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斌

“足底筋膜炎”對于很多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名詞。但要說足跟痛,大家或許會很熟悉。據統計,全世界有10%的人被“足跟痛”所困擾,而“足底筋膜炎”就是引起足跟痛最常見的原因。
剛退休的曾女士在4個月前,為了健身跟隨別人健走,每天都快步走兩小時。沒過幾天,曾女士開始出現右足跟部疼痛。特別是在剛開始走路時痛感特別明顯,活動一段時間后癥狀可以緩解,長時間走路后癥狀又加重。一開始,曾女士進行過膏藥外敷、紅外線燈照射、口服消炎鎮痛藥物等方法治療,效果均不明顯。于是,她去醫院拍了X光片,發現跟骨底有小量骨刺,接受了沖擊波治療,但疼痛依然存在。
后來,她來到了省人民醫院骨科就診,接診專家經詳細診査認為,骨刺并不是引起曾女士足跟疼痛的主要原因,疼痛其實是足底筋膜炎所致。專家分析,這很可能是由于曾女士跟骨止點部位發生退變,加上過度步行以致微損傷足底韌帶止點所引發。專家給予曾女士局部封閉治療,讓她減少運動,穿底厚且內部柔軟的鞋子。一段時間后,曾女士的癥狀明顯緩解了。
足底筋膜炎又稱足跟疼痛綜合征、慢性足跟疼痛,是引起足跟痛最常見的原因。據研究統計,該病的發生率在40~60歲人群中開始增高,70歲以上老年人中有近7%患有足底筋膜炎。過去人們認為,足底筋膜炎是局部肌肉勞損,足跟部脂肪組織消退,跟骨結節發生慢性滑囊炎,導致局部筋膜發生纖維化、粘連等無菌性炎癥反應,從而刺激神經引發疼痛。但最新的醫學研究表明,發生足底筋膜疼痛時并沒有炎癥發生,足底筋膜炎患者足底筋膜存在膠原退變,加上過度步走等原因導致微損傷,致使筋膜組織發生了退行性改變。足底筋膜炎真正的名字應該是足底退行性改變。
1.第一步痛:這是最典型的癥狀。即晨起下床邁出第一步時感覺疼痛或者長時間靜止不動后邁出第一步疼痛,行走數步后疼痛有所緩解。但隨著步行時間增長或站立時間增加,疼痛又加劇。
2.痛在足跟:疼痛部位位于足底筋膜跟骨的起點、跟骨內側結節處。除了癥狀之外,超聲和核磁共振都可協助診斷足底筋膜炎。
3.超聲檢查:超聲檢查是診斷和評價足底筋膜炎治療效果的一項非常敏感的指標。
4.核磁共振檢查:足底筋膜炎患者的核磁共振征象表現為足底筋膜增厚及信號異常。超聲檢查在診斷足底筋膜炎方面與核磁共振一樣有效,具有快速、價格便宜、無輻射等優點。但是核磁共振檢査可以直觀顯示局部炎性反應,且可以評估肌腱狀況。因此,需專科醫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檢查手段。
對于癥狀較輕的患者,減少活動,注意穿舒適的鞋子,口服消炎鎮痛藥,癥狀大多都可以逐漸緩解。消炎鎮痛的藥物如扶他林、西樂葆等,主要用于控制疼痛,不治療其病理改變,以減輕患者痛苦為主。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基于封閉治療的局部注射治療是最有效果的。該方法是將小量的麻醉藥物,配合小量短效激素注射于筋膜止點周圍軟組織中,其鎮痛效果較好。在注射藥物的同時,可用注射劑針頭對局部骨質進行針刺,以期在局部造成小量的肌腱出血損傷。筋膜損傷后會刺激產生新的組織,以加速足底筋膜炎的康復。
醫生在門診經常會遇到自行用白醋泡腳的足跟痛患者,他們中的很多人以為足跟疼痛是骨刺所致,又不知從何處聽說用白醋泡腳可以治療,于是每日浸泡。但不少患者甚至已把皮膚泡壞,病情卻仍不見好轉。事實上,骨刺并不是引起足跟疼痛的主要原因。而且,即使患者有骨刺增生,用白醋浸泡治療也是毫無依據的。跟骨的外面有厚厚的皮膚等軟組織,白醋無法接觸到軟組織里面的骨刺。所謂白醋軟化骨刺的說法純屬誤導。
大部分足底筋膜炎患者可以通過保守治療痊愈,不建議進行手術。手術治療產生足弓塌陷等副作用的幾率很高。曾經有一名雙足底疼痛的患者在當地一私人醫生處求診,該醫生給她采用了小針刀治療。第一次效果不明顯,于是患者再次到該醫生處診治,并接受了第二次小針刀治療。結果患者治療后出現了左足弓塌陷等問題。這是小針刀將足底筋膜止點處切斷的結果。
足底筋膜炎多發生于中老年人群,這類人肌腱已經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退變,肌腱彈性、韌性下降,脆性增加,對運動、勞動等體力活動的耐受能力較之年輕人明顯下降。因此,建議中老年朋友不要突然心血來潮參與長距離健走等運動。要健身也要從小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如出現肢體不適應馬上休息、減量,不要加重損傷。
在城市中,我們平時行走的路面都是硬化路面,對足弓的壓力比較大。中老年人足弓組織彈性減少,部分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塌陷,呈現扁平足,所以長距離行走或運動時應該穿足底厚、彈性好的運動鞋。運動后可以適當揉搓足心,以溫水浸泡等方式緩解足部軟組織的疲勞。如出現疼痛癥狀,通過休息難以緩解,應及時到醫院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