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優秀文化最好的體現,而傳統博物館在時間與空間等形式上無法展出大量展品,極大程度地限制了博物館的傳播能力。如今人們對博物館的需求不僅局限于觀賞展品,更希望博物館能夠多樣化、智能化。因此本文為博物館建設提供思路及建設方式,從線上及線下兩方面具體進行闡述。
博物館類APP分為三類:
一是藏品介紹型。此類APP以圖片展示為主,附有詳細的文字介紹,可以使用戶足不出戶游覽博物館,但普遍缺少互動,適合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基礎的用戶。
二是導覽講解型。此類APP更關注用戶的實地體驗,將用戶手機變成移動講解器,掃描文物識別碼即可出現語音講解,此外還提供博物館內部的樓層地圖和導航定位功能。
三是互動游戲型。此類APP通過繪畫創作、測驗答題、猜謎、卡牌等一系列簡單的小游戲,將內容生動呈現,教育與文化相結合,在娛樂中感受文化的熏陶。
目前市場上以藏品介紹型、導覽講解型為主,因此筆者將以下面幾款APP為例,具體分析其優勢及不足。如表1所示。

表1 博物館類APP的分析
近年來“博物館熱”使得參觀人數呈逐年上漲趨勢,為加大弘揚博物館文化,天津博物館在館藏文物中精選出近50件文物,進行設計與時間梳理,以圖片及簡介的形式展示給人們,成功地使文物“走出博物館”,使人們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時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此外高科技迅速發展,展廳中智能講解、虛擬與現實技術為游客帶來更好的觀展體驗,極大程度地提高了游客參與度。
2.1.1 質量良莠不齊
當前,博物館APP的開發迎來了爆發式增長,但背后卻存在盲目跟風的現象,只為了追求APP的存在感,并不考慮館藏實際需要;不關注APP市場的最新進展,變成圖片展;過分追求APP的形式多樣,卻忽視了館藏展品的智能化建設。
2.1.2 普及程度不高
博物館APP開發的目的在于使博物館文化知識得以廣泛宣傳,但包括大型博物館在內的博物館APP普遍處于一種無人知曉、無人下載、無人使用的尷尬狀態。
2.1.3 用戶體驗感不佳
APP建設應是博物館智能化建設成果的集中展現,但部分博物館把智能化建設理解成是APP應用的開發,開發完成后上傳文物講解、文物圖片等內容,類似于文字展板,且有的文物專用名詞難以被游客理解,無法為參觀者提供更專業和更有趣味性的信息內容,未能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個性化服務功能。
2.2.1 發展不均衡
博物館總體發展不均衡。東中西部地域差異、中央地方層級差異、國有博物館與非國有博物館差異和館際管理服務能力差異比較明顯。
公眾影響力不均衡。中心城市的博物館如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入館均需要采取線上預約和限流的措施;而大多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的博物館游客較少。
質量不均衡。國家文物局和中國博物館協會累計公布了130座一級博物館、286座二級博物館和439座三級博物館,三級及以上博物館僅占全國博物館總數不到20%;80%以上的博物館尚未達到等級標準[1]。館藏藏品方面,省級以上的博物館館藏文物的展示率較低,其中博物館館藏文物展出率最高的僅有5%,展示率最低的僅有1.2%[2]。
2.2.2 展覽服務欠缺
我國博物館大多還處于傳統形式的展出狀態——陳列展品與文字介紹,語音講解需要租賃講解器,或者在某一特定時間段由講解員帶領參觀講解。
展覽主題不夠新穎,無法適應時代需求,難以調動觀眾參觀博物館的積極性。此外,一些博物館雖在新技術上進行探索,但隨著游客數量的增多,現有的新媒體展示形式仍不能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參觀需求。
2.2.3 管理模式單一
博物館信息管理方面,只記錄了藏品信息、修復信息、布展方案等,缺少教育活動和文物修復過程中的數據,以及其他的票務、觀眾情況等票務運營數據。
