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上海 200237)
《辭?!分小皶r間”的定義是:泛指時刻的長短,年、月、日、時、分、秒等都是時間單位。這是物理學上的時間定義。但是,在不同文化中,時間并沒有一個標準統一的概念,地理和歷史的差異導致不同文化擁有各自獨具特色的文化時間觀??缥幕浑H時,時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若不了解別國文化的時間觀,可能會造成誤解,產生交際失誤。此外,時間觀念的差異還會影響各國語言特征。本文將對比中西方時間文化的差異,分析其文化根源,并為跨文化交際和漢英翻譯提出相關建議。
美國人類學家霍爾在《無聲的語言》一書中將時間系統分為三類:正式時間、非正式時間和技術性時間。中西方對這三類時間的認知基本一致。例如,“年”是時間系統中正式的部分,意味著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也可以意味著十二個月或五十二個星期[1]127。而當人談到“幾年”或“一會兒”時,則是非正式時間,它因人而異,因文化而異,是跨文化中最容易產生誤會的地方。
霍爾在書中又進一步提出了單一時間模式和多重時間模式。單一時間模式指一次只做一件事。多重時間模式指一段時間內能同時做多件事。
傳統的中國文化為多重時間模式。中國人善于綜合性思維,善于同時計劃多件事,且做事時注重審時度勢,經常根據周圍環境隨機靈活改變[2]。比如,中國人串門前通常不會提前知會;商場營業員可以同時招呼幾個顧客,給一個顧客拿鞋,再回答另一個顧客的問題等;西方文化則是單一時間模式。西方人喜歡集中精力辦一件事,然后再干別的。在美國,如果與人約好到辦公室洽談,結果看到要見的人同時還要處理其他事情,他們會不快[1]137。
由于中西方時間觀念截然不同,時間觀念支配下的社會行為也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誤會。曾經有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學校當外教老師,在他和校長單獨談話的過程中,屢次被其他來找校長辦事的人打斷,他感到不快和納悶:為什么原本屬于他的時間里有這么多人不打招呼就來?歸根結底,就是因為中西方時間觀念的不同。
此外,受多重時間制影響的中國人對于守時的要求也不嚴格,即使是改革開放40多年后的今天,在某些場合依舊如此。比如中國人結婚,喜帖上的開席時間是晚上5點,但是根據慣例,很多人會遲到半小時以上?!叭ピ缌艘彩堑?,還不如去遲一點”,大家都會這么想。這種酒席文化可真是要不得。
美國人類學家Florence Kluckhohn和Strodtbeck將時間取向分為三類:過去時間取向、現在時間取向和未來時間取向[3]。任何一種社會文化中都有著過去時間取向和現在時間取向,也會關注未來時間。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擁有不同的時間態度,從本質上來說,在三種時間取向上依然有明顯區別。
過去時間取向的人總是將過去的事情銘記于心,看重歷史、宗教和傳統。堅持在做決定前要參考過去的經驗,認為過去的經驗揭示了真理。他們不忘過去的輝煌和光榮,喜歡用創造輝煌成績的老領導的話來指導當前的工作。中國屬于過去時間取向,成語“以史為鑒”“前車不忘,后事之師”都是典型的重視歷史的表現。
未來時間取向的人看重未來,認為未來會比現在更好。未來會發生什么對于他們有巨大的吸引力。他們樂觀且對未來充滿好奇,崇尚奮斗努力,從而獲得一個美好未來。美國屬于未來時間取向。20世紀流行的“美國夢”認為,只要朝著目標努力奮斗堅持不懈,任何人都能獲得成功[4]。
1.體現在對待“老”的態度上
過去和未來時間取向在對于“老”的態度上有著明顯差異。中國傳統文化宣揚尊老愛幼,認為老年人是智慧的代表,真理的化身,“老”具有積極的含義。比如,許多文學作品里有充滿智慧、隱居山林的老者,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諺語“姜還是老的辣”“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成語“老馬識途”及對于老人表示尊敬的稱呼,等等。
但是,美國人認為“老”代表了“無用”“虛弱”“需要幫助”“缺乏創新”等消極含義;因此,不喜歡被人稱老,他們會經常參加體育活動、旅游和工作來證明自己還年輕,對社會還有用。例如英文中有句話“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老狗學不會新把戲)就是對老年人因循守舊的貶低。
2.體現在對待“變化”的態度上
此外,過去和未來時間取向還體現在人們對于改變的態度上。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中國人崇尚知足常樂,追求穩定的工作和生活;不喜歡變化,認為祖宗之法不可變;崇尚傳統,做事喜歡引經據典、循規蹈矩;喜靜不喜動,主張以靜制動。
而美國的歷史不長,再加上美國夢的影響,美國人不像中國人那樣注重歷史與傳統,普遍認為變革意味著進步,新事物總是優于舊事物。他們喜歡改變,喜歡創新,很少崇拜舊事物,認為必須向前看,通過個人的努力奮斗才能有美好的未來。
中國人在時間觀念上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時間觀是清晰準確的。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古代生產力低下,古人智力不發達,思維能力弱,思維方式簡單,把世界看作一個模糊的整體。往往從主觀出發看待客觀世界,把主觀感受賦予思維對象,“天人合一”的觀點即體現了中國人對時間的感知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5]。時間意識的主觀性強,受客觀時間的約束力較小;因此,中國人對于客觀時間的界限感知較弱,時間觀念模糊。中國文化中也有許多描述時間的模糊詞語,比如“一會兒”“好久”“有時”“馬上”等。
西方英語國家的時間觀念是準確清晰的,對于時間的感知成一條直線。西方人對于主體與客體區分明確,因此對于時間的認知更加客觀,時間界限更清晰,對于時間的表述往往精確到分和秒。西方人嚴格遵守時間,注重時間的有效利用。
模糊與清晰的時間觀在語言上也有所體現。英語母語者有很強的時間界限意識[6],因此在句法層面,英語動詞具有時體標記;而漢語動詞并沒有固定的時體標記。英語對于現在時、過去時、將來時、一般時、進行時、完成時都有著清晰的界定,體現為動詞的形態變化;而漢語動詞沒有時體標記,大多要通過添加時間副詞、時態助詞、語氣詞等來實現,其中最常見的有:“在”“著”“過”“了”。例如,漢語表示完成時會說:“我吃過午飯了?!逼渲小俺浴弊鳛閱为毜膭釉~不能反映完成的狀態,因此要在動詞后面加上“過”或“了”等助詞表示動詞完成時。而英語中則直接用have had(“吃”的現在完成時態)表示動作的完成狀態。
中國人時間主觀性強。在語言上,漢語喜歡用“這”來修飾時間。例如,《荷塘月色》里,“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文中“這幾天”其實是“那幾天”,但是當作者將自己置身于回憶之中時,時間便回到事情發生之時,作者的主觀性拉近了時間的距離,便成了“這幾天”。
一個國家的時間觀念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更新。雖然中國傳統上是一個多重時間模式的國家,但隨著中國20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世界的接觸越來越多,受到其他國家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發生了許多變化,汲取他國文化之長處,舊的時間觀念逐漸轉變成新的時間觀念。如今,中國人對于時間越來越重視,提倡守時觀念。改革開放以來,人們開始信奉“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時間秩序大大增強。
本文以問卷調查的形式探究了中國人時間觀念的變化更新情況。樣本數為60人,分別來自安徽、山東、湖北、山西、浙江、河北、河南、四川和上海市,年齡層分布在“70后”“90后”和“00后”,其中“70后”6人,“90后”51人,“00后”3人。調查目的是如今中國人的時間觀念,以期分析出中國人的時間觀是否存在時代差異及更新變化的趨勢。
下面抽取部分問卷題目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1)你認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什么樣的

