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玲
摘 要:高校“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是建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構建科學的教師績效評價體系。通過分析當前高校教師績效評價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提出“雙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的原則與思路,即師德問題一票否決、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同等重要、學術成果質量重于數量、成果評價與潛力評價相結合、破除“四唯”、分類評價。
關鍵詞:“雙一流”;高校教師;績效評價;問題;評價原則
引言
2015年以來,國務院、教育部等相關部門陸續出臺相關文件,推進我國高校“雙一流”建設。教師隊伍的教學和科研水平適應性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成果的關鍵所在。一方面,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具有高質量的教育教學水平,促進高水平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有利于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從而促進我國高校綜合實力和影響力的顯著提升。
高水平的教師隊伍的建設與培養,需要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教師績效評價體系。“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部分高校和教育管理人員開始探索完善教師績效考核和評級體系。但從總體上看,我國高校在教師績效考核和績效評價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一刀切”的現象比較普遍,不利于高水平教師隊伍的形成和高水平學術成果的產出,也不利于高水平人才的培養。
一、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的主要問題
總結以往相關方面的研究和我國高校教師績效評價體系的實際情況,高校教師績效評價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重視成果,忽視師德。為了追求簡單、易操作、客觀公正等效果,現行的高校教師績效評價體系,大多做法是將教學科研成果進行量化,以“積分”或“工分”形式對教師績效進行考核和評價。在普遍推行量化考核的背景下,必然導致教師績效評價中偏向于能夠量化的教學和科研成果,如學術論文、科研獲獎、教學科研項目等等;而那些不易量化的指標往往得不到重視,如師德表現、學術規范、教學質量、教學投入、發展潛力等等,很難量化,得不到重視。
第二,重視數量,忽視質量。同樣,在普遍推行量化考核的背景下,對于論文、項目、獲獎等數量往往都有明確規定,而對于成果的質量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這就導致高校教師為了發論文而發論文,產生大量的垃圾論文和“灌水”論文,甚至國內高校論述數據造假、論文買賣、抄襲等情況頻發,造成極壞的社會影響;量化考核“逼著”教師為了報項目而報項目,高校教師扎堆申請各類科研項目,重復申請、重申請輕結題等現象十分普遍。
第三,重視科研,忽視教學。一段時間以來,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高校教師的績效評價普遍重視科研成果,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成果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就導致高校教師大部分精力用于科研項目申報和科研論文的撰寫,對于教學重視不夠,投入明顯不足。而那些長期致力于教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的教師,雖然教學質量好,但往往因為缺少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和科研項目,在職稱和工資晉升、評獎評優等方面始終處于劣勢,甚至處于績效考核和評價不合格的尷尬地位。
第四,重視獎懲,忽視發展。高校的績效評價結果的運用,往往是對各種職稱的教師設定相應的績效任務,對于超額完成績效任務的教師,予以相應的獎勵;而對于未能完成績效任務的教師,則一般是給予扣除績效工資,甚至降級等處罰。很少有高校利用績效評價結果,分析教師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進而對教師進行引導、幫扶,以促進教師的科研潛力挖掘、教學質量提升以及專業發展。
第五,重視統一,忽視差異。現有高校教師績效評價內容大都采用統一的內容,未考慮教師的個性差異、專業差異和所處的職業生命周期階段等特性,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一把尺子量到底”,缺少針對不同發展方向、不同職業生命周期階段教師的分類評價機制。
二、“雙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的原則
(一)師德問題一票否決
一流的高校教師,要具有一流的師德水平,“雙一流”建設重在立德樹人,高校要努力打造一支業務精湛、師德高尚、結構合理、素質過硬、敢于擔當的高水平的教師隊伍。
高校教師績效評價既重視量化考核,也要體現教師教學科研工作中難以量化的重要成果,特別是對于師德部分內容,要予以強化,正確引導高校教師投身教書育人工作。在高校教師評價指標體系中設立師德表現一級指標,對于師德師風方面有突出表現的教師予以加分;對于違反師德或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學事故、違反學術規范性等情況,根據嚴重程度扣分。為體現師德問題一票否決的原則,師德表現得分以系數的形式體現,即師德表現系數乘以教學和科研水平得分,為最后績效評價總得分。
(二)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同等重要
2018年6月21日,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強調,高校在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和晉升、績效考核和評價中,應將教學水平和科研成果作為同等重要的依據。
在高校教師的績效考核和績效評價中,科學設置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將教學水平的相關指標和科研水平的指標設置為相同的權重系數;承認教學投入大、教學業績突出教師的工作和成果,引導廣大高校教師致力于教書育人工作;對于長期致力于教書育人一線、教學質量優秀、教學成果突出的教學專長型教師,在績效評價中要設置“綠色通道”,加大教學水平指標的權重。
(三)學術成果質量重于數量
一流的師資隊伍要有創新意識與鉆研精神,要有國際視野與標志成果。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不僅要關注學術成果的數量,更要持續跟蹤相關學科和研究領域的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和研究熱點,創新研究方式,產出引領學科發展方向高水平和標志性成果。
