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振宇 冉志平 劉明
摘要 生物農業是現代農業和生物技術融合的產物,代表了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也是新一輪農業技術革命的競爭焦點。生物農業涵蓋了生物農藥、動物疫苗、生物飼料、生物肥料等。當前我國生物農業產業發展迅速,新產品和新技術不斷涌現,但是在科研和產業化進程中也存在諸多的問題有待解決。諸如,資金投入不足、成果轉化率較低、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等。這些都需要從宏觀政策導向、科研體制機制、企業經營管理等多維度共同發力解決。
關鍵詞 生物農業;現狀;推進策略
Abstract Biological agriculture is the result of the fus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which re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uture agriculture,and is also the focus of competition in the new round of agrotechnical revolution.Biological agriculture mainly contains biological pesticide,animal vaccine,biological feed and biofertilizer.At present,biological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China is developing rapidly,and new products and technologies are emerging,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dustrialization,for example,insufficient capital investment,low conversion rate of achievements,weak awarenes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etc.All of these needed to be solved from macro policy orientation,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and mechanism,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other dimensions.
Key words Biological agriculture;Status;Promotion strategies
農業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領域。多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始終把農業發展列為重中之重。目前我國的農業相較于發達國家,仍然存在著生產效率不高、自動化程度不夠、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而生物農業是采取現代生物技術手段,綜合運用育種技術體系和農用品研發體系,培育性狀更優、產量更高的農業新品種,研制性能高效、安全的農業用品,適當投入能量和資源,維持系統最佳生命力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發展生物農業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從世界范圍來看,生物農業也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引擎,美國等發達國家為了搶占現代生物農業產業發展先機,相繼出臺政策、法規鼓勵生物農業產業發展。通過加大政府預算和放寬民間資本融入,提高生物農業的科研創新能力和產業化發展水平。而我國的生物農業產業也在經歷“十二五”“十三五”的快速發展之后也取得長足的進步。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產品技術和研發能力顯著提升,并涌現出雜交超級稻、轉基因抗蟲棉和禽流感疫苗等國際領先科技成果。但是,我國的生物農業產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筆者就目前我國生物農業產業的發展勢態及特點,從宏觀決策和參與主體層面提出針對性建議,旨在推進我國生物農業產業良性發展。
1 我國生物農業產業構成
1.1 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是指利用生物活體或其代謝產物針對農業有害生物進行殺滅或抑制的制劑[1]。生物農藥具有安全環保、針對性強、研發投入較少、不易產生耐藥性等優點。我國目前已有生物農藥研究機構30多家,生產企業260余家,登記的生物農藥產品4 300多個,主要有BT殺蟲劑,農用抗生素,植物源農藥以及其他病毒、真菌類的農藥[2]。
1.2 動物疫苗
動物疫苗是畜禽集約化養殖的生產必需品,也是生物農業產業重要的構成部分。進入2000年以后,我國的動物疫苗行業迎來黃金發展時期,動物疫苗銷售額年均增長率超過15%[3-4]。近年來,伴隨國家疫病防控政策的調整,逐步松綁的政府招標采購使得市場化疫苗所占市場份額逐漸增加,成為我國動物疫苗行業市場擴張的重要力量。
1.3 生物育種 生物育種是利用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等方法培育生物新品種,是一種人工改良物種性狀,獲得目標新品種的生物技術。近年來我國生物育種領域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如抗蟲棉、高效植酸酶玉米、抗蟲水稻等。獲批的商業化種植品種包括抗蟲棉和番木瓜,其中轉基因抗蟲棉已經在全國大面積推廣運用,累計推廣面積達3 133.33萬hm2,為農業增產、增收發揮重要作用。
1.4 生物肥料
生物肥料又稱為微生物肥料,是指通過微生物生命活動使農作物獲得特定肥料效應的肥料制品[5]。與常規化肥相比,生物肥料通常不直接為作物提供營養元素,而是通過增進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結構,促進營養元素吸收,減輕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等機制間接發揮作用。相較而言,生物肥料肥效更加持久,對環境污染性更小,種植出的產品更加安全。常見的生物肥料包括固氮菌劑、根瘤菌劑、硅酸鹽菌劑、溶磷菌劑等[6]。
