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范凌志 白云 怡張丹
繼美國太陽能行業協會(SEIA)今年年初宣布組建針對中國新疆光伏產業的所謂“反強迫勞動”聯盟后,彭博社日前發表題為“秘密和虐待的指控縈繞在中國新疆的太陽能工廠”的報道,企圖再度使用同樣手法給新疆光伏產業扣上“強迫勞動”的帽子。15日,彭博社文中提及的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接受《環球時報》獨家采訪,堅決否認所謂“強迫勞動”指控,表示美國針對新疆的打壓并不會給中國光伏產業鏈帶來任何實質性影響。相關專家對記者表示,從棉花到光伏產業,新疆的主要產業都成為西方的打壓目標,目的并不僅是對新疆進行“產業滅絕”,而是試圖破壞整個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的合作。
彭博社在報道中竭力塑造出符合西方想象的“強迫勞動”場景,例如,宣稱中國新疆光伏企業“從維吾爾族人口眾多、政府的同化政策開展地區和田接收貧困工人”,聲稱“當地政府2017年6月發布的照片顯示,身穿藍色制服的工人整齊排列,將按照‘勞工計劃被送往各大工廠”。這些“畫面”與此前西方炒作的“新疆被強迫的摘棉大軍”如出一轍。但事實是否如此?
資深光伏產業從業者代延嶺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多晶硅生產并非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工成本在制造成本中占比非常小。多晶硅生產過程中電費成本約占20%-30%,企業最關注電價,因此硅料生產企業往往選擇電費較低地區,如新疆、云南、內蒙古等。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張龍根也稱,其生產基地的員工都必須是具備相當專業知識并且經過專業培訓的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勞動力成本在我們目前的生產成本中占比不到7%”。
與所謂“大批少數民族工人被強迫進入工廠勞動”相反,《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新疆大全公司1934名員工中只有少數民族18人,占比0.93%。對于彭博社引用“與海外維吾爾族人一起工作”的新疆“專家”斯坦伯格的話稱,少數民族工人“沒有拒絕簽訂工廠合同的權利”。張龍根表示,這純粹是無稽之談,“中國有勞動法,一家企業如果不守法還能開展生產嗎?”據記者了解,大全的工人來自新疆本地、重慶、甘肅等地,主要通過網絡招聘、校園招聘、人才市場等渠道進入公司。該公司一名蒙古族員工告訴記者,他2011年來到公司,主要負責生產安全管理,每天工作8小時,月收入約9000元,是當地平均水平的兩倍多,“我很奇怪,西方怎么會認為少數民族參加工作需要‘強迫?誰不想找一份好工作,提高生活質量?”
彭博社還提到,其記者試圖采訪新疆大全公司時遭到“警衛”阻撓,大全方面就此回應稱,公司多年來一直開放參觀,但由于疫情,最近一年來開放較少,“彭博社在春節前確實聯系過,但那時國內防疫形勢較緊,就沒有接待”。
新疆主要產業已非首次被扣上“強迫勞動”的帽子,上一個是棉花產業。
新疆光伏產業與棉花產業的共同點是:在國內外占據相當的市場份額。代延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的多晶硅2021年年產能預測56.7萬噸,占全球85%以上,其中新疆硅料占全國57%。
事實上,針對中國光伏產業的打壓早就展開:美國商務部2012年就曾決定對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征收31.14%-249.96%的反傾銷稅。今年1月初,SEIA宣布組建所謂“反強迫勞動”聯盟。與此同時,《紐約時報》等西方媒體與之配合,宣稱中國新疆地區以多晶硅生產為主的光伏公司“涉嫌強迫勞動”。
“2月至今,公司股價從130多美元跌到60多美元。”張龍根對《環球時報》記者透露,相關污蔑很快在資本市場見效,在美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晶科能源、阿特斯股價也遭到不同程度的“賣空”打擊,“對一些媒體毫無證據、不負責任、顛倒黑白的報道,我們表示強烈譴責”。
多名美國商界人士近兩年在與《環球時報》記者交流時都會把光伏產業當作中美經貿分歧的一個“經典案例”拿來說事。無論是與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相比,作為光伏技術起源地的美國現在都處于落后地位。這些人士稱,他們的“不滿”在于,中國政府給予光伏企業大量補貼,且中國國內生產成本相對低廉,使中國的光伏產品價格在國際市場上極具競爭力。據了解,光伏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目前發電成本仍高于石油和天然氣,短期內必須仰仗政府補貼。而美國制定了許多對可再生能源不友好的政策,導致美國光伏企業難以擁有成本優勢。
“光伏產業事關未來的新能源話語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垚1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看來,美西方像是借著“強迫勞動”的幌子準備對新疆進行“產業滅絕”,無論是打擊棉花產業還是光伏產業,其實都是在破壞整個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合作的現狀。王垚說:“新疆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而且是一個相對敏感的地區。現在新疆回歸穩定繁榮,對于妄圖‘以疆制華的勢力來說,利用所謂‘強迫勞動制造國際話題,就可以很順利地利用民族、宗教等議題擾亂中國良好的發展秩序。”
張龍根告訴記者,“我們不會懼怕任何不公平待遇。按照美國目前占全球10%左右的光伏市場份額,針對新疆的打壓并不會給產業鏈帶來任何實質性影響。中國光伏產業是全球光伏產品供應的主力軍,而新疆硅料又是中國硅料生產的主力軍,要對新疆光伏進行‘產業滅絕,恐怕要問問中國的光伏產業和全世界的光伏市場答不答應。”▲
環球時報2021-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