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彤 劉佳
摘要:本文對無錫20世紀70—90年代的老舊社區進行實地調研,總結道路及停車設施存在的問題,在對北京、上海等地現行的法規與優秀案例改良方法分析總結的基礎上,結合無錫現行法規標準,對無錫的老舊社區提出相應的改良方法,具體從政策、整體規劃、管理、道路和停車設施等層面詳細解析,旨在解決無錫老舊社區的停車問題,使社區交通空間與生活空間共融相恰。
關鍵詞:老舊社區;道路;停車設施;改良設計;無錫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3-0-02
0 引言
道路及停車設施是構成城市住宅區整體環境風貌的重要元素。目前,以機動車為導向的交通出行方式對老舊社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由于私家車的數量逐漸增多,老舊社區建造初期的停車系統已無法滿足目前的私家車數量。本文以無錫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建造的城市集中住宅小區為主要研究對象。針對無錫在這一時期擁有具有代表性的示范性小區和試點小區,具體從老舊社區戶外環境改良設計的角度出發,將道路及停車設施作為本文的研究內容。
1 無錫老舊社區道路及停車設施現狀
1.1 道路布局混亂,路面破損
社區道路是居民出行與外部空間聯系的必然通道。社區道路布局應以居民的動態出行流線為基礎。現存的20世紀70—90年代的社區根據居民的生活使用需求,先后進行過改良,但是改良后的道路空間仍然存在問題。
1.1.1 道路通行不暢
停滿私家車的消防通道使來往會車變得困難,因此經常出現狹窄地段錯車困難等問題。居民為生活方便私自亂搭亂建,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亂停亂放,互占公共空間。人車混行也給老舊社區交通狀況和居民安全帶來越來越多的負面影響。
1.1.2 道路標識缺失
社區內隨處可見手寫的注意事項,原有道路標識經過風吹雨打,褪色、破損、生銹,統一顏色的標識也讓外來者分不清主次關系,盡端式道路缺乏明確指示。部分社區門頭也被遮掩,甚至只有在社區內才能看見社區名字。
1.1.3 道路表面損壞
各部門對小區的改造、升級周期不同,因此同一條路面反復開挖多次,例如拓寬路面、鋪設瀝青、雨污分流和自來水管道鋪裝等等,導致路面凹凸不平。不同時期的反復改造,既影響居民的生活,還浪費資源。
1.2 停車方式混雜
雖然社區路邊停車利用了道路空間,居民停取車較為方便,但是路邊停車對居住區動態交通、步行交通以及居民交往環境都產生了一定影響。
1.2.1 機動車停車方式
中國20世紀70—90年代處于福利分房政策時期,城市土地以政府行政劃撥,所以住宅建設由政府統一投資開發。城市住宅由職工所在單位提供,形成“單位住宅大院”的居住模式。這種職住接近型居住空間分布模式,職工上班基本步行或采用自行車作為通勤工具。
隨著機動車的普及范圍逐漸變廣,數量劇增,現有的機動車停車方式大多為地面集中式路邊停車方式。主要分為三種形式。
(1)單邊式停車。這是目前無錫老舊社區采用的最普遍的停車方式,可以根據場地的限制,最大限度地節約用地,具有存取車方便、建設費用少等優點。但車輛進出停車位時需占用道路通行面積,容易造成道路擁堵等,且停車總量有限,不能滿足小汽車擁有率較高的社區。
(2)雙邊式停車。在路段較為寬敞的地方劃分雙邊停車位,通過增加停車位緩解社區停車的矛盾,但是在原有道路設計寬度較窄時,容易影響其他車輛的通行。
(3)宅前屋后停車。部分更新后的社區通過復合綠化及停車設施,將原本的綠化區域改為停車位,地面鋪設植草磚,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社區的停車問題。但是以犧牲部分綠化為代價,依舊還是地面集中式路邊停車的方式。
1.2.2 非機動車停車方式
自行車與電動車停車。分為集中停放、分散停放以及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不同規劃布置方式。其中,集中地面非機動車停車庫是社區規劃時所采用的基本形式。電動車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短距離出行首選的代步工具,但是隨意停放以及充電都存在消防問題。
1.3 停車設施簡陋
1.3.1 缺少車位鎖
機動車車位地鎖的放置能有效防止私人車位被其他車輛占用,可以提高車輛的安全性,但社區里車位鎖破損,顏色各異,隨意設置。自行車缺乏存車支架,導致車輛在外力作用下傾覆、變形。
1.3.2 缺少遮陽棚
社區多處使用簡易簾來遮蔽陽光,顏色各異,存在消防安全問題。機動車經過太陽的暴曬,車漆老化會導致漆面開裂褪色。沒有雨棚、遮陽棚等戶外停車設施,會導致車輛銹蝕、爆胎等。無監控系統導致自行車被盜或被惡意破壞,這些問題在小規模、臨時性的停車處尤其突出。
1.3.3 缺少充電設施
電動汽車和電動車經常需要充電,社區陸續設置了充電樁,但居民為方便,飛線充電,極易引起漏電、觸電事故。無錫塔影一村曾發生飛線充電導致電動車爆燃的事件。
