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占鋒
(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鄉蓬葉小學,廣西 柳州 545508)
深度學習是一種有意義的學習,也是一種回歸學習本質的學習。深度學習的狀態是豐富的,有主動學習樣態、反思學習樣態、批判學習樣態、創新學習樣態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帶領學生抵達深度學習的新樣態?本文對此進行了詳細探究。
小學數學教學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在教學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變化和問題。但是學生淺層學習到的內容往往是孤立的、片面的,這也會讓學生在面對一些復雜問題的時候,會感覺特別迷茫。而深度學習就是以學生的認知情況為準,引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主動地分析和加工,從而讓新知識融入到學生已經有的知識經驗中來,這也會幫助學生更靈活地運用新掌握的知識。
淺層學習往往需要學生進行機械的記憶和模仿,這個過程就比較枯燥。在學生運用這個知識解決問題的時候也會比較孤立,缺少創新和批判的精神,這也會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而深度學習就是要求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對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從而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在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之后,他們往往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增強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這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也是很有幫助的。
采用深度教學模式時,教師一定要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整化,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僅僅只是按照教材的布局來對學生進行按次序的授課,教師還需要深入地去研究教材,進行知識的整合,保證教學內容的系統化和完整化,拓寬學生的學科視野,讓學生了解更多實用的數學基礎原理。
比如在學習乘法時,教師一般會讓學生按照順序去背誦乘法口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很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愉悅感,并且,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并不了解乘法口訣表的具體特點和規律,學習效率較低。因此,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改變教學模式,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趣味小故事來引入乘法,讓學生對這一運算方式產生興趣,接著再為學生詳細地分析乘法口訣表的特點,讓學生掌握乘法運算的規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再是死板地背誦固定概念,而是結合教師所講解的算法規律進行分析,在記憶口訣時從乘法運算的特點入手,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深度學習主要強調教師要讓學生處于一個真實的情境里,通過自主分析以及合作探究去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因此,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夠只是讓學生簡單地接觸概念,還需要為學生打造具體化的情境,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能夠學會去解決一些數學難題,強化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應用。
比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進行實地的觀察,在真實的場景下理解面積計算方式。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操場進行觀察不同的花壇,然后讓學生隨機地選擇兩個不同的花壇,然后讓其比較兩個花壇的大小。在拋出了這一問題之后,學生會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產生強烈的探究意識。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如果自己憑借肉眼來進行觀察,無法保證數據的精準度,所以這時候學生就需要通過相應的面積計算,從而順利地求出花壇大小。在這一實際的問題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嘗試選擇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法。如有的學生就地取材,利用足球來測量面積大小,學生在兩個花壇里面分別放大小相同的籃球,看看哪個花壇里面放置的籃球數量多,從而判斷花壇的大小。
能力數學是一門靈活的學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改變僵化的教學模式,如以往一些教師習慣在課堂上直接展示一個例題,然后帶領學生去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和條件。在分析之后為學生列出具體的解題步驟,讓學生學習固定的解題常規套路。因此,在當前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設置一些教學思辨活動,讓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采用例題分析模式,讓學生嘗試不同的解題方法。在一底為15cm,高為14cm 的直角三角形中,存在一部分陰影,求陰影部分的面積(見圖1)。在解決這一題目時,教師帶著學生一起分析條件,這時候學生發現陰影部分是三角形,所以自己只需要求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套用公式即可。
在解決了這一問題之后,為了發散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繼續設置另外一道求陰影部分面積的例題(見圖2),在這一道題目中,學生發現陰影部分面積無法直接進行計算,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讓其思考不同的解題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自己可以先求出總面積,然后減去空白部分的面積,最后求得陰影部分面積。
通過這類數學題目的設置,讓學生可以不斷地轉換解題角度,尋求解題的最優方法,提升學生的解題效率。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可以激發學生的應用和創新意識,在遇到數學問題時不再是墨守成規,而是另辟蹊徑,找到更加有效的解題方法。
總而言之,想要實現小學數學的深度學習,就需要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作為一個中心,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知識的把握,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讓學生可以獨立地解決問題,反饋和評價,讓學生在反思中獲得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