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研究員,全國梨育種協作組組長,《果樹學報》《中國南方果樹》和《果農之友》期刊編委。
主要從事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新品種選育和現代栽培技術研究,在梨種質資源、遺傳育種和現代高效栽培技術領域有較深入研究,為我國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梨產業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
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二級),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農業農村部種植業專家指導組成員,國家現代農業(梨)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全國梨產業協作組組長,《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園藝學報》《果樹學報》等期刊編委。
主要從事梨遺傳育種與栽培技術研究。牽頭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60余項,以梨為研究對象發表論文數國際排名第一(Web of Science),以第一完成人雜交育成通過審(鑒)定梨新品種6個,主編著作18部,其中《梨學》是唯一系統闡述現代梨學研究成就和生產技術經驗的專著。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牽頭,鄭州果樹研究所果樹種質改良中心原主任、原梨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李秀根研究員和南京農業大學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梨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張紹鈴教授擔任主編,全國30多家梨科研和生產單位的60余名專家參與編寫,歷時6年精心打造的《中國梨樹志》由中國農業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對外發行。該書共計265萬字,1408頁,入編1172個梨品種,彩色圖片3500多幅,精裝彩印。
作為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該書以2008—2015年我國梨屬植物種質資源普查工作為基礎,全面、動態地記錄了我國梨屬植物的起源與演化、現存種質資源概況、梨文化傳承、生產栽培技術演變、植保和貯藏技術變革以及所取得的各項成就,如實反映了現階段我國梨屬植物科研、生產和種質資源的真實全貌。該書得到了山東農業大學束懷瑞教授和華中農業大學鄧秀新教授兩位院士的高度評價,認為其繼承了《中國果樹志(第三卷)·梨》(1963年出版)的理論觀點,更融入了現代學者近幾十年的研究成果,是集我國梨屬植物研究成果之大成的一部系統性的科學專著,代表了國內該領域的最高水平,具有權威性、時代性、科學性、學術價值和行業指導意義。
全書共分七章:第一章為概論,概述了梨的價值及中國梨文化等;第二章為梨的栽培歷史與發展現狀,闡述了梨的栽培歷史、梨產業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梨產業政策變化等;第三章為梨的起源、演化及分類,介紹了梨屬植物的起源與傳播、梨屬植物的分類與命名;第四章為梨的形態特征與生物學特性,描述了梨的形態特征、生物學特性、主要栽培種類的特征和習性;第五章為梨的生產技術,主要介紹梨繁殖技術的演變、栽培技術的變革、土肥水管理技術的變革、病蟲害防控技術的變革、貯藏與加工技術的變革等;第六章為梨研究進展與科研展望;第七章為梨品種資源。全書共收錄了梨屬植物品種資源1172份。其中,砂梨(包括白梨品種群和砂梨品種群(651份))、秋子梨(84份)、新疆梨(42份)、川梨(4份)等栽培品種資源共781份;西方(洋)梨及日、韓梨品種共有133個;雜交培育、芽變及實生選育的新品種214個;砧木品種15個,野生種類和半野生種類29個。該書還列有3個附錄表,附錄一為品種名索引,附錄二為已鑒定自交不親和基因型梨品種列表,附錄三為《中國果樹志(第三卷)· 梨》中有記載而該書未收錄的品種資源。
該書不僅能夠為我國梨屬植物科研和產業發展提供重要參考、為廣大讀者提供可靠學習依據,而且更有利于加強地方梨樹品種資源搶救保護,在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推進“綠水青山”生態文明建設、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果品多樣化需求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購書咨詢電話:010-59194899 13436481937(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