圖1 生活工作情況分布

表1 不同年齡層在生活態度上的差異
所有樣本中有超過半數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是穩定的,這反映了中國人的過去時間取向,做事求靜求穩。追求穩定的人中有66.67%是“70后”,“00后”由于還在上學,因此100%的00后都是生活穩定的,此處忽略不計;只有50.98%追求穩定的生活和工作,而49.02%的“90后”追求改變和創新。這說明已經長大成人,目前處于20—30歲的年輕人有將近一半的人向往改變和創新,這反映了很多中國年輕人的時間取向朝未來取向發展;究其原因,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那些生活穩定的人受傳統影響,喜歡穩定,不愿承擔改變的風險;少數人是有改變的想法,但不敢付諸實踐。而追求創新的人受傳統影響較小,喜歡改變和挑戰。
(2)工作學習前你會做計劃安排嗎
由圖2可知,現在大多數的調查對象做事情會提前計劃安排,說明和以往相比,中國人開始追求做事的效率,逐漸向單一時間制轉變。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可以初步判斷,中國人的時間觀念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但仍然是典型的中國時間觀念。這也證明,時間觀不是固定的,會隨著時間而變化。本次調查也存在缺陷和不足:受樣本數量、年齡和國籍的影響,本文沒有調查美國人的時間觀念的改變,調查不夠全面。此外,被調查者缺少“80 后”,年齡分布也不均勻。受時間條件的限制,本次調查僅供參考。若要詳細了解,還需深入調查取證。

圖2 做計劃和安排的習慣
不同國家的時間觀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對跨文化交際有著重要影響。本文運用跨文化交際學的時間理論,分析了中西方在多重和單一時間制、過去和未來時間取向上的差異,以及差異對兩國人在跨文化交際和與語言使用中的影響,最后通過問卷調查證明了時間觀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