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妮



摘? 要: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已經成為關系到銀行穩健經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流動性風險的研究有利于提升銀行對風險的管控能力,維持金融穩定。本文以我國商業銀行業總體數據為研究樣本,構建VAR模型來考察各變量間的沖擊響應函數關系。結果顯示,在各影響因素中外部因素貢獻率最大、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作用的周期不同。為了有效防范銀行流動性風險,本文提出了優化配置資產負債結構、發展資本市場等建議。
關鍵詞:流動性風險;影響因素;風險管理;向量自回歸模型
一、引言
商業銀行是貫穿金融市場的重要一環,其平穩運營關系到整個經濟環境的穩定,因此必須要實時對其風險進行管控。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三大準則是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其中,流動性是前提與核心,尤其值得關注。當流動性危機在某一家商業銀行發生時,突發的擠兌會造成市場情緒波動,影響市場對其他銀行的資金需求,此時,對銀行的負面情緒開始蔓延,在整個銀行體系內產生流動性困境,給整個國家乃至全球經濟環境的穩定性產生強烈沖擊。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將強流動性風險的管理放在首要位置。
二、文獻綜述
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主要來源于資金在供給和需求端期限與規模的不確定性(楊文澤,2010)。鄒宗森(2014)對流動性風險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高杠桿率、高資本充足率對商業銀行流動性有著負面影響。與以往研究相比,本文從流動性風險的影響因素視角出發,創造性地采用消費者信心指數來衡量金融市場的成熟程度,并構建VAR模型進行研究,這一視角在已有文獻中具有獨創性。
三、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形成原因
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同時體現在資產端和負債端。在資產端,體現為資產變現的成本,變現速度越快,成本越低,則流動性越好;在負債端,體現為籌資的成本,籌資時間越短,成本越低,則流動性越好。流動性風險①指商業銀行無法及時籌集相應資金以應對資產增長或支付到期債務的風險。形成流動性危機的根本原因是商業銀行在某一時間段資金供需失衡。為了便于研究,本文從內部與外部兩個維度進行分析。
1.內部因素
(1)資產負債期限錯配
在負債端,銀行的負債大多來源于吸收的存款等,期限較短;而在資產端,銀行的資產主要來源于發放的貸款等,期限較長。兩者性質方面的差異使得銀行在負債和資產兩端的期限不匹配,會出現資產無法及時變現的情況,進而引發流動性風險。
(2)銀行自身其他類型風險的轉化
在日常經營活動中,銀行其他類型的風險也會通過各種機制轉化為流動性風險。如利率風險,銀行的資產價格和負債成本嚴重受到利率變化的影響。因此,銀行對利率的變化越敏感越有可能出現流動性風險問題。
2.外部因素
(1)宏觀貨幣政策
商業銀行的經營受到央行貨幣政策的制約。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銀行資金充裕,發生流動性風險的幾率小;緊縮的貨幣政策使得銀行資金緊張,獲取資金的難度和成本加大,如不能以合理的成本及時獲取資金,將引發流動性風險。
(2)金融市場的成熟程度
金融市場的成熟程度與銀行資產的變現能力和獲取負債的能力有關。總體而言,金融市場發展不成熟時,銀行獲取資金的難度和成本較高,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
(3)其他機構風險的傳導
銀行體系是金融系統中最重要的一環,與其他金融機構息息相關,交互影響。因此,其他機構的風險也會傳導至銀行,進而引發流動性風險。
四、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本文后續采用向量自回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VAR(Vector Auto Regression)模型能夠對很多經濟指標進行分析,能對經濟變量是怎樣在經濟沖擊下產生影響作出解釋。
1.商業銀行流動性影響因素的變量選擇②
被解釋變量: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將存貸比(LD)作為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衡量指標,存貸比越高,銀行流動性越差,存在流動性風險的可能性越大。由于存貸比統計口徑于2014年7月起發生變動③,本文將研究區間設為2014年第三季度至2020年第三季度。
解釋變量:本文從內外兩個維度劃分解釋變量。影響流動性的內在因素主要指商業銀行的自身特征(如資產情況),本文選取流動性比率(LR,衡量企業流動資產用于償還企業流動負債的能力)、資本充足率(CRAR,反映銀行以自有資本承擔損失的程度)、不良貸款率(NPL,評估銀行貸款質量)三個指標;外在因素則是外部的經濟環境,本文選取GDP增長率、M0增長率和消費者信心指數三個指標。
在經濟迅速發展時,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GDP)隨之增大,銀行會相應地擴大貸款,致使大量資金外流,可能會引發流動性風險;但此時,市場上可借用資金也比較充足,因此,經濟發展水平對流動性水平的影響需要綜合考慮;M0增長率(M0)反映了貨幣的供給情況。寬松的貨幣政策下,M0增長率較高,市場上的資金充裕,不太可能發生流動性風險;消費者信心指數(CCI)反映了消費者對當前經濟形勢的評價。在一個成熟的金融市場中,CCI較高。
2.VAR模型的構建
一個含有s階提前期的VAR模型的基本設定形式如下:其中,yt是包含k個內生變量的k×1維向量;At、F1,…,FS則分別表示k×k維系數矩陣,即待估系數矩陣;下標t-1,…,t-s分別代表不同的提前期;μt代表的是誤差項,滿足均值為0,協方差Ω為n×n的正定矩陣等古典假設。
(1)數據處理、平穩性檢驗與最優滯后階數選取
為了消除量綱對分析的影響,本文采用離差標準化(Min-max normalization)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使數據落在[0,1]區間內,同時選用最具代表性的ADF,檢驗時間序列變量的平穩性,結果如下,經過處理后的所有變量,均在5%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詳見表1)
