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櫻爍
摘 要:紀念館是我國博物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革命類紀念館作為承擔社會教育功能的重要機構,在引領社會價值導向、厚植青少年文化素養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革命類紀念館是青少年文化知識的補給站,是培育青少年愛國情懷的營養田,是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的引航標,是青少年修身立德的對照表。
關鍵詞:博物館;傳播方式;社會性;社教活動;人才隊伍建設
根據國家文物局官網最新發布的《2019年博物館名錄》及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已經備案的博物館達5535家,比2018年增加181家,我國博物館發展邁進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據2019年9月國家文物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紀念館總數為1278家,幾乎遍布全國各個省市,其中免費開放的紀念館有1200余家;共舉辦展覽近6000場,教育活動7.3萬余次,擁有藏品500余萬件。紀念館作為我國博物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紀念杰出歷史人物或者重大歷史事件的專題博物館。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發布并實施的《革命紀念館工作試行條例》總則中明確說明,“革命紀念館是為紀念近、現代革命史上重大事件或杰出人物并依托于有關的革命遺址、紀念建筑而建立的紀念性博物館,是有關的革命遺址、紀念建筑和文物資料的保護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據圖1所示,革命類紀念館的教育活動數量增長率遠超其他類型博物館,參觀人數增長率也超過其他類型博物館。革命類紀念館作為承擔社會教育功能的重要機構,在引領社會價值導向、厚植青少年文化素養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
1 革命類紀念館是青少年文化知識的補給站
2020年,在“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全國少年兒童,希望他們“刻苦學習知識,堅定理想信念,磨煉堅強意志,鍛煉強健體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時刻準備著”。在習近平總書記對少年兒童的寄語中首先強調“刻苦學習知識”,這也充分說明文化知識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性。目前,學習文化知識的方式都是在學校的課堂中接受教育。在《中國紀念館概論》中,安延山提出紀念館的功能之一是“傳播有關的歷史知識”②。作為青少年文化知識的補給站,革命類紀念館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革命類紀念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其中大部分都與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等相關,這些資源凝結著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展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的壯麗篇章,是革命文化的物質載體,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力量源泉,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滋養。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2周年前夕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進行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③。
全國革命類紀念館基本涵蓋中國近現代各個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等內容。作為第二課堂,革命類紀念館拓寬了學校教育內容外延。革命類紀念館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內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設計具有深刻意義的陳列展覽,將歷史事件、偉人事跡貫穿其中,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在開闊青少年眼界的同時激發其學習知識的興趣,使他們在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中,不僅能夠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以下簡稱“周鄧館”)是全國首家為兩位偉人、一代楷模合建的紀念館,全面展示周恩來和鄧穎超兩位偉人光輝燦爛的一生以及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他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創建、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為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足跡幾乎體現了近現代歷史的發展歷程。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革命類紀念館在設計陳列展覽、組織社教活動時將蘊含時代特色的先進文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黨史國情融入講解詞、宣講詞中并傳遞給青少年,以不斷滿足其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汲取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
2 革命類紀念館是培育青少年愛國情懷的營養田
愛國主義教育是厚植青少年文化素養內容中重要的一部分。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公布的《革命紀念館工作試行條例》中規定,革命紀念館應“對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截至2019年9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總數達到473個,其中70%以上是革命類紀念館①。中共中央、國務院最新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在豐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載體方面明確說明:“建好用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各級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場所,要加強內容建設,改進展陳方式,著力打造主題突出、導向鮮明、內涵豐富的精品陳列,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教育功能,為社會各界群眾參觀學習提供更好的服務”。
