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形勢危急的緊要關頭,媒體往往能產生更多優質報道。這些優質報道或是在傳播手段上別具一格,或是傳播內容可圈可點,同時也能夠促進新聞從業者業務能力的提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應急場景反而能加速媒體傳播能力的重構。在傳播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電臺,除了保留無線電傳輸的傳統優勢,更要擁抱新媒體,通過融媒體傳播手段的運用,加速廣播格局的重構。文章以鄭州7·20暴雨后河南省級廣播媒體報道為例,對廣播傳播能力的重構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傳統廣播融媒體;傳播能力重構;應急場景
中圖分類號:G22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2-0172-03
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鄭州市遭遇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對于生活在中原的人們來說,這次洪災是一起創傷事件。一時間很多地方停水停電停網,城市多處區域陷入癱瘓狀態。很多市民由于信息不暢通,感到無助和恐慌,傳統廣播的優勢在此時得到凸顯。在洪水逐漸退去,準備開始災后重建時,鄭州市又遭遇了新一輪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德爾塔”的襲擊,在近1個月的封控時段,市民對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迫切。
筆者所在的河南廣播電視臺,作為災情爆發時的省級媒體,承擔了非常重要的應急報道任務。經過“澇疫接核”的大考,河南廣電的新聞從業者,進一步掌握了融媒體的傳播規律,這次應急事件,也加速了廣播傳播能力的重構。
一、廣播的傳統優勢在應急直播中再次顯現
每一次有新的媒體形態出現,就會有聲音唱衰廣播,然而廣播以其獨特的特點和優勢,在眾多新媒體面前屹立不倒,穩步前行。近些年,在互聯網技術、5G技術發展壯大的背景下,廣播媒體受到的網絡等新興媒體的沖擊是前所未有的。為了讓廣播快速走上融媒體道路,在競爭中增強自己的傳播能力,河南廣播電視臺在2020年下半年,將原有的河南廣播10套頻率,通過大部制的形式進行合并。原有的新聞廣播、經濟廣播合并為新聞事業部;交通廣播、音樂廣播、農村廣播合并為交通事業部;私家車廣播、教育廣播、影視廣播合并為都市事業部;戲曲廣播、信息廣播合并為生活事業部。
鄭州7·20暴雨當天,由于城市內澇嚴重,很多私家車主被困在道路上或者高架橋上,城市很多小區停水停電停網。此時,唯一幾乎沒有受到影響的媒體,就是廣播電臺。依靠無線電波傳輸的廣播,只要有收音設備就可以接收廣播信號。無線廣播作為國家應急廣播體系中一個重要的傳輸通道,肩負著實現應急廣播發布和農村應急廣播備用發布的雙重責任,是應急廣播發布重要手段之一[1]。
河南廣播電視臺都市事業部旗下三套頻率并機開啟應急直播,不斷播發雨量情況、求助信息、救援情況,直到次日凌晨3點。很多市民、被困群眾通過廣播求助,部分救援者通過廣播播出的求助信息徹夜實施救援。交通事業部的河南交通廣播作為河南省應急廣播,打破全天節目框架,從暴雨預警開始的7月19日早上,就啟動了應急直播,每天派出17路記者、20組主持人分別前往省應急管理廳、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氣象臺、鄭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機場、火車站、消防、水力、電力、通訊等單位采集權威信息,獲取一線動態,連線聽眾、救援組織、愛心企業630余次,播出求助、救援、捐贈信息3700余條。
除了廣播獨有的無線電發射優勢外,廣播傳統的熱線電話在人們面臨心理困境時,也更容易成為傾訴渠道。8月中上旬,鄭州實行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們服從命令待在家中,洪水和疫情雙重壓力導致很多市民的心理狀態受到影響。此時河南廣播電視臺生活事業部的心理援助熱線,為群眾提供了很多幫助,截至8月中旬,心理熱線電話共進行了4369人次心理援助。當電視信號、網絡信號都不通暢的時候,廣播的傳統優勢使信息及時、透明地傳播,在保證受眾知情權、穩定受眾情緒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融媒體傳播重構廣播傳播能力
(一)融媒體內容發布平臺多元化
除了傳統的優勢,廣播通過融媒體傳播,使原本的傳播能力幾何倍數地增長。通過短視頻平臺、微信微博端、大象新聞APP的運用,以及5G技術和手機直播的運用,產生多維度、多空間的傳播效果,充分地擴展了傳統廣播的外延,形成新的傳播矩陣。
