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政治穩定視閾下對俄羅斯政黨能力的分析和反思

2021-04-14 03:34:24張旭哲
黨史博采·理論版 2021年3期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張旭哲

[摘要]強大的政黨是經濟和社會劇烈變革時期維護政治穩定的組織保障。俄羅斯聯邦在20世紀90年代激進的市場化改革導致了新社會階層的產生、社會矛盾的加劇和政治參與的急劇擴大。而新興的俄羅斯政黨作為管理不斷擴大的政治參與的工具,其政黨組織能力在規模、組織結構、意識形態和領導層四個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不足。本文通過俄羅斯政黨與中國共產黨的比較研究顯示,俄羅斯政治動蕩的原因在于市場化進程中產生的弱政黨組織能力低下,被迫依賴于掌握實際政治經濟資源主導權的社會力量和行政官僚。俄羅斯政黨的發展路徑對于今日中國仍具有強烈的警示作用。

[關鍵詞]政治穩定;政黨能力;俄羅斯;市場化;中國共產黨

一、政黨能力和政治穩定

政治穩定是一個國家的基本政治秩序得到維持并具有適應社會經濟變革能力的狀態。處于現代化之中的社會,其政治體制的穩定取決于政治參與水平與政治制度化程度之間的比率。而政黨組織的功能在于,通過構建政治共同體,充當政治參與和政治制度化的中介以維護政治穩定。①

政黨能力是政黨得以發揮其維護政治穩定功能的必要條件。正如亨廷頓所指出的,現代化社會的政黨,其能力強大與否關鍵取決于政黨能否獲得“制度化群眾支持”:強大的政黨能夠承受社會與經濟變革帶來的沖擊,一方面通過動員、吸收和同化變革時期各種新的或舊的社會力量,擴大政治參與;另一方面通過將政治參與納入到政黨的組織框架內,防止其演變為無序和破壞性的社會運動。因此,政黨能力是政黨組織政治參與的能力,它包括兩個不同卻相互關聯的部分,即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

組織能力是政黨能力之源,它為政黨發揮維護政治穩定功能提供必要的組織資源;而動員能力既是組織能力的衍生物,也是政黨動員策略的結果。兩者兼得的政黨即所謂的強大政黨,能夠為其所在的政治體制提供持久穩定的共同體基礎。

二、市場化與俄羅斯政黨

上世紀90年代,市場化浪潮席卷了蘇聯(俄羅斯)、東歐諸國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并在多個方面刺激了民眾參政:第一,市場化改變了社會階層結構,增加了社會流動性,擴大了階層間在財產占有和政治地位上的差異。數據顯示,1987年—1993年俄羅斯的企業家階層(0.7%→3.1%)和不工作者階層(10.9%→20.5%)占總人口的比例均急劇擴大,而這兩個階層正位處國民貨幣收入數列的兩極。②地位和財產分配的不均促使各階層更傾向于采取政治行動以恢復舊體制或維持改革。第二,原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全能國家的特殊之處在于,“黨國體制塑造了社會”③。市場化帶來了新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以及新的經濟社會組織關系,動搖了國家對于社會資源分配的控制。第三,市場化和“民主化”打破了意識形態的一元化格局,大量西方思想的涌入為激進的政治參與提供了思想武器。

原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家在面臨市場化轉型時不得不面對亨廷頓所說強政治參與和弱政黨組織導致政治動蕩的問題。而選擇俄羅斯政黨作為研究的對象,是因為該國在市場化改革時期政治發展更好地體現了政黨能力與政治穩定的關系。西方學者在研究轉型時的俄羅斯政治時不同程度看到了該國政黨的軟弱和政治動蕩的聯系,但大多以民主轉型和鞏固的視角來解釋俄羅斯政黨能力的發展。民主轉型理論關注政治體制、經濟變革等外部因素對于政黨建立和發育的影響,并致力于研究完善的政黨體制對于民主鞏固的重要性。邁克爾·麥克福爾在評價外部因素對于俄羅斯政黨的影響時便指出,沒有“建立議會體制、進行真實的奠基性選舉、或成功地培育一個更加成功的市場轉型”遲滯了俄羅斯政黨的發育進程,而“沒有強大的政黨,國家就永遠不會遇到真正的反對”④。

