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年群體作為易地搬遷中的弱勢群體之一,社會適應能力較差,社會工作在易地搬遷老人的后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梳理理論和實務發現,音樂療法與社會工作的結合,有利于協助易地搬遷老人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因此,將音樂療法作為社會工作介入易地搬遷老人社會適應性問題的手段是值得研究的。
關鍵詞:音樂療法;易地搬遷老人;社會適應;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3-0-02
1 問題的提出
易地搬遷是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舉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生工程[1]。當前我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已經轉入后續扶持階段,關注易地搬遷移民對于新環境的適應狀況,既關系到他們搬遷后生活、工作的可持續發展,也關系到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的實現。脫貧攻堅收官在即,國家對易地搬遷移民的后續生活十分關注,雖然搬遷社區在組織建設和體制機制方面得到了加強和健全,但移民群體社會適應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較為突出的就是易地搬遷老人群體的社會適應性問題[2]。
國內在易地搬遷老人社會適應方面的研究較少,且大多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社會支持網絡、增能理論和活動理論等為理論視角,主要從個人、家庭和社會三個層面對老人社會適應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前人多以易地搬遷老人的物質、文化等方面情況為切入點,而忽略了老人藝術娛樂等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本文提出了音樂療法這一手段,音樂療法可以以其獨特的藝術手法,為被治療者身心健康提供科學合理的治療。基于此,本文以音樂療法為媒介,將社會工作專業方法與音樂療法相結合,介入易地搬遷老人群體,為其探尋解決社會適應問題的新路徑。但音樂療法作為新興的邊緣交叉性學科,在以往應用于社會工作的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音樂療法通常要由受過專業培訓的治療師來進行,他們需要學習掌握音樂學、心理學和醫務等多門學科知識,而社會工作者在這一方面的知識可能存在不足;音樂療法在臨床實踐中雖有療效,但其理論基礎相對薄弱,這會導致社會工作實務中出現不同程度的盲目性[3]。不過,從音樂療法的特性和效果來看,音樂療法介入易地搬遷老人的社會適應具有可行性和研究價值。
2 異地搬遷老人社會適應的現況
本文基于萬山區H社區開展易地搬遷老人的社會適應性研究。H社區作為當地典型的易地扶貧搬遷小區,社區內的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社區經常開展活動,但是整體參與率不高。從社會工作的視角來分析,這是由于易地搬遷老人不適應當下的環境,還無法從原來的生活軌跡中脫離,融入新的社區環境中,通過深入訪談,他們普遍存在一些問題。
2.1 社交適應性的需要
物理空間的轉移使得易地搬遷老人固化的人際關系網絡被打破,面對重組的社會關系網絡,易地搬遷老人往往會產生無力和陌生感。易地搬遷老人在經歷搬遷后,向內,自身的朋輩群體逐漸縮小;向外,他們很少與其他人交往,仍然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圈子里,形成了單一的交往形式。人際交往是易地搬遷老人精神層面的需求,如果無法盡快適應H社區的人際社交,那么易地搬遷老人的情感需求就無法得到滿足,心理壓力就會增加,會影響搬遷家庭的和睦,從而對易地扶貧搬遷家庭的后續生活產生不利影響。
2.2 生理適應性的需要
易地搬遷老人作為弱勢群體,其生理機能隨著年齡的遞增而逐步退化,在經歷外部居住環境更替后,易地搬遷老人表示在搬遷后自己的身體吃不消,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身體方面:物理空間的跨度加重了易地搬遷老人的身體負擔,有的老人水土不服,出現了失眠、焦慮、嘔吐等癥狀;加上腿腳不便,感官功能下降,他們無法像年輕時那樣積極接受新事物,更不會主動選擇適應新社區,他們往往更關注自己的生命體驗。
