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翠青
【摘? ? 要】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優化整個家庭的幸福感,并利用各種要素使家庭得以穩定和鞏固,培育積極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得到正確的教育。然而,當前的家庭教育似乎并不樂觀。因此,我們必須直面當代家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相關的解決方法,以更好地促進家庭教育的發展,達到教育的目標。
【關鍵詞】家庭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方法;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78?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08-0125-02
【Abstract】The ultimate goal of? family education is to optimize the happiness of the entire family, and to use various elements to stabilize and consolidate the family, cultivate a positive family atmosphere, and allow children to get the correct educa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family education does not seem to be optimistic. Therefore, we must face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contemporary families and explore related solutions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 goals of education.
【Keywords】Family educ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al method; Educational mode
一、當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形成不當的教育方式
大部分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并且希望盡自己的努力為孩子創造出良好的成長空間。但并不是每個家長都有專業的教育心理知識,也不一定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因此受到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經濟水平和教育基礎的制約,家長有時會“好心辦壞事”,對自己施以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例如將自己的占有欲過分地宣泄在兒童身上,想支配、占領、剝奪孩子的獨立思考和選擇能力。或是無視孩子的情感需求、體驗,是只滿足物質方面需求的完全包辦,卻不給孩子表達自我感受的機會。有的家長想讓孩子取得起跑線上的優勢,早早讓孩子開始了各方面的學習,但這樣的拔苗助長反而違背了正常的生理規律,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圍。有教育的想法,卻無正確的觀念,導致家庭教育越發往家長預設的相反方向狂飆突進。
(二)家庭教育水平參差不齊,難以滿足個性化需要
中國歷來有重視教育的文化背景,而隨著新時代家長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觀念的變革與進步,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一份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家長認為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其地位已經超過了學校教育。但在部分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與時俱進的同時,另一部分家長教育理念的停滯不前,導致家庭教育水平的差距不斷增大,各家庭之間的參差不齊也越發明顯。對于學校布置的教學任務,部分家長能夠督促孩子保質保量地完成,起到教學效果,部分學生則缺乏家庭的輔助,在完成任務時叫苦不迭,教育效果也就難以保障。
(三)家庭關系日漸松散,家庭影響日益淡薄
許多傳統文化在創建之時就是與傳統家庭的社會結構相匹配的。在傳統家庭里,有三代同堂,長輩威望很高,有兄弟姊妹,同輩交流甚多,家庭對人的生活習慣影響極大。然而在傳統社會逐漸走向現代的時候,核心家庭出現了松散、松弛、淡薄的特征。由于長輩的工作繁忙,家庭之間成員的依附關系明顯減弱,父母陪伴的時間有所減少。而伴隨著現代科技和媒體而來的多元價值觀念,也讓長輩的權威地位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家庭成員的互動頻率逐漸減弱,孩童的獨立思考和獨立生活日漸增多,但也讓孩子的歸屬感日益降低,家庭教育的影響愈發淡薄。
二、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家庭教育中的理念原則
(一)言傳身教,提升自身的人格素質和教育修養
家庭教育的形式并不一定要如課堂一樣,有專門的組織化管理。相反的是,家庭教育常常通過父母的潤物無聲般的教育滲透進孩子的生活之中。父母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他們的父母,他們的朋友,周圍的鄰居,或者是陌生人,都會是一節悄無聲息的課堂,影響著孩子的心理發育。與其花較大的精力在說教上,不如用實踐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試想,一個溺愛孩子的父母怎么能夠讓孩子明白艱苦奮斗的意義?一個隨時隨地能夠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兒童,怎么能聽得進“要獨立自強”的話語?因此,父母切勿忘記以身作則的重要性。自己首先做到講仁、守義、懂禮,不炫耀自己的富裕,不哀嘆自己的貧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營造和諧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教育也就能有所發展。