三、俄羅斯政黨的組織能力:四種評價角度

對政黨組織能力的探索最早來源于西方以組織學為路徑的政黨類型學研究。迪韋爾熱根據政黨成員規模和組織結構的不同,首次提出了干部黨和群眾黨的劃分標準。干部黨是早期政黨的組織形態,是由精英成員組成的松散的政治聯盟;隨著現代化推動選舉權的普及和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出現,政黨的組織模式必須適應大眾動員和參政的需要,擁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龐大的黨員隊伍、嚴密的組織結構和組織紀律的群眾性政黨應運而生。然而,基希海摩爾、帕尼比昂科和基奇特卻看到了現代西方群眾型政黨組織發展的另一個趨勢,即在選舉和政治市場競爭的環境下,政黨被迫削弱或淡化意識形態色彩以吸引最大多數的選民,組織結構亦趨于扁平化。因此,對政黨組織能力的評價究竟應采取何種標準便成為一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事實上,這種評價標準主要取決于政黨所處的國家在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參與兩個方面的發展水平。擁有高度制度化和高度政治參與水平的西方政治體系對于政黨能力的要求是選舉導向的,即在政治程序的規制下吸納盡可能多的選票,因而扁平化結構和溫和的意識形態就成為政黨追求的組織形態;而對于俄羅斯——政治參與水平超越了政治制度化發展的國家,“其穩定取決于政黨的力量,而政黨強大與否又視其制度化群眾支持的情況,其力量正好反映了這種支持的規模和制度化程度”⑤。一個政黨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群眾性政黨的特征就是衡量其組織能力的標準。

(一)黨員和政黨規模

政黨規模對于組織能力的影響一直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這種模糊導致了兩個維度上的爭議:第一,政黨規模的衡量方式,即究竟是以黨員數量還是以投票人數作為界定政黨規模的標準。第二,政黨規模的大小對于組織能力究竟產生了抑制還是促進的作用。意大利學者帕尼比昂科指出,政黨規模應以黨員數量加以衡量,規模的意義在于跨越政黨“生存門檻”。這種“臨界門閥”要求政黨必須具備一定的人力資源、物質性資源和象征性資源以維系組織的生存并促進組織的制度化。政黨規模對于新生的政黨組織——尤其是處在急劇變化的經濟社會環境下的俄羅斯政黨而言是極其重要的。若不能跨越“生存門檻”,政黨或是將面臨生存的危機,或是被迫進入“‘完全反對其環境的情境中”而受到體制性的打壓。⑥

由于俄羅斯政黨在入黨程序和黨員身份等方面的規定嚴重不足,黨員人數變動頻繁、跨黨派現象嚴重,如今已經很難確切地統計各主要政黨的黨員人數。總體而言,90年代的俄羅斯主要政黨的黨員人數變化呈現出以下三個特征:第一,各主要政黨黨員人數較戈爾巴喬夫時期有了很大增長,但其規模仍遠不及蘇聯共產黨。90年代的第一大黨是繼承了蘇共大量“組織資本和社會資本”的俄羅斯聯邦共產黨,該黨在1995年1月的第三次代表大會前擁有55萬黨員,僅占總人口的0.3%左右。而1991年的蘇聯共產黨盡管經歷了80年代末的退黨潮,仍擁有1651萬黨員,占總人口的11.1%。⑦第二,政黨人數受選舉結果影響巨大,變動頻繁。俄羅斯政治精英和選民的政黨認同的可塑性極強,一旦某個政黨在杜馬大選中遭遇重大挫折,就必須面對黨員大量流失的風險。左翼的俄羅斯農業黨在1995年杜馬選舉前曾擁有20萬黨員,但是由于沒能在全聯邦選區中獲得席次,其黨員數量迅速減少,不得不在2008年與執政黨合并。第三,政黨人數變化反映了俄羅斯各主要政治勢力的激烈博弈和權力分配。俄羅斯政黨是政治精英的選舉工具,其分化、合并、重組往往受制于統治集團內部以及統治集團和反對派之間爭奪選票的斗爭。以90年代親政府的三個主要政黨為例⑧,這些“政權黨”都是出于統治集團控制選舉進程的目的而創設的,其黨員數量往往在杜馬選舉前陡然增加,但是隨著政黨失去了來自俄羅斯聯邦和葉利欽本人的支持,大量黨員隨即加入新的“政權黨”而與舊黨相脫離。