心理方面:離開了承載自己大半生回憶的地方,易地搬遷老人的心里是空虛的,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而易地搬遷老人卻暮年背井。面對地域文化的差異,他們在H社區始終找不到歸屬感,因此內心缺乏安全感。隨著易地搬遷老人人際關系網絡的逐漸斷裂,他們無法及時獲得情感支持,這使他們的心里充斥著孤獨與壓抑。易地搬遷老人如果一直保持這樣低落的情緒,將會導致他們的幸福感下降,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發展。
2.3 文化適應性的需要
調查發現易地搬遷老人在經歷了搬遷初期的喜悅和新奇之后,很快就會陷入一個文化適應的窘境。易地搬遷老人來到H社區這個陌生的地方,他們保留的還是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濃厚的鄉土氣息讓他們與H社區現代化的文化生活格格不入。部分H社區的本土居民還會排斥易地搬遷老人,給其貼上標簽,用歧視的目光和惡意的言語中傷老人,這些行徑都給易地搬遷老人造成了負面的影響,讓老人找不到歸屬感。其次,面對社會的快速發展,易地搬遷老人由于生理原因無法與時代保持同步發展,因此,面對社區所舉辦的文化活動,通常參與度不高,文化脫軌現象比較嚴重。
3 音樂療法介入異地搬遷老人實務
通過前期對H社區易地搬遷老人的走訪調查,對老人們的精神狀況、身體特點以及興趣需求大致進行了記錄,調查發現老人們大多為音樂愛好者。因此,社會工作者可以根據易地搬遷老人的特點,將音樂療法作為介入因素,為易地搬遷老人的社會適應開展實務工作。
活動名稱:樂動夕陽;活動目標:在實務工作過程中運用音樂療法,在幫助易地搬遷老人進行社交重建的過程中,讓他們的身心健康得以改善,社會適應能力得以增強,促進他們更好地適應與融入H社區。社會工作者在開展小組工作之前要先接受音樂療法運作的培訓,學習必要的樂理和醫學知識,在實務工作一切準備就緒后,社會工作者再與易地搬遷老人約定好每期開展工作的時間。
第一期的主題是“歌唱過去”,主要目的是促進人際交往。受訪者黃奶奶說:“以前我們村哪個是哪個清楚得很,但是搬過來后,我們從不曉得隔壁鄰居是誰。”鑒于大部分易地搬遷老人普遍存在黃奶奶這種情況,對左鄰右舍還不夠熟悉,為了盡快促進小組成員的互動與交流,社工可以播放紅歌和他們喜愛的民族樂曲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在訪談調查中可以發現老人有兩個交點,一是大多數老人多多少少都會哼唱《太陽紅》《團結就是力量》,二是他們基本上都屬于能歌善舞的民族,因此“以歌傳情”可以讓老人之間產生共鳴,幫助他們重拾過去的記憶,社工在此時需要慢慢引導易地搬遷老人們放松心情,平復他們的情緒。社工在活動中也要與老人們互動,使老人之間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下一次的活動,推進下一期活動的開展。
第二期的主題是“你唱我猜”,主要目的是緩解易地搬遷老人不適的情緒,使其逐漸接受新事物。社會工作者在活動中要教會易地搬遷老人使用“全名K歌”“抖音”等APP,同時教導老人如何在這些音頻軟件上搜索自己喜歡的曲目,由易地搬遷老人代表劉爺爺戴著耳機聽歌,然后哼唱出聽到的歌曲,再由其他老人進行猜歌。老人們在這種一唱一答的形式下,表現出了第一期活動沒有的積極與活躍,這個互動游戲打開了老人們封閉的社交圈子,使易地搬遷老人的社交適應性有了初步的提升。
第三期的主題是“新歌我能行”,主要目的是通過學習新歌增強老人的記憶力,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社會工作者會根據老人的興趣愛好方向,挑選幾首遷入地區的新歌曲,教老人唱。在教學之前,先讓他們觀看“西瓜小視頻”上的音樂小視頻,熟悉要學習的音樂調子,再引導他們跟唱,在此期間要對易地搬遷老人的歌唱表現予以鼓勵,引導老人之間相互贊美,增強老人的自信心。
第四期的主題是“樂曲交流”,目的是強化易地搬遷老人之間的關系,提升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此時,社工與易地搬遷老人要一起回顧所學所唱的歌曲,然后由社會工作者請來H社區附近的本地老人,讓他們進行歌曲交流,相互了解,推動他們彼此間的文化認同,撕掉對易地搬遷老人不利的標簽,同時強化老人們的社交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新環境。
在小組活動的最后,社會工作者對易地搬遷老人做了一個回訪調查,調查發現,大部分老人通過這幾期活動的開展,都結交到了新的同輩群體。其中,最初水土不服、思鄉心切的楊奶奶,慢慢適應了H社區的風土人情;黃奶奶也認識了自己的左鄰右舍,彼此間還會相互串門;劉爺爺更是找到了和自己興趣愛好相同的朋友,他們經常相約……易地搬遷老人的這種變化,是對H社區生活逐漸適應的結果。在后續工作中,社會工作者還要與易地搬遷老人繼續保持聯系,為他們規劃未來的生活,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H社區。
4 音樂療法介入異地搬遷老人成效
4.1 音樂療法促進人際交往
