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躍揚 廖志曉

在很多人眼中,腎病似乎很遙遠,和自己沒關系。但事實上,不少尿毒癥患者是在常規檢查中被發現血肌酐升高,相當于首次就診就被診斷為終末期腎病。如果這些患者能夠早一些關注腎臟健康,可能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
2021年2月權威學術期刊《柳葉刀》發表了一篇名為《1990-2017 年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域慢性腎臟病負擔:2017年全球疾病負擔系統分析》的研究報告。研究結果表明:2017年,全球共有6.975億慢性腎臟病患者,平均患病率為9.1%。也就是說平均每10個人之中就有1個人是慢性腎臟病患者。
腎臟是人體最主要的排泄器官。它通過濾過血液、生成原尿,清除代謝廢物,調節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維持內環境的穩定。腎臟每天濾過和清潔大約200升的血液——數量相當于10桶20升的飲用水。此外,腎臟也是一個內分泌器官,它通過合成并釋放腎素、促紅細胞生成素、1,25-二羥膽骨化醇,參與血壓調節、紅細胞生成和骨骼生長。
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腎臟病起病隱匿,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的癥狀。然而,當疾病發展到中晚期的時候,發生各種并發癥和進展成為終末期腎病的風險會顯著增高。若出現以下癥狀,您應該高度重視,盡快去醫院完善相關檢查。
1.水腫:腎性水腫最常見的兩個部位是眼瞼、顏面部水腫,雙踝、下肢水腫。水腫的特點是晨起出現,午后多消退,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
2.高血壓:腎性高血壓患者可能會出現頭痛、頭昏、眼花、耳鳴等癥狀。所以,經常測量血壓十分有必要。
3.尿液異常:尿中含有大量白蛋白時會出現泡沫尿。腎小球腎炎、泌尿系統結石、腫瘤患者會出現血尿。泌尿系統感染、前列腺疾病患者會出現排尿疼痛或者困難。腎小管功能障礙患者會出現夜間排尿次數增多。
4.貧血:腎性貧血患者可以表現為面色萎黃、眼結膜蒼白、唇甲蒼白、無光澤。
5.其他癥狀:比較常見的還有疲勞乏力、腰背部酸痛不適、食欲減退、惡心嘔吐。
要想早點知道腎臟是否有問題,關鍵是要定期規律體檢,做好相關檢查。
1.尿常規。尿常規是各級醫院篩查慢性腎臟病的首選方法。尿常規主要包括尿白蛋白、尿葡萄糖、尿膽紅素、白細胞和紅細胞等指標。比如,尿白蛋白陽性可能提示各種原發性和繼發性腎小球腎炎。白細胞明顯增多一般提示存在泌尿系統感染,比如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
2.其他尿液檢查。由于尿常規是取一天中隨機留取的一段尿液進行檢查,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患者的病情,所以,完善其他尿液檢查很有必要。比如,尿白蛋白持續陽性的患者,應該進一步完善24小時尿白蛋白定量。健康成人24小時尿白蛋白的量應該少于80±24毫克。當泌尿系統發生器質性病變,尿白蛋白持續超過l50毫克/24小時,稱為病理性蛋白尿。而病理性蛋白尿則是診斷腎臟疾病的可靠依據。
3.腎功能檢查。通過血肌酐、胱抑素C估算腎小球濾過率是評估腎功能最有用的信息。血肌酐上升提示腎臟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傷。需要注意的是,血肌酐的靈敏度比較低——腎臟輕度受損的時候,血肌酐是正常的。只有當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大約一半的時候,血清肌酐才會上升。所以,因血肌酐正常而認為自己沒有腎臟疾病,是一個認識誤區。另外一個指標是敏感度比較高的胱抑素C,它能檢測出1期和2期腎臟病。比如,腎小球濾過率正常但是腎小管功能異常可以使胱抑素C濃度明顯增加。臨床上,估算腎小球濾過率主要用來評估腎臟損傷的嚴重程度和腎臟病進展的情況。
4.泌尿系統相關的影像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可以提供腎臟病病因的相關信息。比如,泌尿系統彩超可以觀察腎臟的大小形態以及是否存在多囊腎、腎積水、腎結石、腎占位等病變。
一般來說,通過尿常規、腎功能檢查以及泌尿系統彩超就可以發現大部分腎臟問題。建議:正常人群,無論有無腎臟疾病的危險因素,應該每年進行1~2次尿常規、腎功能檢查。慢性腎臟病高風險人群,比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患者以及高齡(>65歲)、肥胖、腎臟疾病家族史、長期服用藥物的人群,建議每3~6 個月進行1次尿常規、腎功能檢查。已經患有慢性腎臟病的人群,建議每1~3個月到醫院檢查1次。
1.低鹽、低脂、低嘌呤、優質低蛋白飲食,戒煙限酒,堅持體育鍛煉,保持標準體重,規律作息,避免疲勞及情緒緊張,適量飲水,不憋尿。
2.積極控制危險因素。若有高血壓,按要求每天使用降壓藥。若有糖尿病,保持正常血糖。控制好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
3.合理用藥,不亂用、濫用藥物。避免或者謹慎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等腎毒性藥物。如果需要長期服藥,建議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