黨的下屬組織包括基層組織和附屬組織的規模,對政黨能力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黨的地方支部的普遍建立拓展了政黨組織的寬度,附屬組織的發展則延伸了政黨的廣度。俄共是地方組織建設最為完善的政黨,該黨“投入了大量精力去重建和鞏固一個在俄羅斯每個城市、鄉鎮、村莊和集體農莊都有代表的草根性政黨”。⑨建立了2萬多個基層組織。親政府政黨亦在行政權力的幫助下在絕大多數聯邦主體建立了地方支部,中右翼的“家園黨”就在全俄89個聯邦主體中的80個地區建立了分部。青年組織的重建是俄羅斯政黨發展中的一個獨特現象,組織能力較強的自由民主黨和共產黨均建立起依附于自己的青年組織,以擴大自身在年輕群體中的影響。

(二)組織結構

組織結構是指“組織各部門及各層級之間所建立的一種相互關系”⑩,包括橫向部門的分工和縱向層級的聯絡。在90年代的市場化和民主化浪潮中,新涌入的西方的政黨思想、建黨原則和組織結構與傳統的列寧主義政黨的組織原則相互沖突、借鑒、融合,處于初始發育階段的俄羅斯政黨在組織建設和制度化方面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左翼和民族主義政黨承襲了蘇聯共產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橫向部門的劃分細致,各職能部門的專業化水平較高,縱向部門間注重協調和統一指揮。俄羅斯共產黨無疑是轉型時期組織結構最為嚴密的政黨,其中央機構設置有掌握最高權力的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負責執行的中央委員會主席團和主席、管理日常事務的書記處、提供政策建議的咨詢委員會以及負責紀律檢查的監察委員會,職能分工具體而明確;地方分支機構則大體效仿中央機關設置職能部門,中央和地方機構具有很強的同質性;俄共要求“在思想和道德上一致、同志關系、平等和民主集中制基礎上保證黨的紀律”?,地方分支機構的建立和行動必須服從于黨中央的決定。自由民主黨則向著斯大林式的政黨演變,“黨的一切領導機關及其領導均有黨的主席任命,實際上形成了日里諾夫斯基的一言堂”?。與之相比,許多在杜馬選舉和地方選舉中獲得大量選票和議席的政黨,尤其是右翼自由主義的“亞博盧”聯盟以及三個親政府政黨,僅僅停留在政治精英的競選聯盟的層面上,忽視自身的組織結構建設。“亞博盧”聯盟在1996年以前還只是一個社會(政治)組織,中央機構僅設主席、副主席、聯邦委員會和常務局,組織結構非常松散。在縱向聯系上,地方支部的獨立性使黨的領導層在協調地方和中央行動方面的努力遭遇很大困難,而這種努力又會加劇地方實權派和莫斯科的中央機關之間的矛盾。一位學者在記錄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的亞博盧分部與中央機構的沖突時說:在共和國總統穆爾塔扎·拉基莫夫的政治庇護下成立的巴什科爾托斯坦亞博盧分部對這位強人的領導采取了和解的態度……在伊格洛諾夫的推動下,黨的中央組織派了一個委員會到巴什科爾托斯坦調查和糾正局勢。這個委員會由杜馬副總理安納托利戈洛夫領導,最初不屬于亞博盧的四個主要組別之一,后來又提交了一份報告,描述了政治上的錯誤路線,并列舉了當地組織在技術組織問題上與黨章不符的幾十個例子。據了解,這種技術上的違規行為,可能比概念上的異教徒更容易被引證為取代該地區領導層的理由。?

