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晶晶
腕骨骨折中較常見的骨折類型即腕舟骨骨折,其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患者骨折后若無法得到及時救治,病情則可能會發生惡化,從而引發骨不連、腕關節疼痛等多種并發癥。因腕舟骨骨折的位置較為特別、血供以及結構復雜等特點,進行X 射線檢查時極易出現重疊與失真等現象,故漏診與誤診率較高;且無法進行精準的骨折分型,在臨床上具有較大的局限性[2]。螺旋 CT 掃描速度較快,掃描所得圖像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再聯合多平面重建后處理技術,可對骨折特征進行清晰顯示,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該研究主要探討對腕舟骨骨折患者行螺旋CT 平面掃描后再進行多平面重建技術處理的診斷效果及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 50 例于 2018 年 1 月—2019年1 月進入筆者醫院救治的腕舟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 32 例,女 18 例;年齡 20~70 歲,平均(25.7±4.7)歲;左、右側腕舟骨骨折各 19 例、31 例。其中,18 例患者因交通事故所致,14 例患者因運動所致,7 例患者因打擊所致,8 例患者因高處墜落所致,12 例患者因機器擠壓所致。所有入選患者皆存在腕關節外傷病史,臨床均表現為腕關節部位疼痛,其中,35 例患者關節腫脹,25 例患者關節無法自由活動。入選患者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納入研究患者均已經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入組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 影像學圖像相關資料保存完整;(2)簽署相關知情文件。排除標準:(1)接受過腕舟骨骨折手術;(2)存在重要臟器(心、腎、肝等)嚴重功能不全;(3)伴有惡性腫瘤疾病;(4)存在神經系統疾病、認知障礙、精神性疾病,治療依從性差。根據檢查方式不同分為2 組,對照組給予X 線檢查,觀察組給予螺旋CT 掃描聯合多平面重建技術檢查。
1.3 研究方法所有入選患者在行螺旋CT 掃描前均給予正、側位X 射線檢查,對于未顯示骨折的患者,增加蝶式體位或各斜向體位檢查。選用16 排螺旋CT 機(生產廠家:德國西門子公司)平掃,取俯臥位,再進行螺旋CT 平掃。手部先進,掃描的范圍是從尺橈骨遠端始至其近側指骨止,管電壓與管電流分別為120 kv、200 mA,掃描的厚度為1.25 mm,螺距為 1.372 m,轉速 0.7 s/轉,重組矩陣 512×512[3]。掃描結束后再將所得圖像傳至工作站,并對原始掃描數據進行多平面重建處理,盡可能對舟骨長軸面進行MPR 影像處理。
1.4 觀察指標由2 名或2 名以上的高級職稱且經驗豐富的影像科醫師實施閱片,共同明確骨折的具體病情,以取其一致的意見為準。(1)腕舟骨骨折檢出率。統計對比 2 組腕舟骨骨折檢出率。(2)骨折分型標準。以Herbert 為依據對骨折實施分型,A 型(新鮮穩定性骨折):周結節骨折(A1),舟骨中或者遠側無移位橫向撕脫骨折(A2);B 型(新鮮不穩定性骨折):舟骨斜骨骨折(B1),斷開或移位骨折(B2),舟骨近 1/3 骨折(B3),月骨周圍脫位骨折(B4)[4]。
1.5 統計學方法通過SPSS 22.0 軟件完成數據統計學分析,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
2.1 2 組腕舟骨骨折檢出情況比較2 組腕舟骨骨折檢出率對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4.583,P<0.05)。見表1。

表1 2 組腕舟骨骨折檢出率對比
2.2 2 組腕舟骨骨折分型比較2 組患者腕舟骨骨折分型對比,觀察組B2、B3、A2 三種類型例數占比均較高,而A1、B1、B4 三種類型例數占比均較低,觀察組總例數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4.583,P<0.05)。見表2。

表2 2 組腕舟骨骨折分型比較[例(%)]
腕舟骨骨折屬于較常出現的腕部骨折類型,腕舟骨位置接近排腕骨橈側,其形態復雜、不規則,且表面覆蓋軟組織,參與了腕關節活動,以確保其力量傳導及穩定性[5]。青少年是腕舟骨骨折的高發群體,該疾病發病時若不能獲得及時救治,則會引起嚴重的并發癥,例如缺血壞死、骨不連等[6]。臨床上較常采用的診斷方式是X 射線檢查,但由于腕舟骨位置較為特殊,因此極易出現較高的漏診與誤診。隨著螺旋CT 與后處理重建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其在腕舟骨骨折的臨床診斷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7]。
CT 對舟骨橫斷面的檢查可顯示出1 mm 的骨折線,沿著舟骨縱軸可清晰檢查骨折背凸畸形,對腕舟骨骨折移位與骨不連等癥狀具有明顯的診斷優勢,可有效提升腕舟骨骨折檢出率,降低漏診與誤診概率。但單純使用CT 進行掃描檢查,無法整體顯示舟骨橫斷面上下結構關系[8]。螺旋 CT 掃描聯合多平面重建 (MPR) 技術可彌補CT 掃描中的不足,其通過重建骨折位置的圖像,可更為逼真且清晰地呈現骨折部位解剖結構。醫師通過觀察此重建圖像,不僅可以獲取骨折脫位與骨塊的數量,還可以提升對隱匿性骨折和其周邊關節的損傷診斷效果。MPR 屬于螺旋CT 重建后處理技術中的一種,是將選定的其中一個方向上的橫斷面進行二維體積元的重組,以便可以從冠狀與矢狀位等對腕舟骨關節進行臨床觀察,掌握腕舟骨周邊各個關節所對應的關系,以輔助臨床對骨折移位、脫位等狀況的了解;還可清晰顯示細微骨折、周邊軟組織內部的血腫以及關節腔內部的積血等情況。MPR 屬于上下方向成像,其與矢狀面及舟狀骨冠狀面成像方向相一致,因此可確保橈舟關節中點至舟大多角中的骨折形狀得以完整顯示,因此具有較高的連續性,有利于提升對隱匿性骨折診斷的準確性;同時,還可以通過對MPR 圖像上的骨折線寬度進行測量,以明確腕舟骨骨折移位與舟骨形態的參數改變情況。相關研究發現,64 排螺旋CT 三維重建技術用于對頜面部骨折患者的診斷,可有效提升對骨折診斷的準確率[9]。該研究中,觀察組對腕舟骨骨折的檢出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其結果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分析結果可知,在Herbert 腕舟骨骨折分型中,觀察組 B2、B3、A2 三種類型例數占比均較高,而 A1、B1、B4 三種類型例數占比均較低,且觀察組骨折分型總數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螺旋螺旋CT 掃描聯合多平面重建(MPR)技術,可有利于腕舟骨骨折分型;此外,腕舟骨骨折分型中僅有A型骨折類型不需采取手術治療,由此可見,對骨折進行準確分型的重要性。X 射線圖像存在重疊現象,因此無法明確區分骨折類型,而螺旋CT 聯合MPR 圖像可對圖像進行各個方位的觀察,因此可清晰進行骨折分型檢查,對其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螺旋CT 平掃后再使用多平面重建技術進行處理,可檢測出隱匿性骨折,降低漏診與誤診,其腕舟骨骨折檢出率更高;同時還可明確分辨骨折各種類型,對腕舟骨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起到有效的指導作用,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