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國
摘 要:教師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肩負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提高教師群體的職業幸福感,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職業幸福感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教師走向卓越的基礎。文章從心理學視角出發,對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提升進行探究。
關鍵詞:心理學;教師;職業幸福感;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3;G45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8-0038-02
一、教師職業幸福感界定
職業幸福感,是指主體在從事某一職業時基于需要得到滿足、潛能得到發揮、力量得以增長所獲得的持續快樂體驗。而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則是教師在教書育人的氛圍中所獲得的一種穩定、健康、幸福的狀態。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從何而來?首先,教師的幸福感來源于自身的心態,來源于在教師這一工作中所獲得的價值感、滿足感和成就感。其次,教師的幸福感來源于自己的內在需求與外部環境的相契合。教師只有擁有職業幸福感,才能在課堂教學和師生互動中深入學習,在教學后及時總結和反思,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才能全力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帶給學生積極的影響。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組織者和引領者的教師,只要具有職業幸福感,就能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就能為教育工作注入巨大的生機和活力。而提高教師群體的職業幸福感,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教師如果在日常工作中生活不規律、各方面壓力過大、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甚至出現職業倦怠,不但會直接影響到自身的健康和發展,還會間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社會和學校要重視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研究,并構建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機制,努力提升教師群體的職業幸福感。
二、心理學視角下教師職業幸福感提升策略
1.微觀策略:培育幸福個體
(1)塑造積極、健康的人格。相關研究表明,積極的人格有助于幸福感的獲取。因此,教師要想提升自己的職業幸福感,就要塑造積極、健康的人格。而要想具備積極、健康的人格,教師就要從自己的教學管理工作做起。面對知識,教師要不斷地更新和學習,在教學中不斷改革和創新;教師要擁有高尚的師德師風,時刻提醒自己一視同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師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對學生做到細心、愛心、信心、耐心,樹立德才兼備的良好形象。教師只要將上述理念作為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就能逐漸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
(2)把教育教學工作視為自己的事業。工作、職業和事業是三個不同的層次。根據心理學研究可知,在不同層次的工作環境中,每個人所獲得的幸福感是不一樣的。通常來講,從事彰顯個人價值并可以得到晉升的職業的人,其幸福感就高,但是一旦停止升職,其幸福感就會下降。而將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視作一項事業的人,會因工作具有一種綿綿不斷的幸福感和動力,因為事業對他來說是一種責任和使命以及無限的希望,能夠得到一種滿足感和價值感。一些教師由于長期面對單一、枯燥、乏味的教學工作,容易出現職業倦怠。所以,教師要想提升自己的職業幸福感,就不能把自己的工作當成一種謀生的手段和職業,而應視作一項偉大的事業,視作一種理想和追求。這樣,教師才能擁有長期的滿足感和職業幸福感。
當前,每一位教師都要對教育事業有正確、深刻的認識。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對各級各類學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建設更加完善的學科,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等,使學校教育能夠進一步發展。實現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一直是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責任和擔當。此外,教師還要認識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教師作為幫助學生樹立夢想的筑夢人,應該將教育工作視作一項偉大的事業,它不僅可以使國家發展得更好,還可以實現自身的價值。因此,教師要不忘初心,熱愛自己的職業,肩負自己的使命,在為教育事業不斷奮斗的同時,讓自己時時充滿幸福感。
2.中觀路徑:構建滿意學校
(1)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諧的人際關系包括平等、信任、理解和尊重等,其能夠有效緩解人的壓力,給個體帶來愉悅感和舒適感,讓個體變得更加積極、樂觀。作為教師,無論與學校之間,還是與學生之間,如果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那么就會感受到教師職業所帶來的愉悅感和幸福感。所以,要想實現管理上的和諧有序,與教師建立和諧的關系,學校就要樹立為教師教學服務的理念,建立科學完善的、有利于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師評價和激勵機制,還要給予教師物質保障和人文關懷,讓教師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來自學校的關懷。同時,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和諧的關系,在平時的教學管理中以學生為本,關心學生,尊重學生,主動與學生交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這樣,就能增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2)滿足教師的心理需求。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有兩大需求,即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人的需求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幸福感,教師亦如此。有學者認為,人的物質需求是第一層次的需求,人的精神需求是第二層次的需求,人的精神需求以物質需求為基礎。相關調查發現,當前隨著教師行業薪資待遇的提升,教師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有所增強。但是,教師的薪資水平與其他一些職業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另外,在學校內部,教師與教師之間的薪資差距也比較大。這些都難免會使教師產生心理上的落差。所以,社會相關部門及學校應該建立相應的機制,盡量滿足更廣大教師群體的心理需求。
3.宏觀路徑:政府和社會的支持
(1)增加教育投入,健全社會保障。全社會都要重視教育問題,關心教師的利益,滿足教師的發展要求,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問題,讓教師成為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地方政府部門在財政支出上要把教育作為主要關注點,給其足夠的保障。對于經濟不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學校,應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和偏移,保證學校的軟硬件建設及教師待遇等。同時,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召集群眾力量對學校進行捐助,力求使社會對教育的投資費用占據更大的比例,從而推動教育的發展。另外,政府部門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來保障教師的生活。比如,可以擬定教師購房優惠政策,讓教師能夠買得起房,切實改善教師的居住環境,讓教師住得開心,工作得順心。相關部門還要落實好教師的福利待遇政策,尤其要注重民辦學校教師的醫療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解決教師看病養老等問題,正所謂“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教”。只有解決教師的生活保障問題,才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歸屬感和滿足感。
(2)提倡社會尊師重教,關心教師。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能體現出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也能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我國的公民素質。所以,全社會都應該尊師重教,關心教師。政府及社會應大力倡導,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氣。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大力宣傳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大力弘揚高尚師德,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只有集中全社會的力量,取得全社會的支持,才能真正做到尊師重教,提高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進而促進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冬梅,苗淼.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研究分析及啟示[J].晉中學院學報,2018(06).
[2]汪文娟.中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結構及影響因素[D].浙江師范大學,2019.
[3]余欣欣,李山.積極心理品質: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基石[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2).
[4]張俊.中學教師職業幸福感形成與發展規律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
Abstract: As the organizer and guid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train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To improve the occupational well-being of teachers needs the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Professional well-being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eachers to do a good job in education, an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a foundation for teachers to exc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well-being.
Key words: psychology; teachers; professional happiness; promo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