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因此重視農業經濟發展的成為我國所普遍關注的話題,本文將對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農業;經濟;發展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農業在發展中還存在諸多問題與困難。各級政府要從實際出發,針對農村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圍繞優化市場環境、搞好服務指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工作,加快科技創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使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一、重視農業科技的運用
新時期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技。依據以人為本為核心原則,對農村基層工作者開展相關培訓,培養適合新時期發展農業經濟的人才;幫助農村子女解決上學難、老人看病難等民生問題。讓農民感覺到黨的關懷和國家的支持,政府部門要加大農村的扶貧力度,為農民解除后顧之憂,物質文化生活兩手一起抓。
安全生產和食品深加工問題是農產品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健康安全的飲食是國家民生的基礎。國有經濟發展快的同時,城市區域逐漸擴大,將耕種的地征用成廠房和樓房,耕地的不斷減少、生產的成品不斷提高、水資源珍貴、石油資源短缺等問題會嚴重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所以要支持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應用,從根本上主導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改善農民生活條件
發展多元化的農業機制,是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將農村地區內部投資和外部注資結合在一起,做好農業基礎設施的相關建設。建設基礎設施,降低自然災害的發生,建立配套的農業水利、電力、通信設備,讓農民更切身的體會農業經濟發展的好處,調動農民積極性,從里到外的改變,確保新時期農村經濟長期的良性發展。
三、提高土地利用率
快速發展的社會,土地占有率逐漸減少,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是農業發展的主要方針,可以采用土地流轉和土地承包經營結合的方式,將土地利用率提高。國家要制定詳細的法律法規和農田征用監督的條例,讓農民有法可依。鼓勵農民使用環保型化肥,減少農藥的使用,將農產品的安全性提高,杜絕不安全的農產品產銷出品;對生產企業的環境資質審查,確保有完善的環保方案,例如,廢水廢料的安全處理,生產氣味的過濾釋放等,防止影響農業大環境及大氣層的破壞等。保護農業的過程就是將農業變成正規化、專業化,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農業發展,因此保護農業、支持農業,大力發展工業化農業是重中之重。農業猶如嗷嗷待哺的嬰兒,受氣候影響產量,收益不可觀,農民專業知識不足,科學技術實施慢,綜合實力缺乏競爭力的約束,要是想農業能夠轉型成功,國家必須先要保護農業。
四、建立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平衡目標
生態整體是由人類、資源、環境組成的,是發展經濟的先決條件。沒有穩定的生態環境,就不可能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和經濟發展,因此在制定戰略目標時,要考慮農民文化程度、森林的覆蓋率、耕地的占有率、水資源是否貧乏、水土是否流失等,基于這些問題制定的農村經濟戰略發展方向,才是可以實現的目標。例如,建設沼氣生態池,凈化農村生活污水,科學化養豬等。
五、建立特色化農村
(一)根據地域的不同,培養適合自身的特色優勢項目,建設屬于農民自己的產業鏈。將新科技用在產量高、質量優的產品上,加快農產品的發展,建立示范場區,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解決了農民離家打工的困境,讓農民“守家待業”,照顧子女、贍養老人和掙錢三者同步進行。例如適合種植大豆的農村,要開設豆制品廠。
(二)堅持推進農產品的經營。建廠前期方案做好,制定農產品經營的發展方向,使高起點、高品質的農產品的農產品理念能夠持續經營發展。
(三)加快其他產業的發展。將“工業強國”的理論合理運用在新時期的農村經濟發展中,大力發展民營企業,給民營企業相應的減免的政策,將農村經濟提升到新的高度。
六、提高農民文化水平
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宗旨是科技興農,發展農村經濟的關鍵點就是要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一方面要推進科學技術的實施,建設新農村,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先改變農民生活質量,樹立新民風,改善居住環境等,在舊時期農業轉型到新時期農業的重要轉折中,面臨市場和資源的雙重約束,只有加快農業發展,將學科技術轉化成實際應用,才能讓農村經濟轉型成功,讓農民徹底過上好日子;另一方面,科技創新是提升農村生產力的直接方法,可以推動新時期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在實踐中要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究,也要推動研究成果轉化,深化改革機制的創新,
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一方面在村委會展開多方位的培訓課程,讓村民學會如何用科學的方式發展農村經濟;另一方面鼓勵掌握高質量的科學務農人才,到基層幫助農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建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
七、利用網絡推廣農產品
現如今網絡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互聯網+”模式對農業同樣適用。
(一)智能化農業
結合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情況,以計算機為主體,引進科學技術設備,作業方式標準化,不僅可以減少人力成本,提升品質質量,還可以增強農業對自然風險的抗擊。
(二)互聯網+農業
以生產農業為基礎,將農產品在互聯網上實現交易的活動叫做互聯網+農業,主要可以實現農產品線上銷售、線上支付、物流管理等功能,它是以互聯網的信息技術為支撐,架構B2C平臺,使農產品宣傳足不出戶卻遍布天涯海角。如在互聯網上開設農產品特色的店鋪,將農產品信息放在店鋪中,提供交易、支付、物流等流程,實現線上線下同時銷售,拓展產品的銷售空間,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建設互聯網農業產業鏈
將互聯網和農產品的種植、生產、加工、銷售完美結合,提高農村生產力;通過對產品的互聯網包裝,將傳統農業的思維打開,形成成熟的產業鏈,運用互聯網的廣泛性,拓展更多的意向客戶,加快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結論:綜合上訴分析可知,國家的發展速度跟農業經濟發展速度成正比。將農業科技發展結果充分運用到農村實際的改革中去,讓農業經濟發展的模式符合高效率、高產量、安全性高、生態環境穩定的大方向,保證農民收入的穩定性,讓更多的人致力于發展農業經濟中,使新農業經濟時代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熙,谷成君,李瀛秦.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發展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16,11:13-14.
[2]黃慶革.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分析[J].農業經濟,2017,5:125.
[3]聶達聰.當前農業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時代農機,2015,1:56.
江蘇省東臺市東臺鎮農業農村局? 鈕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