文物保護方面,文博人員的文物預防性保護意識逐年加強,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技術不斷發展,但是仍缺乏必要的規范化管理;重視了博物館預防性保護的建設,但在館藏環境監測數據的分析與利用方面仍有待提升[3]。
博物館借助全景虛擬技術使人們進行“云游覽”,做到足不出戶逛展。此外博物館的展陳方式不能全面展示文物的知識、故事,而線上觀展可以彌補這一點,擴大受眾面。
目前博物館的線上發展還不夠完善,大多采取線上直播的形式,線下參觀的真實體驗感是線上所欠缺的,如展廳的布局、光線,展品的大小、尺寸、比例等。
2021年疫情防控形勢向好,博物館在春節期間參觀人數增幅不明顯,“過文化年”“人氣爆棚”等詞匯成為博物館的代名詞。博物館“云游覽”的線上模式與線下互動體驗相結合,無疑對博物館的發展是有利的,這種模式逐漸變為常態,將會是博物館發展的新思路。
4.1.1 多種技術應用,增強科技感
可通過獲得各大博物館授權的方式,以“智能化+博物館”技術進行資源整合,將現有展覽資源和新媒體相結合,讓游客更加深入地享受文化之旅。
AR增強現實技術,將原本在現實世界中受到時間、空間限制很難體驗的實體信息,通過電腦等科學技術,實現模擬仿真后的疊加,將虛擬信息應用到真實世界,被人類感官所感知[4]。例如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看見‘圓明園’”數字體驗展覽活動,復現了“圓明園”的整體布局。
VR技術更加生動逼真地創新了博物館復原,展示了遺跡遺物的陳列方式。疫情期間或者其他特殊時期,人們可以利用VR在家里觀看文物,實現博物館與游客之間的零障礙互動。
裸眼3D技術突出二維畫面的結構感,模擬3D效果。單純的文字信息容易使游客產生枯燥感,可把文字編成故事,利用此技術進行還原,增強趣味性與科技感。
4.1.2 創設平臺,增強用戶體驗感
博物館類APP還專門開設了社交模塊,游客可以拍攝VLOG、發表文章上傳至APP或者進行旅行直播,并將參觀感受分享給其他人,激發人們的游覽欲望。博物館形象可以以漫畫、表情包等更加潮流化的形式展現出來,并根據藏品打造獨特的IP,創造新形象的文創物品(如首飾、漢服、盲盒),用這種更加年輕化的方式展示當地特色。
4.1.3 與其他產業合作,延長產業鏈條
以民族文化、二次元文化、潮流文化等為基礎,與知名企業進行合作,引進企業運營模式,生產更具有特色的文化產品,營造一種“即使去博物館次數雖少但就在我身邊”的理念。
與游戲行業合作,打造與博物館有關的游戲,如人物養成類游戲、字謎、博物館場景跑酷等形式。
與媒體行業合作,把博物館“搬上”舞臺,將文物歷史背景用傳統的舞蹈、戲劇等方式演繹。
博物館與交通運輸業合作,在機場、火車站設置微型博物館,旅客在等待期間也可以接受文化的熏陶。
調查顯示,43.02%的人群對于目前市場上博物館類APP滿意程度一般, APP改進空間仍需提高。博物館建設分為線上建設與線下建設,具體建設路徑如圖1所示。

圖1 博物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建設路徑
4.2.1 博物館線上建設
(1)APP游覽模式建設
主要分為基礎設置建設及高級功能建設,見圖2。

圖2 游覽模式建設
基礎設置中多語言設置可以讓國外旅客更多地了解中華文化,方言設置能夠增強本地人民對文物的親切感,字體及顏色背景設置方便老年群體觀看。
高級功能中引入游戲鍵操控,更便于3D顯示展館內部。導覽圖中標注自身位置及方向,當游客自身移動時標注點也隨之移動,方便游客對展館進行查找,聘請專業團隊采用AR、VR等技術進行還原設計,使畫風更加唯美。
(2)APP社交模塊建設
游客在參觀藏品、觀看裸眼3D景象,以及進行互動體驗、VR體驗等活動后,可上傳VLOG、文章至APP,分享旅行體驗的同時,利用媒體傳播的作用激發更多人的游覽欲望。
(3)直播平臺建設
線上搭建直播平臺。首先游客在參觀過程中可以進行旅行直播,其次利用粉絲經濟的營銷方式,邀請行業專家與流量明星共同主播,在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更具有吸引力。
4.2.2 博物館線下建設
