頡奮軍
【摘? ? 要】小學數學作業能幫助學生在課后對已學數學知識進行鞏固掌握,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解題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如何根據學情設計合理、科學有效的數學作業,本文就當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問題;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08-0088-02
【Abstract】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homework can help students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 they have learned after class,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mathematical logic thinking, problem-solving ability, and improve their mathematics level. How to design a reasonabl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athematics homework according to the learning situation,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in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homework design.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Homework design; Problems; Improvement measures
小學數學知識內容主要分為四則運算、幾何圖形、數與代數三個部分,這幾部分為之后學生學習復雜的數學知識奠定基礎,而教材中內容多也與生活運用相聯系,但在作業的設計上卻往往忽略了與生活實踐的聯系,教師在數學作業的設計時偏好大量布置作業,針對學生的能力差異沒有層次化的設計,這大大降低了學生在生活中對數學知識掌握、運用的能力,數學作業的教學反饋效果不佳,影響到學生、家長對教育者的評價。基于改進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的目標,下面將重點闡述:結合生活實踐設計作業、注重差異分層設計作業、作業設計形式創新等具體措施。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與生活的聯系,實踐類數學作業少
小學數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在實際生活的運用廣泛,教師在教學時也常常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理解數學知識,但在課后作業的設計上卻忽視了這一點。當前的小學數學作業的內容在布置大多是從課后習題、課后資料練習冊中選擇的,以訓練小學生對數學知識點敏感度、熟悉度,加深知識點掌握程度,但這類作業往往過于“書面”,與實際生活聯系不夠,實踐性不強,實踐類的作業少。久而久之,小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因為學生也早已知道數學作業的布置方向,所以容易將作業當作純粹的學習任務,部分學生可能會存在投機取巧的現象,利用網絡搜索答案,提前做作業,這樣會導致教師沒有辦法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學反饋缺乏參考價值。
(二)布置的數學作業過多,學生思考的時間少
小學數學作業其實是對課堂數學知識的延伸、鞏固學習,學生在做作業時也是大腦高速運轉,鍛煉數學思維的過程,但當前數學教育中存在一些傳統教學的刻板模式,在課后給學生布置了大量的數學作業,讓小學生機械式做題的問題,而小學生天性愛玩、好動,學生為了完成作業,不得不壓縮課后娛樂時間,導致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學習態度差,容易敷衍塞責。此外,大量的作業也同時壓縮了學生的思考過程,一道題目可能有多種解法,但是由于時間不足,學生只會選擇最固定的解題方式解答,限制小學生的數學思維的發展,降低了小學生的創造力。
(三)忽視小學生的數學能力差異,作業設計形式單一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因為本身的理解力、知識點吸收、消化能力、思維方式等不同,因此對于課堂內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有的學生可能僅僅是理解了最為基礎的概念,有的學生則可以直接拓展到更深的問題解答中。而當前作業內容的布置形式單一,缺乏對學生這種差異性設計的合理、科學的、有層次的作業內容,導致能力強的沒有被激發數學創造性,能力弱的做不完作業,形成自卑心理。加之,學生的個性也存在差異,寫作業有自己的興趣偏好,有的喜歡應用題、有的則喜歡判斷、選擇等,所以在之后的作業設計改進中要注意作業形式多樣化,注意采取適當的層次梯度設計。
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改進措施
(一)結合教材與實際生活,適當增加實踐類作業比重
