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色彩構成”是藝術設計領域的基礎課程之一,重視通過科學和理性的方法研究色彩的屬性與規律,并通過色彩訓練培養學生色彩觀察和色彩表現能力。我國色彩構成教育起步較晚,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會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色彩審美和色彩表現能力。本文通過分析“色彩構成”課程的教學現狀,提出“色彩構成”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改革對策,旨在為推動“色彩構成”課程的改革發展起到借鑒參考作用。
關鍵詞:色彩構成;課程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3-0-02
0 引言
我國色彩教育沿襲蘇聯的美術教育體系,存在單調、模仿、機械的整體特征。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各類新穎的色彩理論及教育理念的涌入,推動了藝術設計的高速發展,出現了大量優秀的藝術設計作品,但仍然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品。其主要原因在于,傳統的色彩構成教育模式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難以實現藝術設計感性與理性的結合。因此,需要積極調整當前色彩構成教育模式,通過分析色彩構成教學現狀提出針對性的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改革方案,從而有效糾正色彩構成教學弊端,培養更多兼具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優秀人才。
1 “色彩構成”課程教學現狀
1.1 教材質量參差不齊
我國色彩構成教材大多與平面構成、立體構成等課程為一個系列,這些教材的特點在于理論與案例相結合,將原本抽象乏味的理論以具象的形式表現出來,通過生動的案例來佐證理論,有效增強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反復練習。但這些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具體表現為對案例的質量要求較高,一些非典型的案例并不足以解釋并佐證理論,容易對學生產生誤導。甚至部分案例與理論之間缺乏聯系,案例的實用價值低,會給教師備課和學生借鑒參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影響色彩構成教材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1.2 課程體系不夠完善
我國“色彩構成”課程體系建設較晚,雖然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仍然不夠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其一,課程體系的改革創新力度不足,存在教學環節間的邏輯關系不緊密的現象。在學習過程中,面對復雜的課程體系框架,學生很有可能存在難以掌握重點和難點的問題,對知識點的理解相對片面、不夠深刻,難以由表及里地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這種對知識點的膚淺理解容易影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其二,教學的側重點存在問題。色彩構成教學中,常在色相、明度、純度等基礎知識點上花費大量時間,但對色立體等重要內容的講解往往不夠深刻,也缺乏色立體在實際應用方面的指導,不利于培養學生對色彩屬性及其規律的認知。其三,色光混合這類難度較高的內容需要大量實際訓練才能幫助學生掌握其規律與應用方法。但實際教學中,由于缺少訓練項目,色光混合往往成為學生學習的難點。其四,色彩對比等理論知識抽象且枯燥,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很難切入色彩訓練與主題設計。其五,“色彩構成”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通常以色彩采集與重構為主,但存在與色彩本質等部分的理論聯系不強的問題,難以通過理論指導實踐[1]。
1.3 教學過程程式化明顯
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將幫助學生掌握色彩構成作為教學目的,而是過度追求完成教學大綱規劃,開展完整的理論教學。雖然部分教師開展了驗證性的色彩理論教學,但只是將色彩構成的理論成果以另一種形式再現,并沒有有效培養學生對色彩的認知、掌握、審美、應用和創新能力,使得學生雖然能夠在色彩構成學習中掌握技巧并積累經驗,但由于色彩構成教學存在程式化問題,教學方法和過程守舊、單一,難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難發揮其主動學習意識,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2 “色彩構成”課程體系建設
2.1 教學內容
