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變”改革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如何協調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利益分配是當前深化“三變”改革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關鍵詞】“三變”改革;利益分配;模式
1.六盤水市“三變”改革利益分配模式
全市共有200.13萬畝承包地、41.67萬畝集體土地、14.85萬畝林地、2.66萬畝集體草地實現“資源變資產”;參與“三變”改革的農戶達55.69萬戶、受益農民185.07萬人。2020年有31.33萬戶農戶實現土地租金、務工薪金、股權紅金“三重收益”,戶均達到1318元。全市“三變”改革中經營主體和農民之間的利益分配模式主要有固定分紅模式、固定分紅+盈利二次分紅結合模式、勞務收益模式等三種模式。
(一)固定分紅模式:農民、村集體或地方政府將土地、房屋、資金(自有資金、財政扶貧資金、信貸資金)等資源入股到經營主體,通過與經營主體協商,經營主體按照入股資源每年給對方固定的利益分配。優點:固定分紅模式簡單明了,每年利益分配數量固定,保障收益,打消對經營主體產業發展的顧慮。不足:經營主體和農民之間沒有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經營主體在發展中承擔所有的風險和壓力。
(二)固定分紅+盈利二次分紅結合模式:在固定分紅模式的基礎上,經營主體為了調動農民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出在保證固定分紅基礎上,經營主體實現盈利后給予農民二次分紅,讓農民感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利益,更加積極參與和支持產業發展。優點:調動農民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利益共同體。不足:農民當前的需求和經營主體發展之間的矛盾突出,農民急需解決吃飯和生存問題,需要及時進行利益分配,很難等到產業發展實現盈利后再分配。
(三)勞務收益模式:經營主體在產業發展中吸納農民到基地進行務工,經營主體按照技術和工種等實際情況,按月或按季度給農民支付勞務工資,農民實現勞務收益。優點:農民就近進入經營主體參與產業發展,獲得勞務收益,實現增收致富。不足:產業發展初期,經營主體需要支付大量的勞動力工資,資金缺口大。另外,進入園區務工的農民關心勞務工資是否按時兌付多于關心基地產業發展。
2.六盤水市“三變”改革利益分配模式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2.1經營主體市場風險大,利益分配模式單一
“三變”改革中,全市經營主體主要從事茶葉、獼猴桃、刺梨、魔芋、蔬菜、辣椒、烤煙等特色種植和肉牛、黑山羊、桃花雞等特色養殖。產業發展前缺乏科學和全面的市場調研,大部分經營主體并沒有根據市場需求和消費人群進行產業發展,市場風險較大。經營主體發展中與農民的利益分配主要是土地、扶貧資金、特惠貸等資源入股固定分紅,其次是勞務用工工資支付。土地、扶貧資金、特惠貸等資源入股固定分紅要求按年支付,勞務工資一般是按月或按季度支付,分配模式單一,每到年底或月末,經營主體需要大量的資金周轉。
2.2改革政策法規不健全,利益分配機制固化
“三變”改革相關政策法規不健全,利益分配機制固化,基層發展中遇到很多困難,嚴重制約“三變”改革的深入推進。改革激勵機制不健全,尤其是村級組織與村支兩委在改革中得不到相應的報酬,影響基層推進改革的動力。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如何分配、分配多少,缺少法律依據,具有隨意性。改革容錯機制和農業保險不健全,村集體發展資金、各項扶貧資金等不敢使用,怕出現投資風險。稅收優惠、“三權”評價機制、經營主體發展扶持政策等不完善。改革政策法規不健全,農民、村集體、地方政府在參與“三變”改革中,為了確保利益,投資入股大多數以固定分紅為主,經營主體面對這些投資需要在短期內支付大量的分紅資金。
2.3財政資金使用有條件,資金投資收益過高
“三變”改革實現了“資金變股金”,“資金”包括財政項目資金、農民自有資金、信貸資金等,這些“資金”入股到經營主體,與經營主體協商股比,實現利益分配。“三變”改革中大量的財政資金使用都有條件。例如幫扶貧困戶脫貧、產業規模程度、發展指定產業、修建基礎設施等,使用條件過多,經營主體使用資金受限。另外財政資金入股經營主體,在不考慮經營主體是否盈利的情況下,經營主體需要按照入股金額年利率的5%-15%進行固定分紅,遠高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
