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雪
(南陽幼兒師范學校,河南 鄧州 474100)
中等職業學校的突發事件屢見報端。怎樣有效防范突發事件的發生呢?為了解決這一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和我的課題組對此進行了深入而廣泛地調查分析,認為,強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防范中職突發事件的法寶。
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存在因果關系的。有果必有因。任何事情都不會憑空發生。發生的事情,都必有其原因。突發事件的發生,也必有其原因。中職生是中等職業學校突發事件的當事人。所以,中等職業學校突發事件出現的原因,必與中職生有關。
言語和行為是思想的外衣。中等職業學校突發事件的發生,從表面上看是突發的事件,或者是一場爭吵,或者是一場謾罵,或者是一場撕打,或者是一場械斗。這都是表象,其實,是學生的思想出現了問題。如果學生的思想沒有問題,那么就不可能出現這些突發事件。既然突發事件發生了,那就說明學生的思想有問題。
觸發思想,使思想付諸于言行的是心理。有用暴力發泄的思想,如果心理健康,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夠保持克制,那么就不會實施暴力,也就不會出現突發事件。如果心理不健康,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那么就會施暴,出現突發事件。
為了進一步弄清楚學生心理與突發事件的關系,我們采用微信聊天、面對面座談、隨堂觀察、走訪學生、問卷調查的方法,對近幾年學校突發事件的主要當事人,進行調查。
按照沖動程度,把中職生分為易激動和不易激動兩個類型;按照自控能力的強弱,把中職生分為自控能力強和自控能力弱兩個類型。先由學生自認類型,和同學評價,后由教師根據學生自認情況和同學評議的情況,結合自己對學生的了解,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分類。最后,采用數理統計的方法整理調查材料。
調查統計的結果如下:

說明:
學生,不是班級學生人數,而是班級參與調查的學生人數。
易激動,指遇事容易激動的學生人數。
不易激動,指遇事能夠冷靜處理的學生人數。
自控能力強,指能夠理智思考事物,控制自己情緒和行為的學生人數。
自控能力弱,指不能夠很好控制自己言行的學生人數。
在被調查的452 名中職生中,容易激動的19 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4%。不易激動的433 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96%。
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強的392 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87%,自我控制能力弱的學生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3%。
查閱“易激動”和“自控能力弱”的學生,發現以往突發事件的主要當事人,都在這兩類學生之中。查閱“不易激動”和“自控能力強”的學生,沒有突發事件的當事人。
由此看來,“易激動”和“自我控制能力弱”的學生,容易引起突發事件。調查分析證實了,學生心理不健康是導致中等職業學校突發事件發生的直接原因。
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對正處于青春期的中職學校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學生在學校存在出身背景、學歷層次、家長要求、交友、目標不明確等等方面的壓力,她們往往無所適從,不知道從何做起,心中煩悶缺少發泄窗口。當學生自身出現突發狀況時,會導致學生個體的心理失調,伴隨著激烈的矛盾沖突并最終可能導致精神崩潰、失常等,其中最為極端的后果就是因為心理上的障礙而導致生命的毀滅,如自殺、危害他人等威脅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等。在調查中發現,中職幼師學校都不同程度存在學生自殺或意圖自殺行為。
因此,針對學生出現的突發事件,關鍵在于要盡早地解決這些壓力,不然會造成心理疾病。通常情況下,學生往往會選擇能夠信任的人去傾訴壓力。就專業角度而言,一般學生們會選擇老師作為心理傾訴的對象,所以說心理老師的存在就顯得特別必要且緊迫。對于心理危機的學生來說,老師的心理輔導會給他們帶來希望,心理老師能夠適時了解同學們的心理情況,并及時的作出反應,不然可能會導致很嚴重的后果。
據新華社最近報道:“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心理疾患發病率呈直線上升趨勢。目前35%的中學生具有心理異常表現”“存在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小學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20.5%的人有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1]。
近年來,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心理疏導和緩解突發事件發生、發展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各中職幼師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不少努力,針對困境未成年人,能相應的實施救助保護、教育保護、司法保護、醫療保護及精神保護等等。但從整體來看,學校的心理咨詢服務工作力度仍需加強。特別是隨著學生數量的增加,心理咨詢老師的數量較少,導致師生比例嚴重失衡。調查發現,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普遍都有開展,但每所中職幼師學校僅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參與過心理健康教育,其他學生只是知道學校有此項活動,實際參與度不高。經過進一步調查發現,在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學生中,僅有30%的學生愿意參與,其他學生多是持觀望或被迫參與的狀態。同時,就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活動而言,與突發事件緊密相關的專題幾乎沒有,多是隱藏在人際交往話題里面,這就使得專業性和理論性深度不夠。
根據幼師學校的實際情況,各中職幼師學校都開設有《學前心理學》這門課程,學生對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了解。但與此同時,由于學前心理學與青春期學生實際心理發展有很多不同之處,心理學老師多缺乏實際咨詢經驗,加上在一些招生規模較好的學校,心理咨詢教師還擔任很多專業課程,專業教師數量不足,投入度不夠,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對學生心理疏導和咨詢力度欠佳。結合問卷和訪談,各中職幼師學校都急需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心理教師隊伍來應對中職生精神保護層面工作的問題和不足,從而推動學校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由此可見,心理教育不到位,是導致有些中職生心理不健康的直接原因,中等職業學校突發事件的根本原因。
對癥下藥,方能藥到病除。根據突發事件產生的原因,采取措施,能夠有效地防范中等職業學校突發事件的發生。
最近幾年,各個中等幼師都逐漸加大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設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室,但這些學校在實踐中往往存在這樣一個誤區,即只關注少數學生或有問題的學生,甚至將有問題學生當作心理教育的重點,導致學生們普遍將心理健康教育視作懲罰學生的一種手段,進而失去心理咨詢的原有意義。另外,縱然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了解決,但其他大多數學生潛在的心里困惑和掙扎沒有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疏導和調節,這就導致舊問題尚未解決,新的問題卻又層出不窮。就校園突發事件而言,往往在學生出現問題之后,學校才會介入心理調查與咨詢,但事情卻已經發生,很難起到預防作用。根據調查情況來看,目前,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都是健康的、正常的,因此,在應對突發事件之時,我們應該清晰地認識到,學校開展心理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務絕不是拘泥于少數學生群體,而是而是面向全體學生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全體學生為服務對象,心理咨詢和教育的初衷在于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所有人在發生緊急事故時無法調控和平衡自我。因此,各中等幼師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學生,有計劃、有規模地進行[2]。
我們針對學生可能面臨的問題和挫折特意開辦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動:每月1-2 次的講座、每周5 次的沙盤游戲、每周一次的團體活動輔導等等。在每場講座后,學校專門安排有錄像攝影,利用晚上自習時間在各個班級播放,這些活動力爭涵蓋全體學生,確保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的學生都可以接觸到相應的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調整學生情緒、人際關系等,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
在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年里,學校突發事件的發生率與前一年相比較,下降了87.63%,并呈現出快速下降的趨勢。
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強化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地防范突發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