針對色彩構成教材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教師在備課時需要參考多本教材,避免被一本教材的體系和內容約束,要通過思考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建立具有更強內在聯系的知識體系,并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進行調整,增強各個教學單元的整體性、層次性、邏輯性,形成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學體系。教學過程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講解色彩本質理論,從三原色的基礎理論出發,從自然、藝術和設計的角度講解自然與視覺規律的相關原理;其次要開展色彩對比、調和、心理的理論教學,并通過主體性的實踐練習增強學生的色彩表現力,使學生發揮創造性思維,利用色彩表達情感與思想;最后應結合專業特點與社會需求培養學生的色彩創作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不斷發揮自身的創造思維,實現色彩表現從“形”到“神”的提升,賦予色彩表現藝術的特點[2]。
2.2 教學形式
以理論灌輸為主的教學形式由于缺乏師生互動,往往很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水平下降。因此,色彩構成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教師要從課堂的主導者轉變為組織者和引導者,不僅要講解理論知識,還需要重視如何將理論知識向專業素養轉變,幫助學生消化并理解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色彩設計服務水平。作為藝術設計的基礎學科,教師在色彩構成教學中適當引導很多時候比直接干預指導更為有效,可以通過加入小組討論、互動點評的方式引導學生發揮創造性思維,創作出符合自身意志的色彩表現成果,可以通過小組合作、集體分工的方式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在設計理念和思想的碰撞中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和創作靈感,進而有效提升色彩構成教學水平。
3 “色彩構成”課程改革策略
3.1 開展主題性設計教學
課程教學需要與其背后的學科緊密結合,作為藝術設計學科的一個分支,“色彩構成”課程不僅是對色彩的研究,更是對色彩與藝術設計關系的研究。傳統的色彩構成教學,通常采取理論導入式教學模式,教師單方面向學生講解色彩構成的理論知識,而學生則通過手繪等方式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吸收并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在于,學生的手繪表現技巧雖然有一定的提升,但對知識的吸收理解能力相對有限。因此,可以采取主題性設計教學,采取主題式討論制作等實踐教學方式,將理論學習轉化為實踐操作,讓學生在明確目標的指引下開展主動學習,有效提升其理論與實踐水平。例如,教師可以通過主題設計開展T恤色彩設計活動,根據T恤材料的特殊性與活動主題,對局部和整體色彩進行調整,有效檢驗學生對色彩的應用能力。從主題選擇上來看,主題應確保新穎、獨特,符合當代學生的審美偏好,能夠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同時,主題要確保能夠調動學生補色、調色等多種專業知識,能夠起到綜合性的訓練效果[3]。主題性設計教學是一種符合時代發展需求和藝術設計學科特點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避免學生經驗和學習水平對其創造力的約束,使其能夠合理應用自身的專業知識,發揮創造思維創作出更多具有獨特審美偏好的設計作品。
3.2 培養學生色彩綜合應用能力
色彩構成根植于審美的視角,通過科學技術分析色彩的規律屬性與美學意蘊,其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增強學生活用色彩提升作品美學價值的能力。傳統教育模式只是讓學生用顏料上色,練習過程存在死板、機械的弊端,且過于注重手工表現,存在訓練重心偏離問題,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需要在新穎的教學技術的支持下改變教育形式,通過應用多種材料媒介突出色彩表達的練習重點,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前,很多教師重視訓練學生對色彩冷暖的對比,為了突出色彩理論而以單一色彩練習為主,這種聯系方式容易將學生引至簡單組合和對比色彩的誤區。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不斷應用新材料與新技術,拓寬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讓學生在積極探索的過程中鞏固理論知識與提升實踐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4]。如教師可以開展臉譜設計實踐課程,讓學生在主體和材料的約束下進行個性化的臉譜設計。在設計過程中,需要通過草圖設計進行整體規劃,并根據臉譜模型實現草圖從平面至立體的轉換。這種練習模式能夠加深學生對色彩的認知,并通過引入多種材料媒介,讓學生積累更多色彩表現經驗,有效提升其色彩構成與藝術設計水平。
3.3 引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
