一,曾經9個縣市中有6個貧困縣,貧困發生率全省最高。閩東自1984年始以畬村為扶貧起點,掀起了全國扶貧工作序幕,由此閩東赤溪畬村被稱為“中國扶貧第一村”。經過30多年的扶貧探索,閩東扶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相關模式于2015年被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稱為“寧德扶貧開發模式”,現在該模式已具有全國性影響。隨著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施,閩東畬族貧困山區開始了新一輪的扶貧開發進程,綠色減貧已成為畬村生態資源開發的最主要工作思路,近幾年畬茶、畬藥、鄉村旅游產業勃興,極大地推動了畬村扶貧事業的發展。目前,閩東廣大畬村積極響應“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精神,通過產業綠色化和綠色產業化,努力提升畬族貧困山區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提高民族村寨扶貧質量,立足閩東畬族貧困區的區位特點和扶貧實際,發揮畬村綠色減貧的模式優勢,確保畬村逐步走向全面振興。
二、閩東畬村生態資源產業化扶貧開發模式分析
近年來,閩東畬村扶貧工作取得較大成效,各畬村極力克服自身所面臨的問題,運用資源互補原則,因地制宜地選擇符合自身發展的組織模式,創新生態產業發展路徑,加快生態扶貧步伐。
(一)“縣域工廠化”模式
主要指以“古田模式”為代表的通過食用菌綠色產業的縣域化發展實現全民脫貧的生態資源扶貧開發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能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產業發展過程中奠定的良好基礎,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如圖1所示,并通過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服務等,達到全民就業、創業,以促進域內廣大畬村群眾擺脫貧困。
1.案例點概況。從本項目組成員對古田縣食用菌產業的調研數據來看,古田縣的富達、梅坪、溪源里、新建、仕坂、石峰等畬族村,均為典型的食用菌種植村,70%的勞動力均從事食用菌產業,村內70%進城務工的勞動力從事與食用菌產業相關工作,畬民現金收入的60%來自食用菌產業。散居在縣域內的畬村群眾(古田縣共計畬族人口9 000多人)融入了食用菌產業的大開發之中,食用菌產業為帶動低收入畬族群眾尋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途徑,反之,古田縣畬民依托這種“縣域工廠化”模式將生態資源開發與產業化扶貧相結合,不斷使畬村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2.“縣域工廠化”模式的優勢和面臨的問題。以古田縣食用菌產業為例,“縣域工廠化”模式的優勢在于:一是生產大眾化,全縣相關從業人員眾多,相關畬村70%以上農戶從事食用菌產銷活動,出現大量食用菌企業或合作社組織,如大橋鎮梅坪畬村的“山哈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這些企業的食用菌生產已經進入到規模化、體系化階段,為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態資源進行扶貧開發提供了可能如圖2所示;二是生產基地化,相關村落可以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在全縣范圍合理布局食用菌生產,逐步形成銀耳、香菇、茶薪菇和新特珍稀菌類四大生產基地,促進“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模式的發展,讓貧困人口積極參與產業活動,分享生產福利;三是產品結構多樣化,全縣食用菌種類齊全,30多個菌類均實現產業化生產目標;四是生產技術專業化,全縣已打造出完整產業鏈,形成產供銷一體化規模經營格局,人員隊伍分工明確,技術入村入戶,產品規格有統一標準;五是產品市場國際化,在縣域內外形成多層次營銷網絡,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努力占據產業開發有利地位。這樣,通過規模經濟和產業壯大,引領著畬村貧困人口加入生態扶貧開發中,逐步實現脫貧。