紀念館中珍貴的革命文物和豐富的歷史資料是為青少年提供愛國教育的重要支撐。“館內的紀念物比一般文物凝結著更多的紀念內涵,是被紀念者或紀念館事件精神面貌的濃縮載體”②。尤其是陳列展覽中的革命文物穿越時空的距離,生動直觀地再現歷史文化面貌,營造濃厚的氛圍,為抽象的歷史事件增加感染力,使青少年在參觀過程中心靈受到觸動,產生情感的共鳴,深刻地了解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跡,感受偉人崇高的愛國精神。周恩來在少年時期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愿,他把對國家的感情、對未來的思考都記錄于作文中,在《東關模范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里寫到教與學的目的都是為國家造就人才,使國家富強起來。無獨有偶,年僅12歲的鄧穎超在作文中同樣闡發了強烈的愛國主張:“望吾同胞從此上下一心,振起精神,謀國家之進步!”周恩來和鄧穎超當時尚處于青少年時期,但是他們胸懷理想,心系國家,這些高尚的人格風范使青少年在參觀過程中,引發思考,受益匪淺。
3 革命類紀念館是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的引航標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提出青少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這是習總書記對青少年的勉勵。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他們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文化自信的增強、民族認自豪感的樹立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革命類紀念館是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的引航標,應結合重大歷史紀念日宣傳先進文化,如把握建黨、建國、建軍等重要時間節點宣傳偉人革命事跡,引導青少年學習國史、黨史,感知先烈無私奉獻、愛國愛民的精神,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革命類紀念館結合地域特色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青少年在學習先進文化的同時不忘初心、注重傳承。在中華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寶貴財富,這其中有“軍民團結、艱苦奮斗”的井岡山精神、“不怕艱難險惡”的長征精神、“改變作風、提高素質”的延安精神、“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北大荒精神、“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西柏坡精神等。青少年可以通過參觀革命類紀念館總結歷史發展規律,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堅定信仰跟黨走。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周恩來同志120周年誕辰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要向周恩來同志學習,不要忘記我們是共產黨人,不要忘記我們是革命者,任何時候都不要喪失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決定著我們的方向和立場,也決定著我們的言論和行動”。在周鄧館“人民總理周恩來”展廳里陳列著周恩來1914年在南開學校讀書時寫的作文《一生之計在于勤論》,文中他強調一個人必須有遠大的理想和高尚的志向,學生的責任在于努力學習,只有這樣日后才能“做事于社會,服役于國家……以其所學,供之于世”。青少年在參觀周鄧館的過程中,每到此處都要停留許久,聆聽講解員的細致講解,感知青年時期的周恩來確立理想信念的心路歷程。
4 革命類紀念館是青少年修身立德的對照表
革命類紀念館特別是偉人類紀念館,以講述偉人思想生平、弘揚偉人精神為主,是青少年修身立德的對照表。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制定并發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該綱要對于如何引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有一項明確的建議,即“充分利用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站)、圖書館、美術館、音樂廳、劇院、故居舊址、名勝古跡、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文化風貌的街區等,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現場教學,建立中小學生定期參觀博物館、紀念館、遺址等公共文化機構的長效機制”,這為構建互為補充、相互協作的文化教育格局提供了思路。青少年在參觀紀念館的時候,了解革命偉人的生平事跡,與自身形成對比。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時對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深情寄語:“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善于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汲取道德滋養,從英雄人物和時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風范。”周鄧館陳列的周恩來于1943年3月18日手寫的《我的修養要則》從不同方面展現了革命偉人對自己的規定和約束,全文共7條,包含如何提高工作能力和改進工作作風、如何兼顧學習與工作、如何提高自身修養等多方面,這正是青少年的修身立德、自律自強的模范表率。通過它,我們看到了周恩來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崇高的人格光輝和修養魅力。多年來,周鄧館緊跟社會發展態勢,努力發揮公益性文化單位的社會價值,根據實際需要送主題展覽、多媒體宣講進校園,與多所大中小學分別共同創建“周恩來班”“鄧穎超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實踐基地”,在與其他社會單位或者機構合作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為青少年錘煉品德修養提供廣闊的平臺。
5 結語
革命類紀念館蘊含獨特的紅色基因和深厚的文化傳承,它作為承擔社會教育功能的重要機構,在引領社會價值導向,厚植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文化素養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革命類紀念館是青少年文化知識的補給站,是培育青少年愛國情懷的營養田,是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的引航標,是青少年修身立德的對照表。革命類紀念館通過聚焦價值觀塑造、政治啟蒙,講好中國故事、領袖故事、制度故事、中華民族故事,引導青少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安延山.中國紀念館概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3]李宗遠,趙永艷.中國紀念館發展報告:2019[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
[4]閻宏斌,鄭智.社會化視野下的博物館教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5]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新形勢下博物館工作實踐與思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