本文用AIC準則和SC準則確定最優滯后階數,二者同為最小值時,滯后期為最優滯后階數。經檢驗得,最優滯后階數為2。(如表2所示)
(2)脈沖響應分析
①內部因素的脈沖響應函數
內部因素對存貸比的脈沖響應在短期內非常顯著,長期趨于穩定。資本充足率的正向沖擊最大,滯后5期達到最值;流動性比率的正向沖擊效應在滯后1期達到最值,隨著滯后期的延長保持穩定;不良貸款率的沖擊效應總體表現為正向沖擊(如圖1所示)。
②外部因素的脈沖響應函數
與內部因素相比,外部因素有明顯的時滯性,短期的脈沖響應并不顯著。在滯后4期前,三者的脈沖響應近似趨于零。隨著時間周期的延長,M0出現了較小的沖擊值,CCI與GDP的沖擊效應趨于一致,在長期內有較大波動,在滯后7期有顯著正向沖擊,在滯后9期有顯著負向沖擊(如圖2所示)。
(3)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是評估每一個變量對預測方差的貢獻程度(詳見表3)。外部因素對流動性的貢獻率比內部因素高,表明來自我國經濟環境的外部因素對銀行流動性風險影響是最大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對流動性風險的貢獻率最大,GDP增長率次之,然后是資本充足率。隨著周期增加,CCI對流動性的貢獻率逐漸加大(高達87%),說明金融市場成熟程度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影響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因素。短期不良貸款率對銀行流動性亦有顯著的貢獻率。
五、研究結論與建議
1.研究結論
基于上述分析,得出如下結論:第一,與內部因素相比,宏觀外部因素是影響其自身流動性風險的主要原因;第二,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的作用周期不同,內部因素在短期內反映顯著,而外部因素在長期內反映顯著;第三,在外部因素中,消費者信心指數貢獻率較大,表明金融市場的成熟程度對銀行流動性風險問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內部因素當中,資本充足率對于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影響顯著。
2.宏觀政策建議
(1)營造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
健康的宏觀經濟環境是降低銀行流動性風險的重要支柱。我國政府應當立足現階段中國國情,出臺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塑造健康的宏觀經濟環境。
(2)通過改革,完善金融市場結構,發展資本市場
金融市場成熟度對商業銀行流動性有著顯著的影響。發達的資本市場可以促進金融脫媒,提供便捷有效的融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增加資金轉換渠道。我國可以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助力金融市場的發展。
(3)完善貨幣政策工具
因為貨幣政策短期沖擊效應顯著,央行在制定政策時,應不斷完善貨幣政策工具,充分考慮同時期銀行流動性現狀,以溫和的調節手段緩解銀行的流動性困境。
3.商業銀行建議
(1)優化資產期限結構,完善資產負債結構,提高質產質量
銀行應合理控制貸款期限結構,優化資產結構,將同業拆借等規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減少由于期限錯配而導致的風險。同時,因不良貸款率對流動性的顯著影響,銀行應完善自身資產負債期限結構,提高資產質量。
(2)保持資本充足率,拓寬資本補充渠道
研究表明,銀行自有資本與流動性創造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高資本充足率可以帶來更高的流動性創造。商業銀行應在滿足相應監管要求同時,積極拓寬渠道以補充和持續增加優質資本規模,以更大程度發揮資本的流動性創造作用。
(3)豐富流動性獲取渠道,推行資產證券化
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創新發展模式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增加核心存款的規模和質量;從自身業務特色出發,發展優勢業務并分散負債來源,拓展資金來源。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等手段激活長期資產,實現長期貸款的短期化,提升流動性水平。
(4)建立全面的流動性監管指標體系和風險評估機制
銀行應加強內部流動性及風險的監管,根據本行現狀,建立有效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統和有效的危機處理與反饋機制,提高識別風險與抵御風險的能力,對流動性進行評估和監控。
注釋:
①參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
②數據來源于Wind與CSMAR數據庫,除消費者信心指數頻率為月度,需進行頻數轉化外,其余變量頻率均為季度。
③參見《中國銀監會關于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比計算口徑的通知》。
④c代表截距項,t代表趨勢項,n代表滯后變量階數,*、**、***分別代表在10%、5%和1%的水平下顯著。
參考文獻:
[1]楊文澤.商業銀行流動性建模、預測與優化[J].上海金融,2010(12):35-40.
[2]曾剛,李廣子.商業銀行流動性影響因素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3(10):40-55.
[3]鄒宗森.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結構與流動性關系實證分析[J].上海金融,2013(08):43-47+117.
[4]史貞,劉婭茹,王森.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9(03):65-75.
[5]李學彥,李澤文.我國上市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外部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家,2019(12):89-99.
[6]朱曉蘭. 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