“縣域工廠化”模式盡管有著諸多優勢,但大規模的資源開發往往易引起更多的社會問題:一是發展不平衡,因為社會化大生產中,所謂的鄉村能人、企業家、一些資源環境較好的村落等往往占據有利地位,很快變得富足起來,可是這些人群中畬族群眾占比少,許多畬民在縣域性扶貧開發中由于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不足等原因,未能獲取更多的利益,脫貧致富之路相對走得比較艱辛。二是生態環境的破壞,由于食用菌等生產原材料的大量消耗給環境帶來超負荷壓力,容易因林木的無節制濫伐,導致包括畬村在內的許多村落生態惡化。特別是對于域內的畬村來說,其生態保護和補償機制往往比較欠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根基不穩,發展后勁不足。三是產業結構單一,容易受市場價格影響,一旦食用菌價格回落,畬村菇農的收入將受到極大影響,當生產的產品供過于求時,畬族群眾返貧率可能增加。四是勞動力短缺,特別是近年來青年人進城務工,造成勞動力流失,許多畬村產業在地化升級遇到較大困難,產量逐漸減少,產業整體實力不強,在市場競爭中處于較不利的地位。五是智力與技術資源短缺,自我發展能力差,即由于各類人才儲備數量不夠多,隨著一些產業能人的退出或搬遷,無法適時為畬族貧困山區的持續發展提供智力與技術資源等等。
(二)“文商旅綜合體”模式
“文創+商業+旅游”資源開發扶貧模式,是閩東廣大畬村實現精準扶貧目標的有效途徑。“文商旅”扶貧模式有助于整合閩東畬村區域文化、人才、資金等各項資源,利用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平臺優勢,并發揮資源集聚效應,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產業群體,打造畬族文化創意品牌,推動畬鄉旅游文化資源與創意產業間的多元融合發展,讓畬族群眾快速擺脫貧困。
1.案例點概況。屏南縣近年依托自身生態資源優勢,培育古村落文化創意特色產業,堅持走“文創脫貧,文創興縣”之路,探索出了一條“文創+商業+旅游”的扶貧開發路徑。在此大背景下,屏南巴地畬村將“四季屏南,鄉村有約”鄉村文化旅游創意活動等融入縣際產業開發之中,該村現有128戶683人,村寨古民居眾多,景觀優美,民俗文化濃郁,當地村民將畬族三月三、祭祖節、鬧燈會、民俗舞“火鳳凰”、娛神活動等融入旅游業,并與雙溪古鎮國際殘疾人藝術教育中心等合作,引入文創人才,培養當地民俗畫家,讓部分村民成功轉型,畫出優質的繪畫作品,再通過鄉村電商銷售,將村寨中的農產品、繪畫作品、旅游產品等整合在一起,發展鄉村經濟和文創產業,走富有組織化的脫貧之路,成效明顯。目前,巴地畬村和屏南其他古村合力發展“文商旅”綜合開發模式,全縣已創建50多家村民藝術空間、藝術畫廊,將上百貧困村民蛻變為高收入的優秀畫家,“草根畫室”遍地開花,同時吸引了大批大中專學生入村開發文創產品,促進了酒店、民宿、寫生基地、時尚咖啡屋、酒吧、茶座、餐飲、特色小吃、傳統公益等文化旅游配套產業的繁榮。
2.“文商旅綜合體”模式的生態優勢與面臨的問題。“文商旅綜合體”扶貧開發模式是閩東貧困山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創新之舉,主要通過文化、商業、旅游融合發展,以“旅游+農業”“旅游+文創”“旅游+藥膳”等模式,實現文化、商業、旅游價值的共榮共生。其一,可以深度挖掘旅游景點的文化內涵。以屏南巴地畬村為例,可以逐步完善一系列的文化主題,如閩臺少數民族文化為代表的兩岸交流文化、畬族火龍舞戲為代表的非遺文化、明清古建筑為代表的古村落文化、元宵節民俗游園活動為代表的畬族節俗文化,以及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摩尼教文化、攝影等。其二,依托旅游景區帶動商業發展。憑借“白水洋·鴛鴦溪”旅游資源的輻射力匯集人氣,為各項商業活動帶來人流,從而促進物資的集聚以及服務、商品的流通,并依托旅游品牌的影響力,吸收商業資源入駐村落,“因村制宜”地開發生態資源,形成富有個性特色的“文商旅綜合體”,提升扶貧質量,拓展扶貧效度。其三,促進文化、旅游與商品的價值共生。通過文化內涵的挖掘,鄉村旅游可吸引更多人氣,文化旅游活動的深入開展又有助于打造高品質文化和旅游品牌,助推鄉村旅游產業朝著全域化方向發展,旅游、文化、商業所帶來的價值在“文商旅綜合體”中共融共生,自然而然地實現產業化扶貧目標。
由于歷史和地理原因,閩東畬族貧困山區大都地處邊遠山區、生產生活條件較為惡劣,城鎮化水平極低,經濟基礎薄弱,交通信息等基礎條件較差,市場經濟發育程度低,旅游業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匱乏,低收入人群數量多,較大地制約著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其一,文化產業創意化意識不強,各級領導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到位,產業運行機制不成熟,文化基層單位重事業輕產業,未能打破傳統的發展思維,不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文化資源大量流失,產業分散、規模小、經營策略不能緊跟時代步伐。其二,文化創意產業園、文化龍頭產業培育不足,文化資源開發不充分,規模化產業體量小、科技引領角色不同處。其三,文化產業總體運營狀況欠佳,區域品牌保護意識不足,文化競爭力薄弱,經營方式落后,品牌建設相對滯后。其四,許多畬村生產生活條件惡劣,已不能滿足人們對現代幸福生活的追求目標,村里人口大流量流失,沒有了相當規模的人力資源支撐,廣大畬村的產業興旺目標將很難實現。
