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復才
摘 要:現行高中歷史教材的專題模塊體例導致教學內容跳躍性強、時序性差,給學生的記憶和學習帶來一定難度。而思維導圖的應用,能夠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文章立足于高中歷史教學實踐,對思維導圖在課前、課中、課后的具體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思維導圖;高中歷史;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1-0122-02
歷史學科對于學生的知識點記憶、歷史內容理解等方面要求較高,而思維導圖作為思維工具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歷史思維導圖能夠將雜亂、復雜的歷史知識進行有效整合,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掌握相關知識點。歷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構建思維導圖,并建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強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本文就思維導圖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一、思維導圖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
1.思維導圖概述
思維導圖是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東尼·博贊在20世紀70年作為思維工具提出來的。具體而言,思維導圖是一種圖解形式的網狀結構,它以核心關鍵詞為中心,并借助層級圖示形式,將各個層次之間的關鍵詞進行有效聯系,最終形成一個知識網絡。結合思維導圖的基本模型,可以看出這種思維工具具備四個基本特征:(1)中央位置代表核心、關鍵主體;(2)分支以關鍵主體為中心,逐漸向四周發散;(3)分支的內容可以由多種形式構成;(4)由于思維導圖是從主體出發,其各層知識點的相關程度在逐層減弱。
2.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有助于優化歷史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不斷優化教學設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是擺在歷史教師面前的首要任務。通過思維導圖的應用,教師可對教學內容層次進行合理劃分,并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把握,從而優化教學設計,提升教學實效。(2)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系統認識,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歷史知識點比較多,各種歷史知識存在極強的關聯性,但受到教材結構的限制,部分學生在學習中無法對歷史知識形成系統的認識,學習效果不佳。而應用思維導圖會使教學內容層次更加清晰、知識關聯更加直觀,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化的知識框架,提升歷史學習效果。(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新課程改革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加強歷史知識的教學,還要提升學生的歷史知識遷移能力、形成時空觀念等。而思維導圖的應用,可促使學生以時間點為橫切面,并從不同的視角分析和整合歷史事件,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提升學生的歷史知識遷移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二、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在課前預習中的應用
課前預習不僅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有效的預習不僅是高效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具體預習的過程中使用思維導圖,以提升學生的預習效率。學生可借助思維導圖的形式,結合預習內容,制作思維導圖,將零散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并形成一個知識網絡,進而提升課前預習效果。
2.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思維導圖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從學生的課堂筆記和教師的具體教學兩個方面來探討。課堂筆記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使用的一種有效方式,并且對高中生來說,經過多年的學習,他們基本上都已經形成了記筆記的好習慣。但是,多數高中生運用課堂筆記這種方式時,大都是采用傳統的文字記錄,并且筆記顏色往往比較單一。在這種筆記模式下,學生在回顧知識時往往找不到重點,并且知識點的層次性不夠突出,對復習知識的指導意義較小。鑒于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課堂筆記的記錄。以本節課的主題作為核心關鍵詞,利用不同的曲線,將其與層級知識點進行連接,并對層級知識點再次延伸和拓展。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重視不同圖形、曲線、色彩的運用。這樣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學生就會養成以思維導圖形式記錄課堂知識的習慣,提高聽課效率。
在教師的教學方面,基于思維導圖的高中歷史教學要注重知識回顧和概念性講解兩個方面。其一,在新課講解之前,教師可以應用思維導圖進行知識回顧。在回顧中,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為學生繪制相應的思維導圖,讓學生順利地梳理學習過的內容,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在此基礎上,教師把新課的內容也體現在思維導圖中,讓學生直觀地領會新舊知識內容的內在聯系。這樣教師在講新課的過程中,就可以繼續延伸思維導圖,并能隨時指出所講知識與已經學過的知識之間的因果關系,提高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其二,教師要注重概念性知識的講解。當學生對較抽象的歷史概念無法有效理解時,教師可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對相關歷史概念的聯系進行構建和呈現,促使學生充分了解與掌握相關概念的內涵與邏輯關系,并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使學生完整認識相關歷史現象。比如,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本章節的主要概念進行認真學習,并提出問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由哪些內容構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有哪些特征,經歷了哪些重要事件?如何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進行清晰的認識?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可以建立系統的框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概念、特征、發展歷程都明確地顯示在思維導圖上,從而深化對相關歷史概念的理解。
3.在課后復習中的應用
課后復習是歷史學習中的重要環節,不僅是對課堂知識的延伸和深化,也是學生進行知識整合、自我提升的關鍵過程。尤其是對高三的學生來說,當他們進入到全面的復習階段之后,所涉及的復習內容繁多,不僅任務重、難度大,還極容易出現遺忘的現象。針對這種狀況,學生可以充分借助思維導圖,全面提升高中歷史課后復習效果。具體而言,教師可結合章節知識點復習、單元知識點復習、專題復習,引導學生緊緊圍繞中心主題,將各個層級的知識點進行關聯,最終形成一個網狀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單元知識點復習中,學生就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工具,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作為關鍵詞,以“早期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第一層級知識。接著,對“早期政治制度”進行延伸,對王位世襲制、分封和宗法制進行復習。同時,以“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中心進行拓展,從“中央集權”“選官制度”“君主專制”三個層面分別展開復習。其中,“中央集權”這一專題下,可將秦朝的郡縣制,漢朝的削藩制度,宋代的收軍權、行政權、財權,以及元朝的行政制度納入其中;針對“選官制度”這一個中心點,可將“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納入其中;針對“君主專制”這一中心,可將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宋代的中書省、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以及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設軍機處等內容納入其中。如此一來,可幫助學生形成一個系統化的知識網絡,進而對這部分知識進行全面掌握,強化復習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能夠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實現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系統構建,顯著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借助思維導圖,將其應用到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等環節,全面提升高中歷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程國榮.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9(11).
[2]徐春青.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
[3]吳亞妮.思維導圖在高三歷史二輪復習中的運用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