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易軒 黃雨蒙
中國到底有沒有當代藝術一直是社會輿論的重點話題之一。在多元文化中,徐冰找到了一種將西方藝術的獨特性運用到中國傳統藝術中來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方式。在東西方的藝術觀念區別之間,尋找到其中的平衡點是一個長久的問題。所以說,西方當代主義的臨時性和隨意性與中國千年文化的融合和碰撞,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核心問題。文章通過對徐冰作品的分析來試析中國當代主義的根本運行原則和藝術案例。
一、藝術前言
藝術教育是給予藝術家不同理念的重要前提。Deanna Petherbridge提出的當代藝術中的連貫性是一種歷史性質的意識。這種藝術是當代藝術接受藝術教育的目的和規定。而藝術本身是為人類服務的,藝術從根本上說應該是為大眾服務的。藝術源于生活,即使超越生活,也是源于生活,這是毛澤東的哲學理念。東方國家和西方國家有很多不同點,有些對中國還是有影響的。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當代的藝術家都有相似的經歷,但思想又分別不同。這樣就成就了獨一無二的中國當代藝術。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屬于中國自己的當代主義也隨著中國的進步而成長。伴隨著中國的成長,在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官方藝術的多元性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放大。中國民間藝術的圖案和技法被賦予了帶有中國特色的意義。這一時期的中國可能不是最強大的,但它卻造就了文化,使得中國藝術在傳統中國藝術之間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在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政府呼吁大家進行形式上的進步,并且將所有藝術形式都應該反映群眾的立場作為目標。這也是為振興中華為目的的革命服務。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中國傳統的藝術創作模式都被這一指令所涵蓋,從而形成了一個相對多元化的藝術生產和公共藝術展示的格局。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藝術作品的制作受蘇聯文化政策的強烈影響,同時使用中國傳統功底和水墨技巧作為表現革命主題的工具。在中國悠長的歷史中,西方當代的現實主義思想難以撼動中國本土文化。中國的儒家思想和中國畫熱潮決定了中國當代主義的主題思想。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中國當代美術教育具有獨特性,這是別的國家所不具有的。另一方面,中國當代藝術教育對藝術技法的訓練也在一定意義上滲透給藝術家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氛圍。不難看出,徐冰等中國當代藝術家擁有著獨一無二的文化背景和經歷。
二、主題部分——徐冰作品
徐冰被世界認可的早期作品之一名叫《天書》。這個著名的當代裝置藝術驚艷了全世界,至今還在世界各地展出。根據展覽聲明(布蘭頓藝術博物館,2017年):以書籍、掛軸和壁板的形式展示,這些包羅萬象的文字邀請人們閱讀,并似乎承諾了意義。但是事實上《天書》這個作品中的所有的文字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文。
徐冰先生重新復制了中國古代的活字印刷術制作這些新的字符。新制成的這些字符大約有4000多個。這些字符以書籍、中國軸畫和壁板畫等形式進行展覽。
這樣的當代裝置藝術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這件作品將中國傳統藝術——中國傳統書法作品延伸到了后現代領域,同時也恢復了在中國已經失傳了一個世紀甚至更長時間的傳統設計、雕刻和書籍裝幀風格和技能。徐冰找到了失傳百年的技藝,并把它做成了后現代藝術。根據Deanna Petherbridge先生對于后現代的定義:“后現代藝術裝飾藝術可以看作是一種有根莖和須枝的植物。著名的德勒茲(Gilles Deleuze)和瓜塔里(Felix Guattari)將其定義為一種多重性原則。后現代藝術是一種有許多分支、根和‘對立段的東西。”所以,在徐冰的作品中完全符合其定義,也就是說徐冰成功地把中國當代文化延伸到后現代藝術,其中的“對立段”是指這種失傳的中國傳統技法和后現代藝術風格的對比。
直至今日,中國當代藝術家依舊面臨著與徐冰同樣的問題,即“對立段”的問題,這其實是當代藝術思維與傳統技藝的權衡。換句話說,當一個藝術主題被人們提起的時候,是有關于這個藝術概念,而并不是形成最終的藝術作品。
