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全面育人的高等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必須充分挖掘各種資源,將課程內容、學術信息與文化內涵轉換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知識資源,轉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著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思政課程開展。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雖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大學生也越來越注重獨立人格的發展,但卻存在脫離實際、在校學生心理問題頻發等問題。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雖然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為便捷和多樣的教學手段,但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受到外界不良思想腐蝕的風險。
一、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適應教育轉型發展需要,培育政治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愈來愈高。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要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發展。教育的重點是重視學生專業理論、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等技能的培養,但部分高校卻在教育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政治思想素質的培養。許多學生在學校里都存在著較高的道德風險,缺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也會導致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出現職業道德問題,對他們的工作帶來不利影響,進而影響我國企業的信用和經營。這就對高校學生教育的思政功能提出了更迫切和更高的要求。因此,為適應新經濟時代對人才的需求,高校需要培養的是德才兼備的應用型人才。
(二)思政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
大學時期是一個人樹立正確三觀的關鍵時期。近年來,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大學生受到各種不良信息和文化的影響,他們對這些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還比較弱,從而會造成有些學生的心靈受到這些不良信息的侵蝕。學生的價值取向出現嚴重問題,沉溺于手機網絡使得他們自身難以得到成長和發展,考試作弊、掛科現象普遍存在。大學生的思想覺悟、道德素質仍然存在問題。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
(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與專業教育發揮協同效應
在高校教育活動中,專業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活動占相當高的比例,專業課程、通識課程中蘊含的隱性思政內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構建高校思政教育隱性陣地勢在必行。專業課程在高校教育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以西安培華學院為例,財經類專業學生占據了全校近一半生源,其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課程所占學分超過了60%。因此,如果能挖掘專業課程內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揮其在立德樹人中的作用,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充分發揮高校各門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對加深學生對學科的理解、提升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互動互補,實現協同效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筆者曾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狀況進行了兩次調研。第一次是對300多名在校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分別從他們的價值觀、理想、生活態度、視野等方面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發現只有13%的學生平時會關注時事政治,其余都很少關注或根本就不關注;每天有50%的人看手機2~4小時,45%的人看手機的時間在6小時以上;而80%的人在用手機看電視劇、電影,只有少部分人會關注時事新聞或用來學習。雖然大部分同學有正確的價值觀,但卻存在著高度的言行不一。他們一面說有理想,但同時卻不愿為了理想而努力奮斗,更多想的是追求眼前的安逸和享樂。在當前復雜的社會環境下,甚至有部分學生認為不講誠信是對的,許多人對當前自己的生活狀態不滿意,可又不愿意改變或不知道如何改變。
第二次調查是針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現狀對942名學生進行的調查。針對目前在學校接受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徑,92.46%的學生選擇了馬哲、毛概等思政課程,所占比例是最高的;其余依次是學校組織的講座、輔導員召開班會談話、專業課程老師在授課中加入思政元素、自己從其他途徑獲取。可以看出,學生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還是思政課程。其中認為通過思政課程就可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僅占28.45%。對于財務會計類課程中加入思政教育的話題和內容,43.52%學生的態度是非常支持,39.7%的學生是較支持。針對專業課程老師的課程教學,對學生在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關心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方面的幫助程度,40.45%的學生認為幫助非常大,43.74%的學生認為較大。從調查結果來看,目前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還不夠普及,課程思政的作用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
針對在財經類專業課程中學生最希望融入哪些思政元素,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最關注的是法制意識、個人價值,其次是社會責任和愛國情懷,最后是工匠精神。這個調查結果跟專業性質有很大的關系。從這個問題的調查結果也可以看出,學生越是不期待的就是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最缺乏的內容。
三、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建議
(一)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依靠一系列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課程。這些課程一般被稱作思政課程,主要作用就是對剛入大學的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他們正確的三觀,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二是依靠高校輔導員的作用,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盡力解決學生在心理上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但隨著時代變遷,環境復雜化,學生呈現的問題趨于多樣化,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已不能滿足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因此,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轉變理念,與時俱進。把思想政治教育重點從傳統的思政課程向專業課程轉移,從課內向課外轉移。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應該多樣化,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更容易接受。
(二)實施“課程思政”,提高教師水平
目前,“課程思政”被認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但從前面的調研情況來看還沒有普及。實施“課程思政”,主要途徑有兩類,一類是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另一類是根據課程案例端正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會計學課程為例,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主要從我國會計的發展歷史角度,探究中西方當下會計理論發展的不均衡,了解會計發展歷史,了解我國古代會計的輝煌歷程。對比近現代中國會計發展與西方的差距,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迸發為祖國富強而努力的斗志。在會計專業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幾乎每一章都會涉及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會計人員行為規范,或者引入社會腐敗案例與學生們討論,講授堅守職業道德和遵紀守法的重要性。實施課程思政,對任課老師要求非常高,要求老師既能發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又能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及設計中,發揮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作用。
(三)開展社會實踐,培育相關校園文化
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間,組織教師、學生去學校周邊的一些革命紀念館學習革命先烈精神,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如西安培華學院就組織教師參觀了延安革命圣地、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楊虎城將軍紀念館、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紀念館、柳青紀念館等紅色革命紀念館教育基地,學習先烈革命精神,以豐富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在學生中是非常受歡迎的。校園里的學生社團,也應擔負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職責。可以定期舉辦心理測評、愛國主義教育文化展等活動,培育積極向上、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校園文化。
目前,許多高校都明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為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許多高校從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實訓實習、教師能力、績效評價等多個方面實施改革,全面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但高校在應用型改革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學生人格塑造、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培養的問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只寄希望于傳統的思政課程、思政課程老師、輔導員和學校,學校應該從多方面著手,提高教師育人水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基金項目】2019年度西安培華學院黨建工作研究專項項目“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財經類專業課程教學的實踐途徑研究”(編號:PHDJY1905)。
參考文獻:
[1]朱詩萌.關于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研究[J].知識經濟,2020(19):142+146.
[2]王曉利.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0(8):76-77.
[3]田忠利.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的實踐與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7(6):47-48.
(作者單位 西安培華學院會計與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