在新的聯邦體制關系下,深受美國式政黨組織原則影響的自由主義政黨內部也存在著某種“央地分治”關系。地方黨支部擁有獨立的財源、組織機構和政治利益,相較于中央黨部的命令,他們更傾向于順從本地政治精英的領導和選民的意志。

與自由主義政黨相比,三個“政權黨”在組織結構建設方面投入的精力就更少了。一方面,“政權黨”的建立是出于政治精英參與選舉的需要,其建黨過程非常倉促,內部各種政治派別和思想流派魚龍混雜,黨的領導層在設計一個精密的組織結構體系方面缺少時間、資源和動力;另一方面,“政權黨”主要是由行政部門的領導人和金融寡頭組成的,行政機關的組織關系以及官僚間的私人關系完全可以取代政黨的組織結構作為維系政黨的工具。

(三)意識形態和認同

意識形態是政黨組織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之一,也是政黨認同和組織內聚力的源泉。20世紀50年代以來,政黨的空間競爭理論和中間選民定理似乎揭示出,隨著中產階層的日益擴大,政黨出于選票競爭的需要將不得不調整并淡化意識形態色彩。但是轉型時期的俄羅斯顯然沒有因市場化的推進而衍生出一個穩定的中間階層,相反,社會貧富分化的急劇擴大增加了階層間的不平等和隔閡,為各種意識形態的并存提供了空間。因此,意識形態是否明確、是否獲得黨員認同、是否與黨的主要支持階層的利益相對應,就成為衡量俄羅斯政黨組織能力的重要指標。

(數據來源:劉敏茹著《轉型國家的政黨制度變遷波蘭與俄羅斯的比較分析》,中央編譯出版社,142-143頁)

如上表所示,盡管表面上有多種意識形態可供選擇,俄羅斯選民在歷次杜馬選舉中劇烈波動的投票偏好卻證明,絕大多數俄羅斯政黨沒能構建一個明確、完善的意識形態體系以形成穩定的選民支持。這一現象部分是政黨的意識形態與其社會基礎脫節的結果。以俄共為例,雖然其黨綱將工人階級列為主要的支持者,但是實際上“俄共主要支持力量大都是城市中的底層群眾”?而非熟練工人。1996年的一份調查也指出俄共領導人在農民中的支持度遠超在工人中的支持度。自由民主黨的支持率大跌也可以歸咎于其游離在政府支持者和反對派之間的立場模糊性,這一“中間路線”損害了它的選民認同,而極端排外和仇視少數民族的黨綱也疏遠了許多潛在的票源。意識形態體系建設失敗的另一原因在于黨內思想的混亂和分裂。90年代的意識形態多元化浪潮導致大多數俄羅斯政黨內部存在不同的思想流派,思想的分裂可以在組織體系松散的三個親政府政黨中找到,也可以在組織嚴密的俄羅斯共產黨內部找到。俄共的分裂以及兩個政權黨的瓦解證明,黨內思想的不統一不僅可以摧毀政黨認同和凝聚力,也能摧毀政黨本身。

(四)領導層的團結性

領導層是由掌握了政黨內部主要權力資源的少數精英組成的群體,其功能是協調政黨內部的利益沖突、統籌組織內的權力分配、維護政黨組織的穩定以及作出決策以改變或適應外部環境。由于領導層居于政黨的核心部分且發揮著主導作用,因此領導層的團結程度就直接關乎政黨組織的穩定程度,也是政黨組織能力的重要體現。帕尼比昂科認為,政黨的領導層或其所謂的“主導聯盟”的團結程度,主要取決于“政黨是分為若干派系(強勁的組織化集團),還是分為派別(松散的組織化集團)”?,派系主導下的政黨比由派別組合而成的政黨更為不團結。