2 無錫老舊社區道路及停車設施的改良設計方法
無錫老舊社區道路及停車設施的改良需要同時從動態交通組織和靜態交通規劃兩方面進行設計。社區交通是由動態交通和靜態交通共同組成的。動態交通組織對應的是道路建設等問題;而靜態交通是相對于動態交通而言的,對應交通出行中的停車等行為,是動態交通的延續。
2.1 優化動態交通組織系統
2.1.1 建立連續高效的社區道路網絡
無錫老舊社區的交通組織方式是早期采用的比較常見的人車混行模式,其規模較大、地塊分散及受到地形地貌的制約,一般難以實行徹底的人車分流,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在交通方便與交通安全之間相互協調與平衡。
社區交通的方便體現在社區的通行能力上。連續性的道路是機動車行駛和人行路線暢通最基本的要求。社區道路分為主干路與次干路。以干路為骨架,輔以支路,形成了相互連通的道路網絡。路網形態是限制車行的重要手段,直線型的道路在心理上會鼓勵人們加速行駛,彎曲型的道路會讓人們放慢速度,因此,結合道路使用功能,改良成合適的社區路網形態,可以控制車速,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借鑒廣州梅花街梅花路小區道路改造時的經驗,通過對違章建筑進行拆除及道路清理,優化內外交通流線,對重要交通節點進行設計,疏通步行網絡系統,提高整體交通系統服務能力。
以無錫勝利新村為例,結合道路使用功能,采用不完全暢通的柵格路網形態,組團道路以環狀和十字形路口銜接,明確每一條道路層級,梳理車行道路及人行道路,建設步行系統,完善無障礙設施,提高車行通過能力,平衡道路同行的能力以及保證消防安全道路暢通,保證主要出入口周邊道路的開敞性,提高居民出行的方便度和安全性。
2.1.2 改良道路構成元素設計
據調研統計,老年居住者對步行道的使用頻率一般高于年輕人,因此既要考慮交通的便捷與安全,又要考慮行走時的趣味性及觀賞性。通過對道路構成元素的改良,營造安全的道路環境至關重要。
(1)改善道路界面。第一,通過對道路設置彎道、狹路車道、駝峰路面、不完整停車空間、車止等,改良道路構成元素。利用彎道和狹路車道控制車流量和通行速度,沿路設置駝峰路面,提醒進入的汽車慢行。設置緩和的彎道曲線、最低限度的人車道落差、十字路口的路面保障行人和車行使用者的安全。第二,通過鋪裝改良道路。道路地面的鋪裝對社區居民來說至關重要。千篇一律的瀝青道路比有不同色彩、材質的道路更有益于居民出行。根據彌補性策略,利用道路的色彩及材質體現空間及道路的變化[1]。采取各具鮮明特色的紋理圖案增強鋪裝的觀賞效果和道路導向性,提升道路辨識度。不同種類的活動場地,用不同的地面材質進行鋪裝,提高社區內道路的活力和車輛通行的有序性,保障行人的安全。
(2)增添道路標識。標識的設計是大多數調研的社區忽略的一個問題。道路標識是進入社區后,人們對社區的最初認識。標識由簡體字和圖案組成,色彩鮮艷、對比明確,也可以使用一些暖色調,讓環境更加溫馨宜人。增設道路交通標志、無障礙標志,設置在車輛行進正面方向易見的位置,例如交叉口等,給道路使用者以確切的道路信息,使社區機動車行駛規范有序。
2.2 整合靜態交通規劃系統
靜態交通規劃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品質[2],應促使社區停車空間得到活化利用,優先挖掘社區內部空間資源,再擴大范圍向社區外部尋求停車空間資源。
2.2.1 平面化停車設施設計
(1)合理挖潛擴容社區。改良時適當利用原有大型喬木下的空曠地和拆除違章建筑清理出的宅間用地,充分利用活動區域的消極空間,將大規模的停車場化零為整。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改建成為新的停車位。新建的停車位要注意不影響居民原來對整個空間的使用需求。設置路側臨時機動車停車位,既有助于滿足不同居民的機動車停放需求,也有助于緩解高峰時期的擁擠情況。
(2)錯時共享停車模式。無錫老舊社區大多用地緊張,居住密度和建筑密度都比較大,很難有集中的公共場地或空閑地,加上資金緊張,單純靠社區內部解決停車問題相當困難。因此,可以從城市角度整體解決機動車的停放問題,從時間層面上挖潛靜態交通空間。例如,在社區附近的商業區的公共停車場和周邊道路路段設置限時停車位[3],通過規劃管理,把一天中不同時刻、一年中不同季節的公共建筑的停車峰值與社區的停車峰值結合起來,公共停車與社區停車互為補充,綜合利用停車位,實現車位共享,進行停車資源的錯位使用。
(3)倡導低碳公共出行模式。如果城市的交通出行僅僅依靠機動車,那么興建的停車場數量是遠遠滿足不了其需求的。只有從根源上減少居民停車需求,才能緩解停車現狀。要鼓勵居民低碳公共出行,以上海普陀區萬里街道社區的交通改良設計為例,社區從發展公共交通出發,有效串聯各個一級道路空間和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結合公共交通站點,倡導“社區公交+騎行+步行”出行方式,形成高質量的公共交通體系[4]。