色彩構成涉獵范圍廣,需要通過綜合性訓練實踐有效加深學生對色彩構成與表現的理解。未經過專業色彩的學習的人,對色彩本身大多只有感性的認知,但經歷了大量理論與實踐訓練后,他們就能夠通過科學、理性的視角分析色彩。傳統的“色彩構成”課程更加重視理論教育,實踐教學也往往以室內練習為主。但長時間進行室內練習會使學生缺乏對色彩表現的洞察力,使其受色彩規律的影響而出現色彩表現缺乏生動性的問題。為此,需要通過室內練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實踐分工教學,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觀察事物的色彩表現,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教育目標[5]。作為藝術設計學科下的基礎性學科,色彩構成與服裝設計、海報設計、包裝設計等多個領域緊密相關。教師應鼓勵學生多留意日常生活中的優秀設計案例,并分析案例使用的色彩構成理論,將知識與聯想相結合,有效鞏固所學知識,開闊設計視野,有效提升學生的色彩表現能力。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流行色”的調查工作,任命組織能力強的學生作為小組隊長,調查本地市場的流行色彩,并根據調研結果設計色彩搭配方案。相比傳統的室內練習方法,社會調研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能夠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色彩,并提升其色彩表現能力。
3.4 廣泛開展調研活動
任何學科都需要與其他學科相互交叉,才能形成完善的學科體系。作為藝術設計的基礎學科,色彩構成與平面構成、立體構成是相互交叉的關系。因此,在色彩構成教學中,需要將應用型知識作為教育重點,將色彩表現能力作為教育目標,幫助學生完成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與此同時,藝術學科來源于生活的特性,決定了色彩構成教育可以將色彩理論與生活中的色彩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加深對色彩構成理論的認知,并不斷培養學生的色彩表現能力。調研活動是通過實踐開展理論研究的重要方式,通過調研活動進行色彩構成研究,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對色彩設計的認知,并提升其設計意識與品位。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調研各個城市的流行色彩,并根據分析總結調研報告,利用色彩原理結合城市主題進行色彩設計,在改變枯燥乏味的課堂環境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色彩再創造能力。
3.5 強化專業和學科特點
自包豪斯設計學院第一次開設“色彩構成”課程以來,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大量色彩構成教學理論,對色彩構成學科建設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由于我國“色彩構成”課程起步較晚,部分學校雖然已經開設了相關課程,但并沒有根據專業內容進行細分,部分學生的美術學習時間較少,美術基礎不滿足“色彩構成”課程實踐的需求,在色彩表現實踐中容易出現造型控制和色彩表現能力低下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色彩構成教學應根據專業內容進行細分,制定有所側重的教學規劃,充分發揮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特長,達到色彩構成教學的目的。雖然色彩含有感性的元素,但色彩構成實際上是一門理性的學科,需要通過理論學習掌握科學方法,使學生對色彩有更理性的認知。色彩構成教學中,需要充分發揮各專業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專業色彩表現能力。
4 結語
當前“色彩構成”課程的教材質量參差不齊,缺乏規范性和科學性,課程體系的建設相對落后且教學方法被動呆板,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和色彩表現能力的培養。因此,應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三個層面革新課程體系,并采取主題式教學、多材料媒介、社會實踐、市場調研、學科分類等方式改革“色彩構成”課程的教學模式,綜合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色彩表現與創造性思維,糾正傳統教育模式存在的種種弊端,推動“色彩構成”課程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雷瑩歌.色彩構成課程在動畫設計專業教學中的融合與探索[J].南方農機,2020,51(04):81-82.
[2] 劉明花.對分課堂在藝術類課程中的教學實踐研究——以《色彩構成》為例[J].河西學院學報,2019,35(05):113-116.
[3] 陳灝.基于體驗式教學的色彩構成教學改革探索[J].裝飾,2016(03):132-133.
[4] 張艷.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色彩構成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藝術科技,2014,27(01):332.
[5] 萬映頻.從對色彩構成的新理解探索色彩構成教學改革[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2(12):143-145.
作者簡介:崔杰(1974—),男,河南濟源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