俄羅斯政黨的組織化水平較弱,很大程度上是其內部根深蒂固的派系割據導致的。一些政黨本身即是由組織化程度很高的政治團體拼湊而成的“俱樂部”。右翼的“亞博盧”集團在建黨伊始就是四個政治派系的聯盟,包括亞夫林斯基(政黨領袖)的親信、一個政治化的學術機構、圣彼得堡地方代表團和韃靼斯坦議會中的自由經濟學家。?還有一些政黨是在政治博弈和選舉進程中逐漸形成了派系的分裂。“政權黨”是這一類政黨的典型代表,三個親政府政黨的領袖往往通過行政體系內的科層關系、精英間的私人關系或是選舉利益同盟關系(這三種關系遠比政黨認同更有凝聚力)在黨內組成派系。思想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分歧也會撕裂政黨領導層的團結,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意識形態色彩較為濃厚的左翼和民族主義政黨內部。“俄共內部本來就存在激進左派、民族愛國主義中派和社會民主主義右派”?,而久加諾夫放棄體制外反對派立場參與杜馬選舉以及與葉利欽陣營的合作則進一步激化了激進左翼和溫和派之間的矛盾。

領導層的不團結損害了俄羅斯政黨作為一個組織化團體的執行力,尤其破壞了政黨在杜馬中的統一行動能力。其結果是,俄羅斯政黨的議會黨團缺乏黨紀約束,同一政黨的議員往往違背中央決策層的投票指導意見而支持黨的競爭對手。

四、中國共產黨和俄羅斯政黨:動員能力和參政模式的比較

政治動員是政治精英自上而下地勸說、引導、組織公眾參與政治的過程。在經濟和社會變革的早期階段,大量潛在的、試圖參與政治的社會力量以及制度化水平低下的政治體制構成了不穩定的因素。而在政治制度化進程中,政治精英對于動員潛在參政群體參與政治的方式的選擇,將決定民眾的參政模式。

市場化在蘇聯、中國和東歐國家都催生出新的社會階層并使新舊社會力量傾向于參與政治,但其政治后果卻大不相同。中國共產黨在肇始于80年代初的市場化進程中仍然保持著列寧主義政黨的組織結構和意識形態,能夠繼續發揮其提供政治認同和組織新舊社會階層有序參與政治的功能。由于群眾性政黨依然牢牢地把握著政權并具有合法性和權威性,開啟市場化改革的決策以及推動改革不斷向前的動力均來自于中國共產黨的組織系統內部,任何改革方針都必須在黨的政治機關內部獲得一致認同方能加以推行。因此,中國的市場化進程是黨的政治決斷、組織能力和精英的共同認可的結果。

中國的強政黨體制還意味著執政黨仍能在市場化的資源重新配置過程中掌握關鍵性的經濟和政治資源。龐大的國有部門這一計劃經濟時代的遺留物在90年代仍然主導著城市就業、金融資源分配、傳統壟斷性行業和政府的經濟決策,中國共產黨則“通過全力保護國有部門來保證經濟政治穩定”?。與之相對,新興的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雖在投資額、業績等方面的增長遠勝國有部門,卻沒有獲得對于經濟資源的主導性控制。新的社會階層在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的快速擴張中獲利,但卻沒有掌握政治影響力和足以組織新興社會力量參與政治的經濟資源。因此,市場化下具備組織不斷擴大的潛在政治參與的能力的組織,唯有現存的群眾性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集體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并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擴大黨的執政基礎。民眾參政均在黨的管理下和執政精英的有意識組織下進行,新興的社會階層和社會精英被不斷地納入政治體制,政治動員因而具備了有序性、持續性和有效性。