高校在制定教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權重系數和評價結果運用時,要糾正高校教師教學科研中出現的浮躁心理和短期化行為,在績效評價過程中淡化學術成果的數量,科學評價學術成果的質量,可通過評價代表性成果的學術水平代替簡單按成果數量加分,引導和鼓勵教師產出高水平和標志性成果。
(四)成果評價與潛力評價相結合
高校擁有高素質和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是國家科學技術創新的主陣地,高校教師要提高創新意識,挖掘創新潛力,產出高水平的創新成果。
創新研究,特別是高水平的基礎性前沿研究,都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甚至會面臨失敗。高校現行績效評價機制,以年度考核和評價為主,不利于高校教師潛心開展創新研究。需要探索成果評價與潛力評價相結合的辦法,為致力于基礎性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研究的教師提供政策空間。對于教師學術水平和學術能力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其科研成果的數量,還要評價教師的科研潛力,對于科研方向前沿,科研潛力大的教師,要給予一定的空間,甚至要容忍“失敗”,科學評價在基礎性研究中失敗的教師所付出的努力。
(五)破除“四唯”
科技部、教育部等多部門聯合發文明確要求對“四唯”傾向進行集中整治和清理。“雙一流”建設絕不能以論文、“帽子”、獎項作為建設目標和評價標準,要通過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多種評價方法相結合,提高教師績效評價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通過個人提交教學、科研代表性成果,推行專家評價、論文期刊級別、獲獎級別相結合的成果評價方式,代替以論文期刊級別代替論文水平,以獲獎級代替成果質量的評價模式。
(六)分類評價
要改變現有高校教師績效評價中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同一化,“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現象,針對教師的教學與科研發展方向、學科領域差異、所處的職業生命周期等不同類型的教師,制定相應的分類評價標準、指標體系和權重系數。
可根據教師類型,劃分為教學專長型教師和教學科研型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師所處的職業生命周期,將教師劃分為成長型教師和成熟型教師。根據不同類型和不同特點的教師,在績效考核和績效評價時,設置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和權重。
結語
教師隊伍的教學和科研水平適應性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成果的關鍵所在。高校“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是建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構建科學的教師績效評價體系勢在必行。通過分析當前高校教師績效評價過程中的主要問題:重視量化、忽視師德,重視數量、忽視質量,重視科研、忽視教學,重視獎懲、忽視發展,重視統一、忽視差異;在此基礎上,提出“雙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的原則與思路:師德問題一票否決,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同等重要,學術成果質量重于數量,成果評價與潛力評價相結合,破除“四唯”,分類評價。
參考文獻:
[1]? 許謙.“雙一流”背景下江蘇高校師資隊伍建設[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8,(6):60-64.
[2]? 葛道凱.新時代“雙一流”建設的內涵與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8,(5):29-30.
[3]? 尹虔頎.“雙一流”戰略下行業特色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J].臺州學院學報,2017,(4).
[4]? 孫緒敏.深化高校教師績效評價路徑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5,(23):36-40.
[5]? 梁葉新,譚天偉,姜廣峰.“雙一流”背景下一流師資隊伍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9,(1):78-81.
[6]? 周雙喜,謝延浩.均衡思維下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的原則與方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10):108-113.
[7]? 陳燕,任超,汪啟思,祝蘇東.“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學科師資隊伍評價探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10):55-58.
[8]? 廖詠滔.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管理設計[J].教育與職業,2015,(12):61-63.
[9]? 董麗紅.“雙一流”戰略下高校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10):113-115.
[10]? 王戰軍,劉靜,喬剛.清理“四唯”呼喚“雙一流”建設評價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19,(1):16-19+26.
[11]? 楊德新.地方高校教師績效評價互動機制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2):7-11.
[12]? 趙培臣.基于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的高校教師績效評價模型研究[J].菏澤學院學報,2020,(3):72-76.
[13]? 王依琳.高校教師績效評價制度“同形化”及消解路徑[J].教育探索,2019,(6):91-94.
[14]? 張泳,張焱.分類發展視角下的高校教師績效評價體系構建——基于德爾菲法的調查研究[J].高教探索,2018,(8):97-103.
[15]? 李靖波,劉麗娟.基于特長發展的高校教師績效評價體系理論與構建[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291-296.
[16]? 王春春.高校教師教學績效評價體系探析——基于美國精英文理學院的經驗與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7,(11):59-62.
[17]? 李洪深.應用型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研究[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7,(6):7-11.
[18]? 林蒼松.轉型背景下的地方高校教師績效評價體系探析[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7,(2):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