不僅做到了新聞可視化、交互性增強,也提高了傳播效率。8月19日,筆者制作視頻“鄭州人民應對暴雨有多努力”,報道了面對新一輪氣象紅色預警,各個社區所做的準備。因為剛剛經歷過7·20特大暴雨洪災,話題一下子擊中了千萬鄭州人的心,當晚該話題沖上全國熱搜榜第15位,持續兩天保持在鄭州同城熱搜榜第1位。10小時閱讀量達到1.3億,視頻觀看量達到184萬,這是以往普通的廣播節目和廣播新聞無法達到的。
根據CNNIC數據,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9.44億,占網民整體的93.4%。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8.88億,占網民整體的87.8%[2]。5G技術和手機直播的廣泛運用,也打開了廣播融媒體傳播的新大門。如今廣播媒體從業者外出采訪,云臺、5G手機和話筒即可滿足視頻直播及采訪的需要,隨開隨播,信息及時有效送達。鄭州7·20暴雨當天,河南交通廣播《5G現場》直播流被人民網等近10家交通廣播視頻號轉播。《5G現場》視頻直播《河南省防汛應急新聞發布會》等觀看量超1300萬次。
(二)和受眾的關系鏈的重建
曾經以廣播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是“我說你聽”的單向傳播,但當科技不斷迭代,網絡技術越來越發達,“一對多”的媒介傳播環境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點對點”“多對多”和“所有人對所有人”。
受眾在傳播鏈中的地位與作用都明顯提升,而且受眾的“傳播者”與“受傳者”的角色也可以隨時互換,從而實現了信息循環往復的傳播和信息的整合共享[3]。
河南廣播電視臺8月10日制作了短視頻“為方便核酸采樣小姐姐剪去長發”,視頻里兩位女士笑容滿面,但受眾看到卻會哽咽流淚。素材由鄭州市二院的醫護人員提供,作為廣播的受眾,她們既是“受傳者”,也是“傳播者”。與此相似的還有設置話題“河南人的暴雨應急救援裝備大賞”,該話題登上微博熱搜,閱讀量近400萬,講述了幾位河南人在7·20暴雨后分別收到了來自單位、父母、朋友的安全錘救生圈等救命神器,素材也是這幾位河南網友提供的。受眾成為傳播的主人,使傳統廣播通過融媒體重建了和受眾的關系鏈,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離。
(三)依托融媒體形式開展公益活動、影響力更廣泛
災后重建是一場“長跑”,剛剛遭遇洪水災害的鄭州市中牟縣狼城崗鎮再遇疫情,200多萬斤葡萄、蘋果等農產品積壓,銷售成為難題。河南廣電收到農民求助后,8月27日旗下大象客戶端、地方工作部、新聞事業部、電視四部一頻道、都市頻道合力啟動“大象幫”助農計劃,派出廣播電視的記者開啟農產品帶貨直播,在電視臺電臺欄目中播發新聞,并協調知名連鎖超市與當地農戶對接,建立長期合作關系,80余萬網友在線觀看幫扶活動,網友紛紛留言,為果農脫困助力。
廣播電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積累,聽眾的忠誠度較高。當廣播電臺轉變為融媒體傳播時,曾經的聽眾大量轉化為新媒體用戶,他們通過新媒體轉發或者參與活動,會帶來更多粉絲,不僅反哺廣播線上節目,還會吸引更多受眾參與公益活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如果廣播媒體、電視媒體依舊單打獨斗,那么傳播效果就會打折扣,只有公益活動結合融媒體傳播,影響力才會變得更大,輻射受眾面才會更廣,活動效果也會更好。
三、廣播主持人、編輯記者傳播能力的重構
曾經官方媒體對體制內的主持人、編輯記者有各種嚴格規制,導致他們大多與互聯網保持“距離”,在新媒體平臺上缺少傳播經驗。一些一線廣播主持人、編輯記者用“一招鮮吃遍天”的方法做節目,一做就是幾十年。如今這樣做節目、做報道,已經很難再找到受眾了。
在短視頻以及視頻直播剛剛興起的時候,很多同行認為改變的只是面前多了鏡頭而已。他們像電視節目主持人一樣,在儀容儀表、形態表現等方面做出了相應的調整。而隨著融媒體傳播規律的發展,更多廣播一線主持人、編輯記者發現,需要重構的是自己的業務能力和傳播思維,而不僅僅是外在形象。在鄭州7·20暴雨后,通過實戰練兵的機會,每位主持人、記者都在傳播能力上完成了一次重構。
(一)制作能力的重構
曾經廣播的傳播渠道單一,制作方式也單一。節目主持人和記者只需要掌握音頻軟件的操作技術,即可完成新聞報道的制作。如今,在“人人都是拍攝者,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時代,如果不掌握融媒體的傳播方式,顯然已經無法跟上媒體發展的步伐,也就無法掌握“流量密碼”。
在短視頻的制作上,廣播主持人和記者重新拿起相機、智能手機,開始學習視頻拍攝、制作、圖片剪輯以及鏡頭語言如何敘事;在5G直播時,學習建立“直播流”,操作“推拉流”,通過直播和粉絲實時互動;在大象新聞客戶端發稿時,掌握網絡后臺圖文編輯等操作。
在這次鄭州7·20特大暴雨應急場景中,這些融媒體的操作新知識得到了充分應用。例如,從7月20日至7月30日,河南廣播電視臺交通事業部“防汛救災進行時·人民至上”多媒體聚合平臺音視頻圖文累計閱讀量達15.4億人次,短視頻《我是鄭州,暴雨后的48小時,我,回來了!》閱讀量864萬,轉發10萬+,點贊29萬+,新的廣播融媒體人出傳播爆款的頻次越來越高。
