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莉
(1.山東省圖書館 山東濟南 250199)
2021 年3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公布。 《綱要》從國內外形勢出發,明確了未來發展主基調,從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營造良好數字生態四個方面提出要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標志著數字中國建設進入全面加速期。數字中國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涵蓋了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多個方面。建設數字中國,既是積極回應第四次工業革命、努力搶抓國家發展機遇的必然要求,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迫切需要。圖書館是提升人民文化服務體驗、滿足人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重要機構,需要主動參與到數字中國建設的實踐之中,以圖書館高質量服務讓億萬人民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綱要》中所提出的“數字中國”是指迎接數字時代,從打造數字新優勢、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和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三個方面發展數字經濟,加快建設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轉型來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生產要素和治理方式變革。 數字中國的提出,既有著理論基礎,也有著實踐基礎。
我國學者早已圍繞數字中國的來源、內涵等相關理論進行了學術研究積累,對主要助推了數字中國發展的“數字生活”“互聯網+”“數字經濟”等進行了分階段、爆發式的研究,如數字經濟與發展新動能就被評為中國2020 年十大學術研究熱點之一。 總體來看,支撐數字中國戰略實施及發展的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數字生態等內容都有了一定的學術成果積累。如關于數字經濟,邵春堡從激活組合數據要素等多個角度闡述了如何打造數字產業集群來實現數字經濟發展;關于數字社會,邵春堡構建了由人類社會、物理世界與信息空間組成的數字世界三元結構;關于數字政府內涵,江小娟認為數字政府就是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明確政府與市場邊界劃分、為數字經濟保駕護航;關于數字生態內涵,薛惠鋒認為數字生態是一個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在頂層設計與整體布局的基礎上打造多維全域空間覆蓋的自主可控信息網絡系統。
在《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和《“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等頂層制度的設計和指引下,我國“十三五”時期數字經濟等社會建設取得顯著成就。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0 年)》顯示,我國信息基礎設施方面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4G 網絡和光纖網絡,5G 網絡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之中。 2020 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顯示我國信息技術創新能力排名躍升至第14 位、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國際排名上升到第45 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GDP 的7.8%等。綜上可知,“十三五”時期數字中國已在信息化發展水平、數字基礎設施體系、數字技術創新體系、數字經濟發展質量、數字社會及數字政府建設等方面取得一定進展,“十四五”時期將數字中國作為國家發展藍圖,既是體現我國政府面向未來、以信息化加快社會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前瞻部署,也是為“十四五”時期強化“十三五”良好發展態勢、助推我國社會高質量發展而設計出的一條大通道。
如前所述,數字中國的提出有著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基礎,但描繪好數字中國這一戰略藍圖,就需要全社會、各領域、各行業以實踐行動來響應。 圖書館是全社會最為主要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需要站在服務國家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思考數字中國對圖書館發展所提出的新要求,借力數字中國戰略帶給圖書館發展之機遇,深度促進數字技術與行業發展深度融合,催生事業發展新動能新業態,賦能圖書館在新一輪國家發展和科技浪潮中轉型升級。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要求。