構建VR體驗區、裸眼3D展示區。此外在展館內邀請名人名家現場進行書法創作,博物館可提供材料包,游客可以現場制作簡單的手工藝品,例如古代建筑物刺繡、陶器等。以建筑物為例,中國傳統建筑多為榫卯結構,隨著現代建筑的發展,人們對古建筑的了解減少,博物館可提供榫卯木制積木,通過拼接還原建筑模型,提升人們對古代建筑的認知,增進對中國文化的認識。
4.2.3 博物館“線上+線下”建設
(1)游戲建設
將文化與科技相結合,例如開發角色扮演游戲(模擬某一歷史故事中的角色,人物背景由人物語音或卡片等形式做出解釋)、益智類游戲(將藏品設置成連連看、消消樂的模式,通關可獲得文物“碎片”,集成一種文物可獲取相應獎勵)。
(2)與商家、媒體進行合作
利用互聯網進行宣傳,吸引人群創造潛在消費潛力,獲得盈利后再投入到建設中,此項內容在前文建設優勢中已經闡述。
(3)文創建設
據調查發現61.63%的人群會購買文創產品,消費潛力大。游客對文創產品喜愛程度較高的是文具、生活用品、藝術擺件,各地博物館可結合地方特色進行文創設計,打造自己的IP。此外線上增設專門文創產品模塊,開放產品評論區以便消費者據此給出產品改進建議。
現階段文創產品主要突出的問題是定價高,在進行文創設計時首先應考慮文創產品的價格,其次提高產品種類的豐富性、產品實用性。
在博物館類APP首頁內插入廣告和冠名節目。APP首頁廣告可通過招投標競價的方式取得,當后期利潤較高時,可以考慮冠名節目,即以廣告的形式出現在大眾視野中,讓更多人注意、了解該APP。其次在APP頁面內設置一些廣告位,吸引廣告商投入廣告,繳納相應的費用。
以文物藏品為基礎, 進行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制作,再進行線上與線下銷售。博物館“粉絲經濟”如今已被應用,充分利用粉絲群體對所追隨對象的熱愛和忠誠度,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商家的銷售額,同時擴大知名度。
例如敦煌博物館融合了“飛天文化”和“潮文化”,設計出“飛天滑板”這一文創產品,將古典藝術和現代極限運動相融合,使文創更有新意。充分利用“明星效應”,敦煌博物館與當紅明星王一博合作,成功地擴大了敦煌博物館文創的受眾人群。
游客可在博物館服務人員指導下利用博物館提供的簡易材料親自制作形象玩偶、手工藝制品,不同的手工品收取相應的費用。游客在沉浸式體驗中使用VR設備,可按次數收取費用。
開展文物借展和影印業務,提升知識產權與版權的內在價值,吸引相關單位參與,借助博物館平臺, 舉辦文化展覽, 收取展覽場地租賃費。
加入會員不僅可以收獲身份權益以及內容權益等多重福利,還可以便捷地獲得優質付費內容。擁有個性化服務,包括:
(1)提供會員專屬客服,會員專屬標識、專屬掛件和表情等身份權益,滿足更多個性化表達場景的需求;
(2)首頁設置關鍵詞屏蔽(讓用戶自行選擇更加青睞的優質內容)、個人動態頁面置頂等專屬功能,提高使用體驗;
(3)付費內容的權益升級,包含各大著名文物期刊,眾多歷史私家課和講座、歷史文物類電子書以及專家領讀等;
(4)文物講解員、歷史愛好者線上或線下一對一精品講解服務。
此外付費會員與其他品牌進行聯合營銷,例如捆綁銷售的聯合會員(京東會員與騰訊會員年卡)、與銀行機構聯名發行的信用卡(餓了么與平安聯名信用卡),近年來《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在各大媒體平臺熱播。其次媒體行業會員需求量巨大,博物館可與其進行會員聯合營銷增加熱度。此外,同其他博物館進行聯合營銷,購買會員產品可贈送線下門票以及特色文創產品。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分析目前博物館的現狀,與傳統博物館相比智能博物館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手段促進博物館的建設,以創新的模式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總之,相信通過此建設方式,能為博物館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進一步促進其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