1.5 生物飼料
生物飼料是利用新一代生物工程技術及發酵工藝制成的飼料添加劑或新型功能性飼料原料[7]。目前我國擁有生物飼料生產企業有1 000多家,年總產值近500億元,并在以年均20%的速度遞增[8]。生產的產品主要包括氨基酸、維生素、飼用酶制劑、發酵飼料等,其中植酸酶、木聚糖酶等產品質量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1.6 污染治理微生物制劑
近年來,利用生物法治理土壤(水體、空氣等)污染的模式不斷涌現,催生出各種功能性微生物制劑。包括糞污處理菌劑[9-11](芽孢桿菌、霉菌、纖維素降解菌等)、水產養殖水質調節菌劑[12-13](光合細菌、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等)。不同的菌劑發揮的功能不同,如在堆肥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芽孢桿菌、纖維素分解菌等,可以加速堆肥腐熟過程,減少有害氣體揮發和營養成分損失。再如光和細菌能夠降低污染水體中有機物、亞硝酸鹽以及硫化氫含量,改善水質。
2 我國生物農業產業的發展現狀
2.1 產業多元化發展 規模迅速擴張
目前我國的生物農業產業發展方向較為多元化,多元化需求帶動了產業結構精細劃分。涵蓋了生物農藥、動物疫苗、生物肥料、生物飼料等多個領域[14]。新產品(品種)的出現沖擊著傳統產品的市場份額。例如在農藥和飼料行業,新型生物農藥和生物飼料因其更加環保、更有利于動植物健康而被認可;在疫苗領域,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0%,疫苗的科學使用顯著提升了整個養殖行業的經濟效益;而審定的優良農作物新品種,如抗蟲棉,累計推廣種植面積3 733.33萬hm2,減少施用農藥9 000萬kg以上[15]。
2.2 行業規范日趨完善 區域特色產業集聚
技術和產品的上市伴隨著標準和秩序的建立,我國已經在生物醫藥、生物飼料等行業建立監督管理標準,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以規范行業秩序。例如,2007年農業部審議通過的《獸用生物制品經營管理辦法》,規范了獸用生物制品的科研、生產和流通秩序。針對生物肥料,我國也初步構建了由通用標準、使用菌種安全標準、產品標準、方法標準和技術規程5個層面共21個標準組成的我國微生物肥料標準體系框架[2]。2018年,由生物飼料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牽頭起草了生物飼料領域第一個團體標準——《生物飼料產品分類》,明確了生物飼料的概念。這些規定、標準的出臺有效地促進了生物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
在產業布局方面,目前我國已經擁有23個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16],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區域生物產業集聚地。例如長春醫藥產業核心區,是目前亞洲最大的疫苗和基因藥物生產基地,并在生物制造以及生物質能源研發等領域領跑全國。江蘇省已經建立了包括南京、蘇州、泰州在內的多個區域性生物農業創新與產業化基地[17],構建了以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為主體的區域創新體系,在生物育種、生物醫藥及生物飼料等產業發展方面建立了中長期規劃。
2.3 企業多以中小規模為主,自主創新研發能力較弱
目前我國的生物農業企業多數由中小型企業轉型而成,少數領軍企業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力仍顯欠缺。我國最大的生物種業公司——隆平高科2017年的營業收入31.9億元,而同期美國孟都山種業公司全年的銷售收入高達146億美元。企業的規模小和人才儲備薄弱制約了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導致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較少。不少生物企業的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易陷入價格競爭的惡性循環,而且部分中小企業忽視研發投入,生產裝備和技術相對落后,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優良產品的市場信譽,降低了生物農業產品的市場認可度。
2.4 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我國生物農業產業發展的起步較晚,建立知識產權制度也相對較晚[18]。比如生物育種產業,我國生物育種知識產權保護還處于對新品種的粗糙保護階段,尚未建立從種質資源到新品種推廣全方位的生物育種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現實中還存在諸多法律空白和制度缺陷。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不健全挫傷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甚至導致種質資源的外流,威脅到我國的農業安全。例如,我國的野生大豆種質資源被國外機構竊取后,申請了黃豆新品種知識產權。
其次,我國生物農業產業還呈現出成果轉化率低的特點。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無法迅速轉化為企業盈利的增長點。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中試放大、集成”環節和成果轉化平臺,投融資渠道不暢通,科技中介機構不發達[19]。
3 我國生物農業產業的推進策略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行業龍頭企業