以信息化為主要特征和內容的數字中國建設,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數字中國建設加強了民眾與政府之間的聯系,有助于構建數字化的社會治理體系與公共服務體系。以信息技術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消除“信息孤島”、加強信息技術應用以實現數據共享和數字技術廣泛應用將是數字政府等一切工作的基礎。而眾所周知,數據、信息的保存與共享,既是圖書館的使命,也是圖書館所擅長和孜孜以求的建設內容;其次,數字中國建設健全了數據決策的實現機制,推動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和公共服務高效化發展。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驅動著數據決策成為政府決策的主要模式,但政府大數據科學決策需要對決策對象及決策影響因素有一個大數據支撐的全面、系統、科學認識及運用。以電子政務、數字政府等為內容的數字中國戰略健全了大數據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對提高風險感知、預測和防范提供了有效平臺,提升了公共服務的數字化水平。 圖書館已在推動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如提供公共數據存儲共享平臺、參與制定標準以及數據決策服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數字中國戰略無疑對圖書館提高數據治理能力、發揮自身職能優勢、推動及支撐數據共享、技術應用和數據決策提出了新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基于這一出發點,可以發現數字中國建設和圖書館事業發展兩者在邏輯上具有高度相似性,其中數字中國建設就是運用信息技術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而新時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就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教育及休閑等美好生活需要,建設數字中國為圖書館發展提供了信息化動能。 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合理配置資源,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不斷提升,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術保障。“互聯網+圖書館”通過在圖書館服務過程中嵌入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使圖書館的服務能力和用戶獲取服務的便捷性均得到了極大提高,推動了圖書館事業實現新發展,也深刻改變了傳統的圖書館服務模式。 在新一輪的技術變革和數字中國建設的難得發展機遇中,如何在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營造良好數字生態的數字中國建設偉大征程中提高用戶服務能力,加快推進圖書館信息化發展轉型,自然而然就對圖書館服務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2009 年,IBM 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隨后,智慧城市、智慧政府、 智慧國家等概念及建設理念應運而生,并迅速發展為一項全球性重大議題,各國政府也對“智慧”這一代表了智能技術與社會發展高度結合的概念表現出了濃厚興趣。如美國政府發布的《白宮智慧城市行動倡議》(2015)提出要以智慧城市建設減少城市交通擁堵、打擊犯罪、促進經濟增長、解決氣候變化影響、提高城市服務水平;日本發布的《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16)提出要建設“社會5.0”超智能社會;新加坡繼2006 年啟動《智慧國家2015》后于2016 年又發布了《智慧國家2025》計劃,提出要建設成為一個智慧國家。
智慧圖書館就是在上述一系列“智慧”概念的提出背景下所提出的,自提出以來,圖書館界在不同階段給予其不同視角不同深度的研究解讀。如在智慧圖書館概念提出之初,Aittola 等和Miller 等就從計算機科學技術的角度對智慧圖書館的概念進行了闡釋,我國的李顯志、初景利、王世偉等則從圖書館的要素等角度出發構建了智慧圖書館的概念。 此后,智慧圖書館建設迎來了一個發展高潮,Min、Noh從更廣泛的層面對智慧圖書館如何運用智能技術、開放資源、大數據、云服務等關鍵詞來描述,進而構建智慧圖書館為圖書館4.0 的新形態從要素、應用場景、支撐技術、建設框架等內容角度研究。 透過對智慧圖書館提出以來的研究變化態勢,可以明確感知到智慧圖書館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及建設過程,不同階段的形態、特點及建設需求也不相同,是一個與信息技術、社會環境、人文精神等集多要素于一體,各要素之間又相互關聯、相互融合和相互促進的生態系統。
智慧圖書館不但在其提出后的各個時期有了新的內涵和內容,《綱要》在國家五年規劃中也首次提出要發展“智慧圖書館”,既表明在當前數字中國戰略所帶來的數字經濟、數字技術快速發展變革中,智慧圖書館是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增長點,圖書館事業迎來了一次難得的建設和發展機遇,也表明智慧圖書館既然被賦予為數字中國戰略的一大發展內容,智慧圖書館就是數字中國戰略的一部分,圖書館的智慧化轉型與數字中國的國家戰略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積極發展智慧圖書館,是數字中國戰略全局中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圖書館事業面向未來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訴求。