根據《無錫市停車設施專項規劃(2016-2035)》和《無錫市公共停車泊位建設三年(2019-2021)行動計劃》,從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出發,結合無錫市停車問題的實際情況,以老舊社區停車難問題為重點,從公共停車建設出發,以優化配建停車為主體、路外公共停車為輔助、路邊停車為補充的停車供給結構,分三年推進停車建設[5]。通過增加完善公共交通設施,將機動車出行者引導至低碳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2.2.2 立體化停車設施設計
立體化的停車設施設計是對社區空間層面的資源挖潛。通過復合設計空間,在不因為停車而喪失其他功能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停車位,將停車功能與其他空間功能相結合使用,發揮土地的雙重效益。
(1)停車功能與景觀功能復合設計。采用半地下停車庫的建筑形式,即在老舊社區開敞用地,例如社區中心綠地、運動場地或拆除后的空地,利用社區內部高差建立高低平臺,底部設置坡道及停車庫,平臺上部覆以地坪還原,作為社區坡度綠化。這樣不僅能緩解停車問題,還可以提高綠化率,利用植物有效吸附粉塵和汽車尾氣,隔離噪音,減少汽車停放對環境的污染,改善停車環境,并且不同高度的立體景觀效果,可以豐富社區的立面,將人流和車流從剖面上進行部分分離。
半地下停車庫接近地面,便于駕駛人員及車輛進出,造價相對低。坡道面積減少,因而停放車輛所需建筑面積也相應減少。具有較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風條件,這種方式能較好地解決社區停車與生態環境的矛盾,但由于使用面積有限,可結合其他停車方式使用。
(2)停車設施與景觀功能復合設計。在原有和新建停車位的基礎上,對停車設施進行改良設計。社區新建停車位,底部鋪設草坪磚,把草坪磚當作綠化,忽視了喬灌木的種植。可充分利用停車位上方空間,種植高大喬木,搭設木架籬笆并種植藤蔓植物,調節停車位區域的生態小氣候,進行降溫減排并起到良好的遮陽效果。把頂棚綠化與地面綠化結合,可建成富有特色的組團立體綠地,增加綠化景觀的層次。
2.3 建立停車長效管理機制
無錫老舊社區道路和停車設施的改良,不僅要重視前期設計和中期實施,更要注重后期的長效治理。先整后改,通過基礎設施的改良設計推動落實長效管理。借鑒上海建立停車誘導系統和北京物業先行的經驗,建設社區自己的數字城管平臺,有效將老舊社區內的停車管理問題遏制在萌芽狀態。例如榮巷街道太康社區數字城管指揮中心,通過安裝高清攝像頭,監控私占沿街公共停車泊位的情況,管理人員可以及時到場將隔離樁移走,解決違法停車等問題,實現社區內長效管理。非機動車的充電設施也可以引入外部智能充電設備,對私拉電線問題進行專項治理。下一步需要社區物業和居民自治共同入手,形成社區內長效管理機制。
3 結語
無錫的老舊社區改良工作才剛剛起步,各地的改良模式為無錫老舊社區改良工作的目標提供了初步的實現路徑,要對各地的改良模式進行共性分析總結。無錫老舊社區道路及停車設施的改良,首先需要建立并完善政策體系,制定詳細的技術標準與管理規范,并將老舊社區改良政策與無錫現行建設規劃有機結合起來。其次要形成多元主體共治社區,充分挖掘無錫每一個老舊社區及周邊的潛力,整合居民、市場和社會力量共同推進實施。最后要把握社區的個性與共性。從試點到推廣,通過探索和實踐確定無錫老舊社區改良設計,并不斷總結社區改良中遇到的各類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嘗試兼具無錫本土性和試驗性的改良設計,針對不同社區、不同類型的社區停車現狀,體現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原則,采用“一區一策”的改良方式,滿足不同社區的更新需要。
參考文獻:
[1] 黃振亞.人口老齡化下的老舊社區景觀空間設計與改造——以鄭州市裕華社區為例[D].西安理工大學,2018.
[2] 劉琳琳,陳教斌.基于提升綠化覆蓋率的老舊小區停車空間改造模式研究[J].現代園藝,2020(3):4-7.
[3] 石蕾,王愛.快速機動化背景下城市停車設施規劃——以蚌埠市為例[J].黃山學院學報,2018(3):78-83.
[4] 郭玖玖.社區視角下的城市微改造創新與實踐——以上海普陀區萬里街道社區規劃改造為例[J].中外建筑,2017(08):124-127.
[5] 黃欽.江蘇省無錫市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R].無錫市人民政府網站,2019-04-16.
作者簡介:顧彤(1995—),女,江蘇無錫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建筑藝術遺產保護與再生。
劉佳(1983—),女,山西太原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藝術遺產保護與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