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敏
一家非盈利性的生物技術公司 Essent Biologics 走出隱匿模式,并宣布向再生醫學研究團體提供人體來源的生物材料和 3D 生物數據。
再生醫學是一門將生物學及工程學相結合,重建破損組織或器官,使其恢復正常功能的全新學科,包括組織工程、細胞療法、器官移植等多個領域。
其中,組織工程和細胞療法是目前最受關注的行業。
組織工程主要開發生物替代品,通過復制各種組織,來修復或還原受損組織和器官,目前 FDA 已批準人造皮膚和軟骨領域。

技術方面,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醫學院的醫學團隊研制出基因工程軟骨,可在類似于彎曲膝蓋或其他對關節造成壓力的運動中釋放出抗炎藥物,提供全新的骨關節炎治療方案。其高級研究員 Farshid Guilak 表示,未來他們計劃使用相同的技術來制造能自動產生止痛藥、消炎藥或生長因子的細胞,使軟骨再生。
Essent Biologics 公司計劃通過提供低傳代的原代細胞系,原始組織和產品數據,促進再生醫學研究從臺式到臨床的發展。該公司執行董事 Corey Stone 表示他們還可以作為生物制造合作伙伴,創建大量定制產品。
EVerZom 致力于開發其外泌體生物生產平臺。外泌體是由細胞釋放的生物納米顆粒,在骨關節炎、心力衰竭、肝腎疾病等多種疾病中具有組織再生的能力,EVerZom 的共同創始人兼總裁 Jeanne Volatron 博士稱外泌體易于存儲并且免疫原性低,是最安全,最有前途的未來再生療法解決方案之一。
市場方面,EVerZom 從機構和私人投資者那里籌集了 110 萬歐元資金,Volatron 表示,通過籌集到的資金,能夠實現專有技術的產業化,預計在 2022 年實現外泌體的常規臨床級生產,滿足外泌體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盡可能拯救更多患者。
細胞治療包括免疫細胞治療、干細胞治療和其他細胞治療。

免疫細胞治療
免疫細胞治療通過產出具有高靶向性及殺傷性的免疫效應細胞,來清除血液及組織中的腫瘤細胞。
技術方面,全球已上市的 40 余款細胞治療產品中,免疫細胞治療產品有 5 款,3 款為 CAR-T 細胞,1 款為 DC 細胞,1 款為 T 細胞。
Terasaki 生物醫學創新研究所(TIBI)的研究人員表明,他們已經成功設計了模型 iHOC,可以針對活體腫瘤細胞快速測試大量潛在的免疫療法藥物,以獲取準確且易于分析的數據。Terasaki 研究所所長 Ali Khademhosseini 教授表示,為患者提供便捷化臨床決策和個性化治療服務是研發的主要目標,也是邁向癌癥免疫治療領域的重要一步。
日本厚生勞動省(MHLW)批準 CD19 導向的嵌合抗原受體 CAR-T 細胞療法 Yescarta,用于治療部分重度 B 細胞淋巴瘤(LBCL)患者。Yescarta 由吉利德旗下細胞治療公司凱特制藥研制,在中國由復星凱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發,Yescarta 又名益基利侖賽注射液“擬定”,代號 FKC876,去年 3 月,NMPA 藥品審評中心(CDE)已將益基利侖賽注射液“擬定” 的新藥上市申請(NDA)納入優先審評。
楊森制藥稱 CHMP 將會對 CAR-T 療法 ciltacabtagene autoleucel(cilta-cel)的營銷授權申請(MAA)進行加速評估。Cilta-cel 主要用來治療重度多發性骨髓瘤(MM),是一款 BCMA 導向 CAR-T 細胞療法,目前處于研發階段,包括一個結構上差異化的 CAR-T,含有 2 個 BCMA 靶向單域抗體。作為楊森制藥的總公司,強生的目標是在 2021 年上半年提交 cilta-cel MAA。
市場方面,圣地亞哥初創公司 Artiva 與默克公司簽署了一項高達 18.8 億美元的全球獨家合作和許可協議,專注于開發針對性的新型嵌合抗原受體 CAR-NK 療法,為癌癥患者提供高效、安全且立即可用的細胞免疫治療。
2020 年 4 月,強生公司宣布與 Fate Therapeutics 達成 1 億美元的交易,以開發 CAR-NK 和 CAR-T 產品。同年 11 月,賽諾菲同意向荷蘭生物技術公司 Kiadis Pharma 支付 3.08 億歐元(約合 3.74 億美元),以使用該公司的細胞治療技術。
據 Coherent Market Insights 預測,2018-2028 年期間,全球 CAR-T 細胞治療市場價值平均年復合增長率將高達 46.1%,截至 2019 年,已上市的 Kymriah 與 Yescarta 營銷額高達 2.7 億美元和 4.5 億美元,年增速為 260% 和 70%,2020 年 7 月,FDA 批準 CAR-T 細胞治療產品 Tecartus 上市,至去年第 3 季度,全球共有 3 款 CAR-T 產品獲批上市。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是一種多潛能細胞,可自我復制分成多種功能細胞,用來修復病變細胞或重建功能正常的組織,其中,間充質干細胞尤為突出,具有干細胞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歸巢的共性能力。
技術方面,Cambridge Biostrategy Associates 的創始人之一 Michael Jacobson 博士表示,干細胞療法,尤其是間充質干細胞(MSCs)10年前已是商業關注的焦點,具有廣闊的發展潛力,但目前距離成功還需要一段時間。
新加坡科學技術研究院(A*STAR)干細胞生物處主任 Steve Oh 稱,制造是阻礙該領域發展的主要挑戰,為了解決集成擴展和分化問題,Steve 和同事開發了微載體培養技術,以提高生產率。該技術最近已獲得新加坡合同開發與制造組織(CDMO)SingCell 的許可,并將被提供給細胞療法公司。
干細胞研發公司 Athersys 首席執行官 Gil Van Bokkelen 表示,其正在研發的 MultiStem 利用具有強勁生長特性的細胞,可從單個供體庫中生產數百萬的臨床試劑,使治療模式由昂貴的基因個性化療法轉向擴展性強的現成療法。例如,為滿足大量中風患者需求,該公司在比利時的歐洲子公司和俄亥俄州的美國子公司開展規模化的工藝技術開發及制造工作,并在日本進行中風治療的 III 期試驗,打造可擴展且好操控的全閉環生產鏈,進行大批材料生產。
Essent 公司宣稱,將通過高質量的生物材料和強大的數據來支持創新療法的開發,提供符合當前 cGMP 標準的具有高度特征的人間充質干細胞(MSCs),公司已經與學術研究團體和生物制藥公司(如 Validus Cellular Therapeutics)開展合作,正式產品發布預計在2021年 4 月份。

科研團隊
市場方面,干細胞全球市場規模在 2014 年約為 507 億美元,2018 年提高到 1370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 22%,預測之后的增長速度將持續維穩在 20% 以上,其中,間充質干細胞不僅存在于骨髓中,也存在于造血、神經、皮膚、胰島、脂肪等其他身體組織,能夠提供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臨床應用價值,其 2018 年全球市場值為 1.7 億美元,市場平均增長率約為 6.2%,預測到 2024 年底將達到 2.2 億美元,到 2024 年的前 5 年復合年增長率將高達 4.3%。
據聯合市場研究公司報告,從 2019 年開始到 2027 年,組織工程市場價值預估將從 23 億美元增長到 68 億美元,細胞療法市場價值預估將從 72.5 億美元增長到 481.1 億美元。 (摘自美《深科技》)(編輯/多洛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