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平
摘 要:留守兒童在心理、生活、學習、思想等方面的問題已經成為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中的突出問題。教師要關注留守兒童,注重觀察、溝通與引導,讓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文章從留守兒童的共性問題、如何深入了解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教育的優化策略三個方面具體闡述留守兒童的培養途徑。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策略;人才培養;家校合力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1-0100-02
留守兒童是指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托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進城務工人員越來越多,這導致很多農村兒童留在家里由祖輩監護,留守兒童在農村已經成為一個很大的群體,他們在心理、生活、學習、思想等方面的問題已經成為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中的突出問題。作為在農村學校任教的教師,要關注留守兒童,注重觀察、溝通與引導,促進留守兒童健康發展,成長成才。
一、 留守兒童的共性問題
大部分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等祖輩照顧,祖輩人大都年紀偏大,往往對孩子的心理教育、思想教育、學習教育無能為力。由于父母經常不在身邊,孩子得不到關愛,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共性問題。一是性格上的問題。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父母的關愛和指導,其性格傾向于內向、自卑、悲觀、孤僻等。二是養成教育不足。他們在家中往往受到過分嬌慣,存在生活能力差、熱衷于網絡游戲、不服管教、我行我素、紀律散漫、愛撒謊等問題。三是學習態度不端正。上述養成教育不足表現在學習上就是不主動、不自覺,作業交不上,經常無故請假甚至曠課。
二、如何深入了解留守兒童
由于留守兒童大部分受教育時間是在學校,所以作為教師,要深入了解他們的基本狀況。結合留守兒童的共性問題,教師還要針對留守兒童的個性問題進行深入了解。首先,教師要為留守兒童建立信息檔案。留守兒童在農村學校已經占很大比重,需要教師給予特別的重視和關注。比如教師在新學期登記造冊時,就應通過學生的家庭住址、父母親務工的地址、家庭成員資料、聯系方式等信息掌握哪些是留守兒童,哪些不是。教師要依據這些信息建立一個留守兒童的基本信息統計表,并進一步了解和細化哪些學生生活在單親家庭,哪些家庭是貧困家庭,哪些家庭是組合家庭等。在上述基礎上就可以為留守兒童建立個人信息檔案。然后,根據留守兒童平時的學習表現、作業完成情況、考試成績,建立相應的學習檔案。這樣,兩個檔案建立后,教師就可以基本掌握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學習情況。
其次,要注重觀察。在掌握留守兒童的基本信息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善于觀察留守兒童的行為,并分析其行為動機,看看這些學生的表現與具體家庭情況有哪些關聯。要善于從學生的性格、特長、愛好等方面發現學生的興趣所在和閃光點,為進一步激勵留守兒童打下基礎。
再次,要在信息檔案中完善留守兒童的成長記錄。為了完善學生信息,要從留守兒童的日常表現、生活習慣、學習表現等方面記錄個人成長軌跡。可以從外圍環境入手,通過班級中的其他學生了解留守兒童的日常行為習慣和學習情況;可以通過科任教師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和課堂表現;可以在同村學生中了解留守兒童在家中、村里的表現;可以和留守兒童的家長電話聯絡,或通過家訪了解其家庭情況等。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了解學生就不能發現學生的問題,也就不懂怎么去教育,怎么去關愛。教師只有充分掌握留守兒童的相關信息,才能更好地去解決問題。
三、留守兒童教育的優化策略
留守兒童的存在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因此留守兒童的教育也是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共同完成的教育。
1.學校要發揮主導作用
留守兒童的教育主陣地是學校,教師也是和留守兒童接觸最多的人,因此學校教育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是重中之重,學校要建立長效機制,加強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發揮好留守兒童之家的作用。一是在學習上要經常關注、關心留守兒童。班主任要善于發現留守兒童的特長學科和薄弱學科,和科任教師做好交流,讓留守兒童能更好地表現自己,贏得自信、贏得尊重。要建立幫扶措施,關照留守兒童中學習困難的學生,比如在班級中讓學生之間互幫互助,或者讓科任教師對學困生進行專門輔導。可以在班級組建興趣小組,讓留守兒童的愛好和特長得以展示,讓他們在心理上強大起來。二是要搭建家校共育平臺。首先,教師要定期召開專門的主題班會,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和情感問題,緊緊圍繞“關愛”等主題加強思想教育,激勵他們自立、自信、自強。其次,要發揮心理輔導室的作用,建立留守兒童與班主任、科任教師、學校領導的談心談話機制,定期組織有問題的學生進行談心,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動向。三是要經常進行電話家訪或直接走訪活動。教師在家訪中會發現學生更真實、更純真的一面,也能很好地發現留守兒童的某些問題及其根源,這有利于家校更好地關愛他們。
2.家長要承擔起教育責任
部分農村家長文化程度不高,再加上外出務工等因素,往往以為把孩子交給學校就沒有自己的事情了。家長往往覺得教育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事,他們一般認為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是孩子的天賦和教師的認真程度決定的。因此,很多家長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上是缺位的,他們只是在物質方面滿足了孩子的需要,認為這樣就算盡到了責任。其實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孩子出現不懂得勤儉節約、沉迷網絡等問題。因此,家長必須轉變思想,樹立家校共育的教育觀念,要懂得教育子女是家長的應盡之責。家長即使不在孩子身邊,也要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勇敢地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家長應主動與孩子的班主任、科任老師、學校領導等加強溝通。要和老師經常聯絡,了解孩子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這樣才不至于讓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的重要環節出現問題。務工在外的家長還應加強與孩子看護者的聯系及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思想狀況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看護者一定要保證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并督促孩子按時完成作業等。
3.社會要與家庭、學校共同發力
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關系到未來農村發展的重要課題。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學校建設。要建立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保護網絡。要改革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城鄉戶籍差別,并將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與城市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四、 結語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和面對的問題。留守兒童應該得到更多的關心、關注和關愛,他們應該得到更多的陽光和雨露,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作為教師,要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思想變化,用心去愛他們,用情去感化他們,用真正的師愛撫慰留守兒童的心靈,讓留守兒童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增強信心,改掉身上的不良行為習慣,點亮自己輝煌的人生。愛是教育之魂,家庭、學校、社會要各司其職,共同點亮留守兒童的心燈,助力留守兒童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程秀霞,榮梅,陳壽弘.安徽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與關愛機制及模式研究述評[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04).
[2]張文忠,段桂湘.英語詞匯學習策略與詞匯知識深度的關系研究[J].外語教育研究,2017(01).
[3]高志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補償機制研究——基于湖南的調查和教育生態學視角[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S1).
[4]方銘琳.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機制[J].中國農村教育,2007(10).
[5]趙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調查研究[D].蘭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