智慧圖書館轉型發展上升為數字中國戰略的一部分,也有其必然的內在驅動。首先,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讓全社會切身感受到了技術的魅力與價值,我國政府近年來也在多個重要文件、政策中將以智能科技為代表的科技強國戰略得到反復強調,智慧的概念多次被提及。2016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就提出要“建設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智慧社會”甚至被首次寫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報告。2021 年6 月,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中明確提出了“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公共文化數字服務更加便捷、應用場景更加豐富”的公共文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取得新突破;其次,發展以“智慧”概念支撐技術新一代信息網絡為代表的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及規劃,成為了智慧城市、智慧社會的建設抓手。 信息網絡、數據資源、智能技術是智慧這一概念得以實現的三大要素。 圍繞這些實現要素,《“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就做出了“推動實施智慧圖書館統一平臺建設”“以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為核心,搭建一套支撐智慧圖書館運行的云基礎設施,搭載全網知識內容集成倉儲,運行下一代智慧圖書館管理系統”的實施規劃。
眾所周知,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在其著名的圖書館學五定律中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圖書館是一個不斷生長著的有機體”,數字中國背景下的智慧圖書館,也是一個身處多個信息交織環境、自身尋求契合戰略背景需求的信息生態系統(見圖1)。

圖1 數字中國背景下的智慧圖書館生態框架
(1)技術引領發展。技術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詞,也是智慧圖書館生態構建的基礎。圖書館一直是先進信息技術的探索應用者,國家層面先后推進的“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等項目工程極大地提升了圖書館的數字技術應用水平,在智慧圖書館建設過程中需充分借力“東數西算”等工程項目,提升圖書館數據、信息的感知、存儲、計算與服務能力。
(2)環境助推發展。盡管智慧圖書館的概念并非最近才提出,但智慧圖書館的發展環境從沒有當前數字中國背景下如此有利,數字公民、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社會等均給予了智慧圖書館發展的外在動力,也進一步彰顯了圖書館在數字中國建設中所擁有的價值。
(3)理論促進認知。 圖書館不管發展到什么階段,對圖書館是什么、能做什么的實踐之問及學術解答總是如影相隨,數字中國背景下的智慧圖書館建設,也還需要繼續回答有關圖書館服務本質是什么、圖書館數字服務在何種情況下發生等理論問題,以加深對智慧圖書館建設的認知及了解。
(4)智能賦能行動。圖書館智能服務是尖端技術與圖書館學理論及實踐不斷發展、融合匯聚所產生的行動變量。在數字中國時代,面對不斷研發而至的尖端技術,圖書館智能服務遠遠不能是“人工智能”的展示,其迭代行動的終極目標應是借助智能工具使學習者獲得智識。
(5)智慧引航目標。如前所述,智能賦能行動,智能迭代行動的目標就是幫助用戶獲得智識,但如同任何自然人無法達到智慧的天花板一樣,圖書館智能服務沒有智慧服務這一天花板,而只能向其無限靠近,即通過不斷迭代的智能服務系統、智能管理系統和智能評價系統,助推圖書館智能服務不斷提升精準定位資源、精準刻畫用戶畫像和精準人文理念熏陶能力。
(6)場景體現實踐。智慧圖書館只能通過扎根實踐才能體現其外在價值,但數字中國時代的圖書館服務場景覆蓋空間服務、數字服務、網絡服務和虛擬服務等多種場景,且互相之間可以組合、形成新的服務空間,豐富圖書館服務感知維度。
(7)培育數字公民。智慧圖書館的建設終極目標就是為數字中國培養適合社會及時代發展需求的公民,即掌握基本的數字時代生活技巧、工作技能和學習方法,能夠勝任地走入數字場景成為學習者。 同時,個體公民并不是智慧圖書館的唯一目標,具有組織、群體屬性的團隊也是智慧圖書館所服務的用戶。
2021 年是我國“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數字中國建設成為國家戰略的啟動之年。 智慧圖書館作為數字中國建設的內容被《綱要》明確提出,給予了圖書館事業以極大的信心和發展期望,借力數字中國建設背景,在對數字中國建設的提出基礎、背景、建設內容及要求準確認知基礎上,精準定位圖書館發展方位,聚焦智慧圖書館這一數字中國背景下圖書館建設的轉型發展轉向,從技術支撐到構筑環境再到服務場景等進行生態構建,突破理念、技術、人才等壁壘,才能完成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創新和轉型升級, 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服務需要,助推我國“十四五”規劃中數字中國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