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芬



摘要:數學課堂實施過程是一個開放的教學過程,課堂因貼近生活而生動。在日常數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真正在平等、民主中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在開放性課堂的建構下,希望每節課都煥發著學生的思維光芒,發散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關鍵詞:自主 民主 創新 生活 開放
努力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不希望我們的課堂是一個死板的課堂,在近幾年的摸索和課堂實踐中,筆者緊緊圍繞課堂教學這個中心,不斷反思和改進,讓我們的課堂變得生動而有活力。
一、尊重需求,回歸常態
長期以來,因為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課堂教學過于重視學習成績,課堂上各種專項訓練讓學生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更體驗不到課堂上的愉悅和自信。
課堂應該是輕松而愉悅的。課堂上我盡可能用簡單而有效的方式和學生一起探究新知,創造性地讓孩子們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我覺得,只有踏踏實實鉆研教材,把握教學重點,根據學生的現實狀況來設計符合孩子認知特點的現實課堂是最重要的。常態課的回歸和常態課堂的呈現,是一位教師真正走向成熟與成功的標志。
二、教學民主,自主體驗
(一)實現課堂教學的真正民主
在課堂中,遇到知識點,我就想辦法引導學生,真正讓學生參與到數學課堂中來。在某一個未知的知識點上,他們通過交流討論,操作實踐,驗證結果。在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師生平等對話交流,每個學生都能平等面對知識,自主發表見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思路逐步開闊。
這是本學期我上的一節數學課實況:下面4個圖形的面積都是36。用這些圖形分別卷成圓柱,哪個圓柱的體積最大?哪個圓柱的體積最小?你有哪些發現?
開始,一名學生是這樣想的:既然面積都一樣,圍成的圖形體積應該也一樣。他把想法告訴了我。本以為我會給他一個滿意的答復,可我卻說:你怎么能這樣想呢?應該仔細計算才對!
他聽了我的話,認真計算起來:
他把這些算式列了出來,開始計算,不一會兒就發現了一個問題:18、12、9、6都不能被3.14整除,計算起來非常煩瑣,容易造成失誤。正在他苦悶之際,另一名學生突然站起來:有了,可以依據“積不變”性質,解決這個問題——將每個長方形的長都擴大3.14倍,這樣,每個長方形的面積仍然相等。也有些同學陸續明白了,立即動手,算式就變成了如下形式:
這樣,四幅圖就可以比較大小了,每道算式都除以π,結果就變成了這樣:(1)162、18;(2)108、27;(3)81、36;(4)54。我們再取每組數據最大的一個數,比較后就是162>108>81>54,所以(1)>(2)>(3)>(4)。面對學生的多種解決方法,我以往的教學顯得很浮躁,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思維,而是以高高在上的教師的俯視判斷孩子們的“對”或“不對”,將結果直接呈現給學生。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我的這種做法是將知識強加給了孩子,同時也剝奪了他們自主思維和選擇的權利,抹殺了孩子創造性思維的萌芽,阻斷了自主學習的個性化思維的方式。而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將課堂還給學生,首先請學生上講臺說出自己的想法,對于學生的說法提出中肯的建議,說得好的并加以肯定的評價,讓他們說出算法的理由,最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算法去解決。對學生思維的尊重,保護了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提升了學生數學思維創新能力。
(二)摒棄教師權威,實現師生情感交融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制定者和組織者,課堂教學的本身就意味著師生間的平等交往,師生平等對話,構建一個平等和諧的教學課堂。在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與老師的關系亦師亦友,師生關系融洽,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與主體性格的形成。
記得在一節數學展示課上探究長方形面積公式時,我看見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孩子們還未講到重點,可能是我引導不到位的緣故。我內心十分著急,正準備用課件動態結果展示時,我轉念一想:為什么不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呢?“你們還有什么疑惑的?自己想動手試試嗎?”一位學生突然舉起了小手,小聲地說:“老師,能讓我們自己動手試一試嗎?”事實證明,孩子的講解不亞于我,精彩極了,他們從動手畫、拼等多種方法中找到了答案。課后我認真反思:在課堂上我們應該多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拋掉所謂老師的威嚴,在課堂上讓孩子大膽說話,最大限度地激發起他們主動參與、大膽提問的欲望,師生關系融洽,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沃土。
三、加強開放教學,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
數學這門學科與其他幾門學科相比來說思維性極強,而開放的數學教學,對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讓課堂融入生活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新課程的教學課堂中,我們必須要讓我們的課堂走進生活,打破校園內外的界限,利用我們身邊好的生活素材,多方面利用好的數學資源,拓展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視野,將數學知識融入我們的學習生活,讓我們的數學充滿生活氣息,這樣的課堂才會讓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
在一年級的一節“數數”課上,我帶著孩子們數窗戶,數桌子,數同學……我帶著學生在學校操場上數小樹,數欄桿,甚至還有同學在數剛剛發現的螞蟻……他們不斷地發現可以數的新鮮事物,數學生活豐富多彩,也讓我們應接不暇。
(二)創新例題,開放展示
展示課上,學生們根據導學案上的流程自學、交流、預設展示方案。起初,孩子們都按部就班地利用書中的例題進行講解,甚至連方法都一模一樣。長期訓練后,能根據重難點獨立歸納知識點,設計板書,并自編例題,展示講解。讓人竊喜的是,孩子們自創的例題是嶄新的、貼近生活的、極易理解的素材。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喜歡,講解時隨時能喚起共鳴,活躍思維,各種方法躍然紙上,展示就變得更加精彩。
還給我們的孩子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數學課堂,我們的數學課堂是一個開放性課堂,充分發揮孩子的自主創造力,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讓我們的數學課堂綻放精彩,讓課堂因為可愛的學生而煥發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