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型載體,也促使其工作形式不斷創新。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運行優勢,構建更加完善的工作體系,推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不斷提升,是確保高校意識形態教育成效的重要條件。文章在明確新媒體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的現實意義的基礎上,分析當前思政教育載體建設中新媒體的具體應用形式和應用要點,旨在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為開創高校思政工作新局面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載體建設
中圖分類號:D26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2-0100-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獨立學院學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SJB929
高校學生具有思維活躍、探索欲強、創新意識強等多方面特征,在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平臺類型逐步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種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學生日常開展生活和學習活動不可或缺的載體。新媒體應用在為學生生活和學習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思想層面的多元影響,單純以傳統的課堂及實踐活動為載體,難以實現對學生思想教育的全面覆蓋,更難以體現教育成效。結合不同新媒體的應用特征,構建新型思政教育載體,是當前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完善的必然要求。
一、新媒體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的現實意義
(一)適應新媒體發展特征的現實要求
新媒體是以網絡信息技術為支撐,以各種移動終端為交互載體,以文字、圖片、語言、視頻等相結合為實現形式,用以傳播各種信息內容、實現信息交互的媒體類型[1]。新媒體應用具有展現形式豐富、信息交互及時、應用便利等特征,在當前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新媒體已經廣泛應用于教學活動和學生管理的各個方面,為有效提升教育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將新媒體應用于高校思政教育載體建設,能夠突破傳統教育模式在時間和空間層面的限制,能夠全面優化思政教育模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引導與學生成長的有機銜接,更好地滿足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培養要求。
(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
在傳統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中,教育活動主要集中于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等層面,教學形式主要以理論灌輸形式為主,這不僅造成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較為淺顯,還使得理論學習與個體實踐之間存在偏差,導致學生學習興致不高,無法滿足新時期高等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新媒體應用所具有的覆蓋面廣、交互性強、形象性強等方面的特征,能夠創新思政教育活動形式,讓學生更加直觀、深入地學習思政理論,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的有機統一,為學生打造多元化學習環境,推動思政教育水平不斷提升。
(三)重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體系
由于思政教育理論性強、學生個體意識不斷增強、西方思想侵蝕依然顯著存在等主客觀因素,高校思政教育話語權受到了較為嚴峻的挑戰,對社會主義高層次人才培養產生了重要影響。借助新媒體發展創新高校思政教育載體,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話語權,對高校思政話語權體系進行深層次重構,是確保高等人才培養保持正確方向的基本前提[2]。新媒體平臺運行通常都能夠在后臺進行瀏覽量、關注點等方面的數據分析,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這些平臺技術優勢,提高對技術的重視程度,準確把握學生思想發展動態,有針對性地利用各種平臺開展多元化思政教育,確保思政教育話語權能夠得到充分彰顯。
二、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中的應用形式
(一)微信平臺的應用