Lawton和Porte的實驗可以印證其理論。這個實驗是觀察畫家繪畫的一個過程,實驗地點選擇在一個寺廟里,通過事實記錄和觀察畫家繪畫的過程進行實驗。其實驗要求是:畫家在現場畫出16幅畫。8幅由其他人隨機畫的線條創作,另外8幅在空白紙上創作。 實驗結果發現三點:第一點是畫家在逐一畫出每個部分的過程中,似乎逐漸形成了一個全局性的繪畫形象;第二點是觀眾畫的線條似乎為他的繪畫創造了新的約束,迫使他創造出一種新的畫面風格;第三點是畫家在紙上真正畫出線條之前,先在空中移動畫筆。所以,可以總結出當代藝術家是隨著自己的藝術思維進行自我規定。那么,按照這種藝術規則去運用技巧,而不是思維去制作藝術作品,也就是說雖然當代藝術品中的內涵和思想是體現在最后作品的視覺呈現,但藝術家的過程是驅使藝術品形成的原因。
徐冰先生另外一幅藝術品名叫《何處惹塵埃》,其作品可以證實另外一種“對立面”問題,當代藝術思維結合當代大事件的一個反思與思考。 作品“何處惹塵埃”的灰塵是美國“9·11”事件,徐冰從紐約曼哈頓的街道中收集“9·11”事件的灰塵。這樣帶有“記憶”的灰塵是“9·11”事件不可磨滅的證據。這些灰塵在展廳地板上重現,并拼湊出一首中國的禪詩。“ The Bodhi (Ture Wisdom) is not like the tree.(菩提本無樹) The mirror bright is nowhere shining.(明鏡亦非臺) As there is nothing from the first.(本來無一物) 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 (何處惹塵埃)”所以說,徐冰用禪意文化警醒人們關注“9·11”事件背后的問題,讓“9·11”事件用自己的藝術文化解釋了其中宗教、文化和人類意志的矛盾碰撞。
三、與徐冰同時期的西方藝術家
綜合之前分析的“對立面”問題,站在“對立面”的另一面就是當代藝術的思維,這也是西方當代主義對于中國當代主義的影響部分。為了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影響著徐冰等一代中國藝術家,需要先分析出西方當代主義的特性。當代藝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隨意性,這種隨意性是獨一無二的。與徐冰先生同一時期的西方當代藝術家有很多,比如說,約翰·凱奇(John Cage)的表演形式、Marlene Dumas的繪畫系列、杰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即興畫法等。
題材和思維是西方當代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而藝術技巧和過程只是表現藝術的方法之一。因此在西方藝術中,公眾的符號和繪畫的自發性和隨意性這些概念相互作用。在這個互相作用中,隱私、臨時和喜好都成為作用過程中的元素,最后才產生了人們對于當代藝術家思想的熱愛,這就是現代主義的理論。
約翰·凱奇震撼世界的作品應該是他的無聲創作《4分33秒》,這個作品詮釋了當代藝術的隨意性和臨時性特點。在這個作品中唯一的要求就是絕對的安靜,在他的演奏過程中沒有任何聲音,只有他打開鋼琴和翻頁的聲音。約翰·凱奇認為藝術就是傾聽。
根據Kahn先生對于這部作品的評價可以看出作品的重要性。“約翰·凱奇關于聲音的思想,成為世界戰后藝術中最有影響力的思想作品之一。他的作品是在一個復雜的技術、話語、制度、文化和政治環境中,用大量的奉獻、想象力和良好的意愿發展起來的,在漫長而富有成效的職業生涯中永遠在變化”。倫納德先生在他的書中用中國道家思想“無為”的概念解釋了這部作品。他認為這部作品體現了兩個世界的平衡,凱奇將這種“無為”的藝術手法來應用在這部作品之中。而這種當代藝術隨意性和臨時性的特點也可以像徐冰先生用中國的禪學思想解釋和表示。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當代主義注定是絕無僅有的,徐冰等一代中國當代主義藝術家也是獨一無二的。中國本身有著濃厚的文化積淀和思維方式,在這多元化的時代,經過世界文化的沖擊和融合,造就出中國的當代主義。通過徐冰的作品和約翰·凱奇的作品分析可以將當代主義的兩方面展開分析出結果。帶有當代主義特征的隨意性和臨時性融入中國千年文化中造就了屬于中國當代主義特色的藝術特征。所以,文化自信和自我發掘是更多新一代藝術家所應該追求的藝術方向。希望通過本文對徐冰先生作品的試析,對中國年輕藝術家有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美]史蒂夫·加納.在圖紙上的書寫[M].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11.
[2]巫鴻,王佩琪.中國當代藝術:原始文獻[M].紐約:杜克大學出版社,2010.
[3][英]道格拉斯·卡恩.噪音,水,肉:藝術中的聲音歷史2001[M].倫敦: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2013.
[4][美]喬治·J·倫納德.進入事物之光:從華茲華斯到約翰·凱奇的公共場所的藝術[M].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93.
[5][美]福科·席爾伯格.生死:當代中國的藝術與身體[M].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13.
[6][美]狄安娜·佩特布里奇.繪畫的原始性[M].紐黑文:耶魯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全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