2.4經營主體剛剛起步,利益分割過多
“三變”改革中按照壯大一批、引進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大力培育“三變”改革經營主體。絕大多數經營主體剛剛起步,需要進行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投資,基本上沒有盈利。但經營主體從開始參與“三變”改革就面臨土地分紅、勞務用工等問題。一方面經營主體需要保障農民的基本收益不斷提高,保障貧困戶脫貧,完成脫貧任務。另一方面,經營主體必須短期(一年或數年)按時兌現土地分紅、勞務工資以及歸還扶貧資金、特惠貸等政策性資金本息。利益分配涉及農民、村集體、貧困戶、金融機構等群體,利益分割過多,不利于經營主體的健康發展。
3.“三變”改革利益分配模式構建對策建議
3.1加強對產業的引導,結合實際發展產業
“三變”改革中,政府加強對產業發展的引導,充分調研省內和省外市場,尤其是研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消費者供給市場,結合六盤水市實際情況發展特色產業。產業發展結合地方實際,盡量選擇具有優勢的傳統特色種養殖產業,這樣農民有種養殖專業技術和經驗,產業發展比較容易推進。對于新引進的特色產業,要做好本地土壤、氣候、海拔等調研,先進行試點,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進行推廣。
3.2支持經營主體發展,科學進行利益分割
加大對“三變”改革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在產業發展扶持、技能培訓等方面加大投入,不斷壯大經營主體。產業發展扶持資金和扶貧專項經費使用要合理區別,產業發展扶持資金主要用于扶持經營主體和農業產業發展;扶貧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帶動貧困戶發展。科學進行利益分割,既要保障經營主體的產業發展和合理利益,又要保障農民和貧困戶的經濟收入不減少,實現產業發展和脫貧致富雙贏。
3.3健全改革政策法規,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健全“三變”改革系列政策法規,助力“三變”深化,實現利益合理分配。積極推進 “三變”改革稅收政策、“三權”評價機制、“三變”改革利益分配機制等健全和完善。完善產權確權、評估、抵押登記、交易、風險補償等各項配套政策。逐步完善農村產權確權抵押交易服務平臺,完善農村構建新型經營主體政策扶持體系,加快農村土地承包法等相關法律修訂完善工作,切實實現農村“資源變資產”。
3.4科學探索分配模式,有效進行利益分配
結合六盤水市實際情況,結合經營主體發展情況,結合入股資金情況,探索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切記殺雞取卵,竭澤而漁。首先要保障經營主體的生存和發展,其次要實現農民持續增收,最后要帶動貧困戶脫貧,完成全市扶貧任務,實現全面同步小康。建議完善“三變”改革股權制發展模式,讓農民和經營主體結成利益共同體,真正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實現共同發展,避免短期內大量分紅影響經營主體的健康持續發展。建議產業發展中部分采用固定分紅模式,保障貧困戶和部分農民生存需求;大量的采用盈利后按股分配模式,保障經營主體的健康發展,實現農村產業發展,農民持續增收。
參考文獻
[1]陶波《六盤水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研究》,見《理論與當代》,2017年第6期。
[2]李如海《六盤水市打造“三變”改革升級版的挑戰與對策研究》,見《現代化農業》,2020年第7期。
[3]李如海《農村“三變”改革利益鏈接機制的影響因素及調適對策》,見《現代化農業》,2020年第5期。
作者介紹:陶波,(1987-),男,云南曲靖人,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烏蒙山區域文化研究。
六盤水市社會科學院? ? 貴州六盤水? ? 5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