微信平臺的產生和運營可謂是移動交互媒體的重要變革,隨著騰訊企業在功能開發方面的創新水平的不斷提升,微信已經形成生態化的媒體交互體系。當前微信平臺運營模塊主要包括好友信息交互、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公眾號、支付等主要功能,此外還包括視頻號、直播、小程序和信息檢索等非常用功能。這些功能模塊使微信平臺具有封閉式交互和開放式交互兩種媒體交互形式特征,也為其成為思政教育載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好友信息交互和微信群是微信平臺最主要的功能,其在高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幾乎已經完全替代了電話和短信等交互形式,充分利用微信平臺信息交互的靈活性,能夠使高校思政教師、輔導員、心理咨詢室等直接負責思政教育的工作人員實現與學生的個體與群體性交流。朋友圈、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等模塊,則可以實現文字、圖片及視頻等形式的信息傳遞。以特定主題向通訊錄內的好友或關注者推送思政教育內容,能夠突破傳統思政教育活動在時間和空間層面的限制,及時將信息傳遞至特定的學生群體。微信小程序則能夠通過技術性設計,開展有關思政教育調查等活動,結合數據分析把握學生思想特征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解決高校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共性問題,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科學性、合理性,為學生健康成長發揮更加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微博平臺的應用
微博是新媒體發展的典型代表,近年來,其雖然在新媒體市場影響力方面有所下降,但是在高校學生群體中仍然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微博平臺的優勢在于轉發者可以在轉發信息的過程中同時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可以自己創作信息內容進行發布,展示給關注對象,以實現信息內容的點對面和無限傳播。近年來,微博平臺既實現了社會公眾事件的深層次發酵,提升了學生對社會事件的認知水平,同時其傳播內容中也夾雜著諸多負面信息,對高校學生價值觀培養產生了阻礙[3]。在高校思政教育活動中,相關教育工作者必須提升對微博平臺載體建設的重視程度,充分利用微博所具有的開放性特征,創作更多適應高校學生成長特征的、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且具有創新、積極向上意識的思政教育內容,并通過微博平臺進行傳播,以在無形之中對學生思想產生積極影響,有效抵抗負面思想的侵蝕,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話語權,推動思政教育成效不斷提升,為培養適應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的高等人才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
(三)短視頻平臺的應用
短視頻平臺是近年來高速發展的新媒體平臺,主要代表有抖音、快手、火山及西瓜等,這些短視頻平臺雖然主要定位有所不同,但是在運營模式上沒有明顯差異。相對于其他新媒體平臺而言,短視頻平臺不僅具有展示內容形象、直接等方面的優勢,并且學生還能通過作品創作獲得一定的收益,因此部分學生對短視頻平臺產生了較為明顯的依賴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層次認識短視頻平臺在思政教育載體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制作更多積極向上、富有吸引力的作品,為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還可以利用短視頻平臺應用的靈活性,為學生提供不同形式的微課學習資源,構建更加靈活、富有吸引力的課程思政體系,為提高課程思政建設成效提供多元化載體。
(四)其他移動客戶端的應用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高速發展,多種主題式的移動客戶端不斷發展,成為學生日常生活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網易、百度、搜狐、頭條等為代表的新聞信息推送客戶端,以知乎、嗶哩嗶哩、小紅書等為代表的知識傳遞客戶端,以有道精品課、流利說等為代表的自主學習客戶端,以美團、餓了么等為代表的生活消費客戶端等,都成為學生日常應用較多的客戶端類型,為方便學生生活、豐富學生生活場景起到了積極作用。在這些客戶端的使用過程中,學生思想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多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些移動客戶端的影響,更沒有將這些客戶端納入思政教育載體建設,使得思政教育體系出現明顯空缺,思政教育成效逐步降低[4]。在高校思政載體建設要求不斷提高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提高對移動客戶端應用的重視程度,充分利用不同客戶端的運行優勢,創新思政教育模式,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三、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中的應用要點
(一)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其所具有的交互性和主體性特征,在不同的新媒體應用中,學生既可以通過回復、彈幕、提問等方式與創作者和其他應用者進行交流,又可以通過圖文視頻等創作形式,將自己的觀點傳送給社會公眾群體。多種形式的新媒體應用形式,極大地沖擊了傳統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流話語權,單純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育模式,必然會造成教育成效下降。因此,在高校思政載體建設中,要實現對新媒體平臺的優化利用,就必須適應平臺運行特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傳統的灌輸式教育逐步轉變為引導式教育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載體的建設和運行成效能得到充分體現。在不同平臺的內容創作和信息利用過程中,要將傳統自上而下的話語層級、被動接受的主次關系逐漸轉變為尊重和對等的雙主體關系。基于雙主體運行體系,才能夠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利用新媒體平臺與教師、輔導員等思政教育工作者實現良好對接。
(二)合理選擇新媒體應用組合