適當地增加設計實踐類作業,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進行調查、分析,能夠最大化地激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小學生對于一些數學概念及數學規律掌握得不夠深刻,許多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已經掌握但在課后卻不會運用,而實踐類的作業可以提高學生在實踐生活靈活運用的能力,寓教于樂,讓學生兼顧娛樂與學習時間,避免過多書面作業多帶來的消極情緒,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鞏固學習的積極性。此外,實踐類的作業具備探究性,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好奇心,拓展學生對于數學問題的探索,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究精神。
例如在小學六年級關于《統計》一課的教學之后,教師進行一個調查活動,調查學生日常平時最喜歡去的地方,比如超市、游樂場、文具店等,選擇一個地點設計相關的數學實踐類作業,如讓學生在和家長去超市時,記錄下買各類東西的花費,選擇至少五種物品的花費,制作統計表格,包含物品種類、花費、百分比三個因素,根據統計的表格試著繪制扇形統計圖形,用不同的顏色標示,添加圖例,圖形要包含百分比;如果喜歡去游樂場,讓學生就摩天輪、飛船、碰碰車、旋轉木馬、過山車這五個項目,對自己、父母、教師及16名班級其他學生展開調查,調查他們最感興趣或是最喜歡的項目是哪個?調查完后繪制表格與扇形統計圖;如果學生去文具店,買文具,學生詢問文具店老板關于鉛筆、筆記本、水彩筆、繪畫板、繪本書這五種文具或書籍一天里賣出的件數,繪制統計表格及扇形統計圖。這增加了作業的實踐性,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進行調查、探索。
(二)注重學生間的差異性,設計具有層次性作業
前文提到,小學生數學水平存在差異,個性、興趣不一,在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提出數學知識相關的基礎問題、提升問題、拓展問題,從基礎到重點逐漸增加難度,數學作業的布置上也可以采用同樣的層次設計。教師可以進行梯度設計,將數學作業的按照難度分成三類,一類是專門的基礎作業,適合所有的學生完成;第二類是稍微有點難度的綜合類的作業,需要學生花費時間好好思考,這或許對數學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而言較為容易,但對于較弱的學生則有一定的挑戰性;最后一類是拓展題,主要激發學生的數學的綜合潛力。例如在小學二年級關于《混合運算》課后作業的設計中,教師便采取了梯度式作業設計方式,將直觀訓練學生運算能力的計算題如(23-17)×6、98-(36-28)、54÷(3×3),及稍微復雜的比較混合運算的大小比較題如:81÷9+6與17、3×8÷2與12+63÷7、40-9×2與4×9-15等設為一類題,數量占據作業的比例大約60%,要求所有學生完成;將綜合性強的應用題如“去文具店買一本筆記本和5根簽字筆,一個筆記本6元,一根簽字筆3元,需要花多少錢”“如果和父母去劃船,小孩子劃船需要10元,大人劃船需要20元,三個人都劃船40元夠不夠?”設為第二類問題,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題目數量占據作業的比例大約30%,要求學生選擇性地完成一半;第三類問題是拓展問題如“40+(? ?)×6=82求括號的數字?”“購買一本練習冊子需要花費8元,一本繪本需要20元,如果你帶了50元,你可以買多少練習冊和繪本?”這類問題只占比10%,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水平選擇性地完成。
(三)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
傳統的教育方式作業的完成基本是學生在家里獨自完成,學生做作業是遇到困惑的問題時很難及時反映給教師,教師也無法及時解決學生的作業問題,反饋過程難。而當下信息技術地不斷發展,讓作業的設計也變得更為簡單、便捷,教師可以在部分知識點的課后作業的設計時采取線上作業的形式,這大大縮短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提高作業的批改效率,提高課后作業的實效性。例如在小學四年級關于《運算定律》的作業設計時,教師便利用釘釘或QQ軟件設計了新穎的作業形式,建立了班級群聊,將所有的學生加入群中,將本課時的作業分為加法運算定律、乘法運算定律、綜合運算三個模塊,以三張圖片或電子檔的形式發到群內,并提醒所有學生接收作業。學生遇到不會的問題可以及時與教師交流,教師也更加容易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做完作業教師可以隨時批改,節省批改時間。
總之,當前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存在著諸如形式單一、作業量大、實踐類作業比重小的問題,而通過新穎的線上作業設計、設計梯度作業、結合教材增加實踐類作業比例的具體措施,可以有效地改進這類問題。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亮茂.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研究[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07).
(責編?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