音樂療法是以音樂為媒介,架起了易地搬遷老人之間的橋梁。熟悉的音樂氛圍打破老人們之間的隔閡,讓他們愿意與周圍的人進行溝通交流。小組工作中的音樂游戲增加了易地搬遷老人之間的互動,讓他們之間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這個過程中幫助易地搬遷老人建立了自信,使他們更愿意主動接觸他人。音樂的交流,激發了他們的活動參與感,提升了他們的自我表達能力,實現了易地搬遷老人與本地居民關系的破冰。整體來看,以音樂療法為媒介開展的小組活動為H社區的老人們提供了社交的平臺,擴大了老人的社交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4.2 音樂療法調節情緒
音樂療法介入易地搬遷老人的過程使老人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改善。在身體方面,“樂動夕陽”小組工作幫助易地搬遷老人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強化了老人們的記憶力,從而可以有效預防老年失智癥[4]。音樂所傳達的音波能夠調節紊亂的人體系統,緩解老人們的不良情緒,有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在心理方面,音樂療法作為一種心理治療的技術,可以幫助老人恢復和改善心理健康狀況。另外,音樂可以陶冶情操,激起人們內心的想象,帶來審美體驗,幫助老人在音樂中尋求到自信和成就感。社會工作者選擇適當的音樂可以幫助老人把內心的不適情緒釋放出來,幫助他們調節情緒,促使其更好地適應搬遷后的生活。
4.3 音樂療法提升文化認同
音樂療法增進了易地搬遷老人彼此間的了解,緩解了老人對新環境的陌生感。音樂交流能夠讓易地搬遷老人找到彼此文化的共同點,產生共鳴;同時,學習本地樂曲能夠激起易地搬遷老人對H社區文化的認同,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幫助他們學習如何使用新的文化產品,可以增添他們生活的多樣性,使他們更好地適應搬遷后的文化氛圍。在社區文化的后續活動中,也要根據這次活動總結出的老人特性,開展老人們熟悉、喜歡的文化活動,把易地搬遷老人對本社區文化的學習嵌入H社區的文化建設。
5 結語
從音樂療法應用到社會工作實務中的效果來看,音樂療法的確起到了改善易地搬遷老人社會適應性問題的作用。音樂療法以音樂的形式陶冶了易地搬遷老人的情操,激起了他們內心的想象和美感,讓老人在音樂中尋求自信和成就感,從而使他們可以在社交面、生理和文化方面更好地適應H社區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音樂療法不僅豐富了社會工作實務的趣味性和生動性,還以獨特的治療手段推動了社會工作服務目標更好地完成。此外,音樂療法有助于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建立信任關系,幫助社工更好地引導和疏通案主的情緒,以此達到協助服務對象恢復或提升身心健康的目的。
音樂療法作為介入方法應用到易地搬遷老人群體具有可行性與有效性。在社會工作實務中,雖然社會工作者在運用音樂療法時還存在一些不足,但是音樂療法與社會工作的結合是值得嘗試與探究的。針對這些不足,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對策:第一,基于實踐探索不斷完善音樂療法的理論基礎,使音樂療法更具技術性和可持續發展性,以此提升社會工作者在實務中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加大對音樂療法的宣傳,讓更多的社會工作機構和專業的社會工作者了解、接觸到音樂療法,并將其運用到實務工作中,提高社會工作的服務質量;第三,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音樂療法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對社會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加大對社會工作者這方面工作能力的培養力度,才能更好地在實務過程中運用音樂療法。
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二者的綜合模式會不斷地被完善,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實現社工的助人理念。
參考文獻:
[1] 羅強,肖永梅.易地扶貧搬遷的時代價值[N].貴州日報,2020-11-11(008).
[2] 郭力鋒.陜北易地搬遷老人的社會適應研究——以榆林市橫山縣Y社區為例[D].西北大學,2019:1-2.
[3] 李智巧.音樂療法的國內外研究實踐發展[J].北方音樂,2017(15):235-236.
[4] 陳燕,李曉慧.“音樂療法”在村改居社區空巢老人中的應用——以沈陽市G社區新集體構建項目為例[J].現代交際,2020(04):56-58.
作者簡介:廖麗君(1998—),女,貴州銅仁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