作為比較研究的另一端,俄羅斯則走了完全相反的一條道路。在1992年的價格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改革之前,作為政治認同基礎、合法性來源以及組織政治參與的蘇聯共產黨已經在“民主化”浪潮中瓦解并在法律上予以取締。倉促開啟的市場化進程很快就失去了政治組織的節制,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進。從改革中誕生的中產階級、金融——工業寡頭以及行政官僚不僅在市場化進程中獲利,還獲得了對于關鍵性經濟和政治資源的控制。幼稚的政黨組織被迫與新的、具有實質政治經濟影響力的社會力量相結合:1993年以前,組織化水平低下的俄羅斯政黨組織的同盟軍是街頭力量(城市中產階級)。新憲法通過后,經過重新組織的政黨圍繞杜馬選舉曾短暫主導過俄羅斯的政局。但是,俄羅斯政局在1996年之后的劇烈動蕩,又暴露出俄羅斯政黨以選舉動員為中心的參政組織模式的不足。俄羅斯政黨的組織能力不足,無法促使在選舉中投票給本黨的民眾形成穩固的政黨認同并使其轉變為忠實的選民支持群體。聯邦杜馬的微弱權力也給各政黨將在選舉中獲得的為數不多的“制度化群眾支持”轉化為政治穩定的支撐要素制造了困難。缺少群眾支持的俄羅斯政黨不得不依附于行政官僚——總統集團和金融寡頭,其獨立性的缺乏導致葉利欽執政晚期的俄羅斯政局在這兩個集團之間不受制約的政治斗爭中持續動蕩。

五、結語

俄羅斯在90年代承受的政治動蕩證明,一個強大的群眾性政黨是曾長期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在市場化改革時期能夠獲得政治穩定的必要條件,唯有原本存在的強政黨結構才能把市場化動員起來的社會力量平和有序地吸納入政治體制內。俄羅斯取消蘇共領導導致的混亂和無序,這對今天的中國也有強烈的警示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今日中國的政治穩定是市場化改革和執政黨并未完全“市場化”的產物。中國共產黨在黨員規模、組織結構、意識形態和精英集團的團結程度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始終保持了群眾性政黨的特征。如何在這四個方面加強執政黨的能力建設,是關乎今日中國市場化進程和政治體系穩定的重要課題。

[注釋]

①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版.

②[俄]З.Т.戈連科娃.俄羅斯社會結構變化和社會分層[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③G·薩托利.王明進譯.政黨與政黨體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④邁克爾·麥克福爾.俄羅斯未竟的革命從戈爾巴喬夫到普京的政治變遷[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4年4月第2版:338-343.

⑤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版:341.

⑥安格魯·帕尼比昂科.政黨:組織與權力[J].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210-221.

⑦李燕.蘇聯共產黨基層黨組織的產生、發展和衰亡[A].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7:132.

⑧指“俄羅斯選擇”黨,“我們的家園——俄羅斯黨”和“團結”黨.

⑨邁克爾·麥克福爾.俄羅斯未竟的革命從戈爾巴喬夫到普京的政治變遷[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4年4月第2版:302.

⑩張潤書.行政學[M].臺北三民書局,1976年版:145.

?劉淑春等.當代俄羅斯政黨[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12月版:170.

?劉敏茹.轉型國家的政黨制度變遷波蘭與俄羅斯的比較分析[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11月版:205.

??HenryE.Hale:YablokoandtheChallengeofBuildingaLiberalPartyinRussia[J].EUROPE-ASIASTUDIES,Vol.56.

?劉淑春等.當代俄羅斯政黨[M].中央編譯出版社:177頁.

?安格魯·帕尼比昂科.政黨:組織與權力[J].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44-47.

?劉淑春等.當代俄羅斯政黨[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12月版:138-139.

?程曉農.繁榮從何而來——中國經濟現狀與趨勢的分析[J].經濟社會,2000(9).

猜你喜歡
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散文詩(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8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6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理论片一区|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广东一级毛片|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亚洲手机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91亚瑟视频|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欧美性色综合网|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美女亚洲一区|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午夜爽爽视频|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国产三级毛片|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日本一区高清|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婷婷午夜天|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国产精品2| 全裸无码专区|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欧美一区福利|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中文字幕第1页在线播|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在线网|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无码日韩视频|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色婷婷视频在线|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日本www在线视频|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日韩av无码DVD|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亚洲高清资源|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国产91av在线|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a级毛片免费网站| 久青草网站|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