(二)傳播思維的重構
曾經,身處一線的廣播播音員主持人只用在主播臺上“見字發聲”,編輯記者只需要采寫錄音報道。在融媒體時代,要成為傳播的“多面手”,不僅要求技能的提升,更需要轉變傳播思維,了解用戶需求,甚至掌握00后的語言模式,抓住小屏傳播另一端的眼睛。
今年10月,山西省繼河南省之后,也遭遇了特大洪災。在危急時刻,河南省內的許多救援隊趕赴山西進行救援。筆者在采訪正在山西清徐救援的“鄭州水上義務救援隊”時,敏銳地從前方發來的視頻中挖掘出一幅特別的畫面,內容是山西人民用飛機畫出愛心,感謝來自鄭州的救援隊。
筆者將該視頻進行重新剪輯加工,在微博設置話題“山西人在天空畫愛心感謝鄭州救援隊”“山西人表達謝意的方式有多浪漫”,隨即在山西太原、晉中、運城等城市的同城熱搜上,登陸第一位。該話題隨后被人民日報采用,通過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環球時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日報、中國之聲、環球網、國是直通車等官微的共同轉發,該話題登上全國熱搜,話題累計閱讀量超過1.1億,視頻播放量超過213萬。
總結這個融媒體傳播案例,不難看出,首先是新聞點的挖掘,在洪災這個引人關注的事情上,通過一個不尋常的舉動,展現中華兒女守望相助的精神,能夠在采訪中迅速找到新聞線索,找到“引爆點”,這是新聞業務的基本功;其次是技術層面,將視頻重新剪輯制作成符合網絡傳播規律的短視頻,整個視頻只有20多秒,筆者從拿到視頻到剪輯制作,再到發送微博,只用了15分鐘,在傳播速度上大大超過傳統廣播;再次是微博話題的設置,筆者采用了時下網絡流行的語言方式,如“山西人表達謝意的方式多浪漫”,這個話題立刻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共鳴,尤其是來自河南和山西的網友,在微博留言區紛紛留言,說“這一波豫晉CP磕到了”,這即是傳播思維的重構。以廣播主持人和編輯記者的新聞基本功打底,在保持原有廣播業務能力的基礎上,增加互聯網傳播的思維,這樣才能做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同時讓傳播力度呈幾何級數提升。
四、增強廣播傳播能力的思考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0年9月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指出,要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以互聯網思維優化資源配置,把更多優質內容、先進技術、專業人才、項目資金向互聯網主陣地匯集、向移動端傾斜,讓分散在網下的力量盡快進軍網上、深入網上,做大做強網絡平臺,占領新興傳播陣地。
目前河南廣播電視臺廣播各事業部+兩微+APP+網絡直播的融媒體形態已經基本形成。融合廣播節目、微博、微信、大象新聞客戶端、今日頭條、百家號等為一體的新媒體平臺,打造不同類型的信息傳播范式,整合傳統廣播媒體內容新陣地,拓寬傳播渠道。從某種程度來說,短視頻平臺成為一種新的網絡基礎設施,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以及各類自媒體聚集于同一個平臺上,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各展拳腳,共同爭取用戶流量[4]。此次鄭州暴雨,河南廣播電視臺交通事業部調動12架無人機拍攝積水視頻,通過旗下四套廣播、5G現場直播系統、兩微一端一抖等多媒體聚合平臺,進行音視頻圖文全媒體應急直播,累計發布應急報道1842篇,新媒體閱讀量達到15.4億人次。
五、結語
經過洪災+疫情的大考和實踐,不僅加速了廣播傳播能力的重構,也加速了廣播主持人、編輯記者傳播能力的重構,廣播的融媒體形態已經基本形成。河南廣播電視臺充分發揮了主流媒體輿論導向引領作用,內容傳播也達到了裂變效果。廣播和其他新媒體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依賴的,隨著融媒體傳播的不斷創新,傳統的廣播也將散發更新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陳峰.省級應急廣播預警信息發布及效果監測平臺建設思路及應用[J].廣播電視信息,2021,28(4):92-94.
[2] 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 t20210915_71543.htm,2021-09-15.
[3] 王今朝.探討廣播與受眾關系鏈的重建[J].聲屏世界,2020(10):98-99.
[4] 王曉紅.廣播電臺如何依托短視頻辦“看得見”的廣播[J].聲屏世界,2020(14):86-87.
作者簡介 李薇,本科,一級播音員,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