(二)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各不偏廢
在過去迫于生活和應試的壓力,家庭教育存在著有所偏廢的現象。例如過于重視學習,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養,如興趣愛好、道德品行、心理健康和身體素養等。一旦孩子的成績名次比不過別人家的小孩就陷入緊張之中,在課外補習班上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但無視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甚至剝奪兒童“與學習無關”的愛好,不允許其參與同齡人的社交等。而實際上,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背道而馳,也不符合現代社會人才全面發展的時代要求。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習并不是最最重要的事務,在此之前的還有品格和道德。家長不應向孩子渲染人生中唯有讀書高的錯誤價值觀,而是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培養孩子,讓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三)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理論直至今日仍然對教育理念有重大影響,而“人盡其才”就是這一理論實施的最好結果。因材施教,意味著家長不應當使用“一刀切”的方式來評價自己的孩子,而是要探索、發現孩子身上的長處和閃光點,并以此為契機來進行家庭教育。不要盲目攀比,把自己的勝負欲投射在孩子身上,接受每個孩子成長節奏的不同和性格的差異。不僅在潛能探索方面,在教育手段方面也是同樣。對于性格內向害羞的孩子,我們可以循循善誘,對于活潑張揚的孩子,我們可以鼓勵其進行自我展現。特色的教育方式要創造適合不同學生的教育路徑,而不是培養出整齊劃一卻沒有自己獨立個性的兒童。這樣的教育觀念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應當予以發揚和宣傳。
三、優秀文化在當代家庭教育中的滲透策略
(一)利用傳統節日,滲透儒家思想
多彩紛呈的傳統節日是進行家庭教育的良好時機。節日中天生攜帶著的儀式感和輕松感能讓孩子記憶深刻的同時不顯重要,中國的傳統節日本身大多與優秀傳統文化相關聯,在過節之時能順理成章地進行科普和教育。如在端午佳節,家長可以適時向孩子講述屈原的高潔耿直,中秋時分,則可以和孩子分享家族團圓的意義。這些傳統節日也是全家團聚三代同堂的時刻,在家庭逐漸核心化的現代,這是進行家庭教育的大好時機。家長可以帶領孩子參與到各種傳統活動和習俗的實踐中去。如春節時讓孩子認識、招呼各個親朋好友,讓孩子們在合適的時候送上祝福,在聚集時分照顧晚輩,體恤長輩,進行尊老愛幼的教育,或是和孩子分享過去的家庭成長經歷等,都能讓孩子體會“家和萬事興”的思想,獲得有個性化的傳統文化教育。
(二)開展文體活動,在實踐中發展自我
文體活動是開拓學生自我,發揮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教育辦法。因文體活動的實踐性特征,能夠很好地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讓學校和家庭建立聯系。而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正包含著各色各樣的文化或體育運動。學校通過開展相關的活動,能夠積極帶動各家長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也能密切家長和孩子、家長和學校的聯系。
(三)開發網絡渠道,提供教育資源
“新媒體網絡虛擬化平臺在交流中將更方便家長和孩子平等相處,消除孩子的心理警覺和隔閡,拉近家長和孩子的心理距離。”而利用新媒體和網絡平臺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也能夠減少傳統文化的陌生感,削弱孩子的抵觸情緒。校方可以開發富含優秀傳統文化的微信公眾號、微博文章和家長分享,提供教育方法和現代教育思路,提升家長的教育素養。也可以涉及與家庭相關的短視頻和小程序,讓家庭教育輕松化,扁平化。無需過多的經濟投入,任何家庭都能從網絡上方便地獲取個人所需的教育資源。
四、結語
總之,回顧我國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國思想家、教育家關注的重心。他們提出了各種經典的教育觀念,經過代代延續和洗滌,形成了優秀教育理念和文化觀點,塑造了人們共同的社會價值觀念,其中蘊涵的教育理念、家庭觀念更是在人心中形成經久不衰的影響力。而在現代化進程帶來了教育新局面的現在,面對教育的危機、問題和挑戰,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傳統文化依然能夠發揮自身對現代教育的指導作用,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因此家長和教師應借助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對孩子進行合力引導,啟迪成長、陶冶心靈、促進家庭教育的發展,讓家庭氛圍能夠日益和諧,讓孩子的身心能夠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呂蒙蒙.論文化家族對我國現代家庭教育的啟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06).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