我國在國家層面已經在“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間出臺了一系列引導、鼓勵生物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2008年國務院決定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投資總額約200億元[20]。“十三五”期間,力爭實現到2020年實現生物農業總產值1萬億元,2家以上領軍企業進入全球種業前10強的目標[21]。雖然在戰略層面,國家已經做出具體明確的指引和規劃,但目前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并沒有得到足夠的資金和政策扶持。稅收減免以及貸款融資等關乎企業經營的現實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因此,應繼續加強生物農業產業發展的配套制度建設,加大對創新型生物企業的資金扶持力度。同時利用財稅優惠等政策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地方政府也應發揮調度作用,積極在企業、科研單位、金融投資機構之間牽線搭橋,共同促進生物產業的發展。
此外,針對目前生物農業產業領域內領軍企業缺乏,企業規模多以中小型為主,研發能力和產品質量不高等問題,主管部門一方面要積極給予創新型企業扶持,培育行業內領軍企業,推進前沿和關鍵技術的攻關,提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另一方面要嚴格規范新產品準入門檻和產品質量監管,在生物飼料、生物農藥等新興行業,減少低端、同質性產品流入市場,限制行業的野蠻生長。
3.2 積極發展“研—銷—服”一體化,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
企業應當積極發展“科研+銷售+售后服務”一體化模式。在產品開發方面,要從被動仿制向自主創新轉變,持續重視研發投入和高端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國內外技術合作,及時掌握最新的行業發展動態,不斷提高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其次,在產品營銷方面,由于生物農業產品與傳統產品存在較大差別,比如生物農藥和傳統農藥以及生物肥料和化肥之間,只有對新型生物農業產品的特點和優勢進行深入宣傳,才能讓廣大種植戶逐步接納新產品。與此同時,企業還要加強售后的產品跟蹤服務,指導消費者科學使用。總之,只有生物農業企業不斷加強經營管理模式創新,才能向市場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3.3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防止種質資源流失
立法機構應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同時企業、個人和科研單位需要強化知識產權意識,深刻理解我國專利審核以及《專利法》中的科學界定,評估技術研發或產品生產過程的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合理平衡知識產權保護和農業基礎性、公益性的關系,保證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和品種得到法律保護。積極應對國際知識產權“戰爭”,要加強生物育種創新管理,完善生物育種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管理,嚴防種質資源的盜失,構建全方位的生物育種知識產權管理與監控體系。
參考文獻
[1]孫德江.淺談生物農藥的特點和使用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4,34(11):25.
[2]江洪波,趙曉勤,毛開云.我國生物農業發展態勢分析[J].生物產業技術,2015(6):85-95.
[3]王以燕,袁善奎,蘇天運,等.我國生物源農藥的登記和發展現狀[J].農藥,2019,58(1):1-5,10.
[4]賀琪,陳奇.市場化推動疫苗產業整合加速[J].農經,2017(4):58-59.
[5]沈德龍.微生物肥料產業發展趨勢[J].中國農村科技,2014(10):36.
[6]許景鋼,孫濤,李嵩.我國微生物肥料的研發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J].作物雜志,2016(1):1-6.
[7]陳遠才,王俊青,馮定遠,等.生物飼料在畜禽養殖中的應用[J].廣東飼料,2017,26(1):36-39.
[8]蔡輝益.新時代我國生物飼料技術現狀與發展趨勢[J].北方牧業,2018(20):8.
[9]萬磊兵,王麗麗,李敬波,等.國內畜牧場廢棄物堆肥處理專用復合菌劑的研究進展[J].畜牧與獸醫,2015,47(1): 114-116.
[10]蔡瑞,徐春城.堆肥用微生物及其效果研究進展[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9(5): 1-7.
[11]段麗杰,馬繼力,陳文英.不同微生物菌劑對牛糞好氧堆肥腐熟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6):86-87,143.
[12]崔艷玲,龐顯炳.淺談微生物制劑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J].水產養殖,2017,38(9): 32-34.
[13]張維娜,于丹,高亮,等.高效微生物菌劑對河蟹養殖池塘水體的調控作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1):83-86,95.
[14]阮梅花,劉曉,黃菲,等.動物疫苗研發進展與市場分析[J].生物產業技術,2015(2): 57-64.
[15]繆翼.國產抗蟲棉20年領航之路[J].種子科技,2014,32(8):6-7.
[16]黃霞.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星火燎原”[J].中國科技投資,2012(12):16-19.
[17]鄭玲.江蘇省生物農業產業發展現狀[J].天津科技,2016,43(6):7-9,12.
[18]孫月紅,吳興南.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分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4):67-69.
[19]竇欣欣.北京生物農業發展建議[C]//2011北京國際種子產業發展高峰論壇論文集.北京: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北京市農業局,2011.
[20]薛愛紅,孫國慶,王友華.農業生物技術促進我國生物農業發展[J].中國科技投資,2012(7):23-25.
[21]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J].中國醫藥生物技術,2017,1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