(三)“立體產業”模式
寧德市首先以畬村扶貧為起點,拉開了全國扶貧的序幕。近年來,寧德堅持把發展畬村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立體產業,立體扶貧”已成為寧德畬村扶貧開發的新常態。
1.案例點概況。福鼎市磻溪鎮赤溪畬村毗鄰5A級景區太姥山,全村畬族人口800多人。因其自20世紀80年代拉開了全國性扶貧的序幕而被人稱為“中國扶貧第一村”,目前該村已成為全國聞名的“黨建+旅游”明星村。2018年,該村同寧德市人民政府、杭州金誠集團合作,投資30億元打造“閩東之光”小鎮,力求在當地現有產業的基礎上,激活內生動能,促進該村生態文化產業的造血功能,“形成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的立體產業”,包括建成畬族文化園,借此推廣畬族飲食文化、茶文化、畬族服飾、畬歌畬舞及畬族廣受歡迎的體育游藝文化,全方位展示畬鄉民俗風情;建成黨建論壇、文化交流中心、產業實訓基地、觀光園等,并將產業發展與扶貧經驗相結合向外推廣畬村扶貧模式。在各種項目的帶動下,赤溪村圍繞“金融扶貧、產業扶貧、消費扶貧、教育扶貧、智力扶貧、公益扶貧”等,吸引村內外資源,成立“鼎星專業合作社”“耕樂園種植專業合作社”,組建畬村生態資源開發合作小組,做大村寨“立體產業”,共同致富。
2.“立體產業”的優勢與面臨的問題。以“立體產業”為資源扶貧開發模式,可以發揮貧困山區資源的獨特作用,既可以充分整合當地傳統文化、生態資源,“緩解人地矛盾,提高資源利用率”[1],又可以充分打破時空限制,通過立體式發展模式,節省人力物力,較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益,同時,“立體產業”兼具生態產業化、產業園區化、園區景區化的特點,把產業發展與資源保護、開發等有機結合在一起,讓“產業帶變綠化帶、產業園區變生態園區,促進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旅游價值同步提升”[2]。總之,“立體產業”扶貧開發有利于提高生態文化資源的利用率,從而實現生態資源開發與產業化扶貧的“雙贏”目標,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和扶貧觀,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
“立體產業”扶貧的成效存在許多影響因素。首先,關鍵技術的獲得與人才培養問題。“立體產業”對于扶貧開發而言最大的短板就是高投入、高風險,這就需要人們研究出成本少、能耗低并且效率高的資源開發實用技術,培養出具有相應研究開發經驗和從事生產的專業技術人才,以便盡快獲得并推廣“立體產業”的開發經驗,才能真正走上產業化扶貧之路,而今畬族鄉村流出人口多,村落能人背土離鄉,新鄉賢培育有待時日,鄉村人才培養跟不上現實需求。其次,銷售與物流問題。由于受貧困山區地理條件限制,“立體產業”生產的大量產品在經營過程中要注重品牌打造,產品的加工、銷售和物流配送等問題也是阻礙其發展的瓶頸。最后,生態環境問題。立體產業更要考慮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廣大畬村土地資源較為短缺,大規模開發勢必破壞生態環境,不利于村寨的可持續發展。
結語
對于閩東畬族貧困山區而言,從現有扶貧實踐成果看,生態資源產業化開發是較為成功的模式。但產業化開發一旦與扶貧相聯系,就需考慮如何解決貧困人口的“返貧”問題,以推進相關地區的可持續脫貧目標,遵照“兩山理念”,提升生態資源開發和扶貧的效能。所以,針對畬村進行生態資源扶貧開發并逐漸促進其可持續發展,不僅關乎政府,同時也是全社會應該致力完成的事業,是一項社會化的龐大工程[3]。因此,生態文化資源扶貧開發還應在各地政府的引領下,匯聚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完成。
參考文獻:
[1]? 苗永山.淺析立體農業及其生態優勢[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0,(3):124-125.
[2]? 張周虎.立體產業立體扶貧——水城縣集中力量打好產業扶貧硬仗[J].當代貴州,2019,(25):42.
[3]? 孫釗,薛君.生態經濟重建對策[J].開發研究,200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