新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載體建設中的作用已經得到了實證,但是在實際運行中,由于受到思政教育團隊技術應用能力、思政教育機制、資金投入、學生應用特征等因素的限制,必然無法將所有新媒體平臺都納入載體建設。在當前高校思政載體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合理選擇新媒體應用組合形式,明確思政教育重心,優化思政教育體系,是實現各個要素耦合優化的基本前提[5]。首先,學校黨委和院系支部應當提高對思政教育載體統籌建設的重視程度,切實發揮黨組織的統一協調和組織管理作用,結合學校中長期發展戰略和專業建設方向,明確新媒體平臺建設的應用組合,并確定其中的主要建設內容。其次,要結合院校思政教育的主體特征對主要負責的新媒體平臺進行優化。例如,將微信平臺建設交由輔導員負責,微博平臺運營交由校團委負責,而短視頻和其他形式的客戶端,則可以交由專門的新媒體工作小組負責,這能進一步高效發揮不同主體在創作運營方面的優勢。最后,在具體創作中,需要建立專門的信息協作平臺,結合傳統節日、學校活動等,以特定主題統一推送相關內容,以進一步擴大思政教育的覆蓋面,確保思政教育載體的協同運行,達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三)創新思政教育內容體系
以新媒體為主要運作載體的新型高校思政體系建設,必然是以思政教育內容體系創新為基礎的,要能夠從根本上吸引學生的吸引力,實現高校思政教育效能的提升。在實際運行中,可以結合學校教學活動開展特色、科研活動及學生實踐活動,通過開設專欄的形式做好及時跟蹤報道,利用不同的平臺特征進行全方位、持續性的報道,不斷提升師生群體的思想政治素養。例如,在紅色文化基礎較為堅實的地區,可以通過深層次挖掘,充分利用與紅色文化相關的圖文信息、短視頻等形式,實現對學生的多元化引導。在知乎等知識型問答新媒體平臺中,可以針對專門的主題進行思政教育內容組織,利用鮮活的語言、數字等展現新時期國家建設成就、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加強對新時代先進人物代表的宣傳,讓學生能夠切實體驗到現實生活中思政教育案例,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推動思政教育成效不斷提升。
(四)提升對思政話語權的重視程度
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載體建設必須以新媒體為基礎,提高對思政話語權建設的重視程度。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視頻和移動客戶端校園平臺,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思政教育體系。充分利用這些新媒體平臺在信息交互方面的優勢,在內容發布之后,及時關注學生的留言和轉發情況,及時回復學生在留言中表達出的疑問和顧慮,采用正確的方式解決學生在思想層面存在的問題。通過這些平臺在后臺所具有的數據統計功能,對學生的思想發展動態進行分析和研究,更加精準地把握高校學生在思想方面的特點、痛點,只有這樣才能夠更有針對性地組織思政教育內容,確保思政話語權的引導作用得到充分體現。
(五)加強對思政隊伍媒體素養的培養
當前,多數高校思政教育隊伍建設都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但是在隊伍媒體素養培養方面相對較為滯后,其運行過程中出現了多種問題,無法充分發揮新媒體的載體作用。部分開設了新媒體傳播及相關專業的院校一方面可以將專業教師納入思政教育隊伍中,從技術上保障新媒體平臺建設和運行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則可以專題輔導的形式對現有工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更好地利用新媒體進行思政教育內容創作。沒有相關專業的院校則可以通過專題講座、自主學習、遠程培訓等多種形式,對思政教育工作者展開專門的培訓,更好地提升其應用新媒體平臺的技能水平,確保新媒體平臺的載體作用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四、結語
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帶來了嚴峻挑戰,又為具體工作開展提供了多元化載體支撐。高校相關教育部門必須適應新媒體發展的趨勢要求,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從運行機制、平臺建設、內容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入手,構建新型載體運行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落實到位,充分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為培養適應新時代建設要求的高等人才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林江玲.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應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23):135-136.
[2] 李靈曦,聶勁松.“雙主體”教學模式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2):61-63.
[3] 郭琳.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政育人模式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1,40(11):134-136.
[4] 唐祥云.新時期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21):49-50.
[5] 唐祥云.基于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方法改革路徑[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20):80-81.
作者簡介 王磊,碩士,講師,揚州大學廣陵學院旅游與藝術系黨總支副書記,研究方向:大學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