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金龍



[摘? 要] 學習的過程即思維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善于抓住思維資源,尋找開拓思維的新“契機”,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進行引導,從而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
[關鍵詞] 思維資源;開拓;精彩
思維因受教學方式、教學環境、個體認知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既存在其共性,又有其差異性,因此,教學中應尊重差異,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思維體驗,從而收獲意想不到的精彩。思維資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教學中如何引導,才能發揮其重要作用呢?筆者通過以下幾點進行說明。
■一、思維出彩時,靈活性引導激發思維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其獨特的見解和鮮活的想法,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給其充分地肯定、尊重和鼓勵,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敢于表達真實的、獨特的想法,為思維拓展提供生長的平臺。
案例1? 長方形變正方形
師:今天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學校原來有一個用磚砌的長8米,寬6米的花壇,現在學校想將其改造為正方形花壇,為了節約成本,高度不變,使用原來的砌墻磚,你們說這能辦到嗎?
生1:應該可以的,高度不變,我們就只需要考慮周長。
師:非常好,那么現在大家分組討論一下該如何改建吧。(問題給出后學生很快給出答案)
生2:老師,我們組認為:根據已知,長方形的長為8米,寬為6米,那么可求出長方形周長為28米,因此,正方形的邊長為28÷4=7(米)。
師:很好的辦法,利用我們已學的周長知識解決了這個實際問題。那么還有其他的辦法嗎?
生3:我們組沒有求周長,就直接用8+6=14(米),14÷2=7(米)。(有些同學表示不解)
生3:就是相當于分段,長和寬相加等于2段的長度,那么除以2,就可以了。(經過講解都表示理解了)
生4:老師我是這樣想的,已知長為8米,寬為6米,也就是長比寬多了2米,那么把多的分一分就可以了。(大家紛紛鼓掌,有學生說,我們在家分糖就這樣分的。)
一個簡單的案例,學生就給出了多種方案,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放手去“做”,這樣可以使學生思維大放異彩。如果在生2給出答案后,就結束了本題的探究,怎么會知道原來學生可以想出更多的可操作性方法呢?怎么能收獲一個自由、輕松、和諧的課堂呢?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放手,讓學生多想、多動,從而獲得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拓展學生思維能力。
■二、思維膚淺時,發散性引導深化思維
教學不僅僅是簡單的傳授,更多的是用激勵和引導喚醒沉睡的思維。當學生的思維無法深入時,要適當地用問題進行激一激,讓學生可以順著問題深入思考,從而使學生思維更有深度也更成熟。
案例2? 乘法的應用
師:生活中到處用到乘法,現在我們就以教室為例,看看你們能找出哪些乘法。
生1:教室的玻璃。教室一共有9扇玻璃,每扇有兩塊大的一塊小的,那么大的有2×9=18(塊),小的有9×1=9(塊),合起來是3×9=27(塊)。
師:很好的應用,還有哪些呢?
生2:我們教室的桌子,一共有6排,每排有8張,但是最后一排少了一張,只有7張。
師:那你算出的結果是?
生2:我是用6×8-1=47。
師:那么你是怎么想的呢?(教師進一步提問,以讓其他學生了解解題思路)
生2:因為最后缺了一個,那么可以先借用一個補上,后面再減去就可以了。
生3:可以直接用5×8+7=47。(學生迫不及待地回答)
生4:也可以用7×6+5=47。(有些學生表示不解)
師:說說你的想法。
生4:我是縱向看的,一共有8列,每列6張,但是第8列少一個,所以我考慮7列,然后加上第8列的5。(學生用手比畫著,害怕其他學生不能理解)
教學中,教師采用了大家看得到的場景進行乘法應用的展開,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乘法應用的意義,發散性問題的引導讓學生逐層思考,使思維走向更深處。
■三、思維迷糊時,輔導性引導梳理思維
教學的展開應建立在已學知識或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但有些題目往往忽略差異,使學生無法理解題意,造成思維模糊。出現這種情況時,教師要及時地進行輔導性引導,將其轉化為已有的認知或經驗。
例如,教學中遇到這樣的題目:小強要參加100米的自由泳比賽,已知他來回了兩次,請問泳道長為多少?
題目給出后,很多學生對泳道沒有概念,對來回理解不清,所以無法讀懂題意,做題顯得無從下手。
教師這樣進行引導:
①我們學校有50米的直線跑道,那么來回一次是多少米呢?
②如圖1,教師用圖形展示來回的過程。
圖1
通過教師的引導,將其轉化為已有的認知和生活經驗,又將題目用圖形進行直觀的展示,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讓學生輕松地理解了題意,解題變得水到渠成了。
在教學中,教師要清晰地了解學生的現狀,通過題目的變形或圖形對模糊的思維進行及時的梳理,以防止學生因不解題意而在模糊的意識里消耗精力,影響學習士氣。
■四、思維中斷時,聯系性引導打開思維
在遇到一些抽象的問題或者新問題時,經常會讓學生感覺不知所措,無從下手,思維發展中斷。那么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如何解決呢?
案例3? 豎式計算
師:下面請同學們用豎式計算48÷2。(題目給出后,學生都輕松給出了豎式)
師:很好,下面請同學們繼續計算48÷3。(經過匯總,共有3種寫法,教師板書進行展示)
師:你們認為哪個才是對的呢?
師:現在請大家用學具盒里的小棒重現一下你們分組的過程,看看有什么發現?(學生拿出了4捆小棒,每捆10個,另外又拿出單獨的8根)
生1:我是這樣分的,因為是除以3,那么就分成3份,4捆可以一份先分1捆,然后還有1捆不夠3人分,就將其拆開,與單獨的8根放在一起是18根,18根再分成3份,每份再得到6根,這樣每份就是16根。
師:很好,大家有不同的分法嗎?(大家表示都贊同這樣的分法)
師:那么哪個豎式體現了這一過程呢?
經過聯系實際的引導,利用學生平分的經驗,使學生找到了正確的豎式。無論學優生還是學困生,在遇到抽象的問題時都可能產生困惑,這時,教師可以通過已學知識或現實情境進行解惑,抑或教師可以以例題方式進行展示,直接給出標準步驟,讓學生根據步驟再現剛剛的現實情境,強化思維,使之找到突破口,從而使學習更加順暢。
■五、思維犯錯時,啟發性引導清理思維
錯誤是再學習的禮物,里面包裹著疑惑、困難、習慣,映射出學習狀態和學習風貌。因此,錯誤是寶貴的學習資源,要善于收集、整理、匯總、反思,使之成為完善思維的有意武器。
案例4? 分數混合運算
師:已知第一天直播的成交額為39萬元,第二天的成交額比第一天多■,請問第二天的成交額是多少?(學生直接給出了答案)
生1:39+39÷■。(有些反應快的學生已經發現了錯誤)
師:好的,那你說一下你的思路。
生1:用第一天的成交額加上增加的■。
師:那39÷■代表何意義呢?
生1:第一天是39萬元,第二天增加了它的■。哦,錯了,不是除是乘,39×■。
生2:其實可以直接用39÷3。(學生補充道)
師:說說你的想法。
生2:把39平均分成3分。增加了其中的一份,即39÷3。
生3:那根據這個理解,也可以用39÷3×4。(很多學生有些疑惑了)
師:那你說說你的想法。
生3:我是根據以前的線段法進行解題的,如圖2,如果把第一天看成“1”,將其平均分為3份,即每份為39÷3,第二天的成交額為4份。(通過圖形和講解后大家都理解了這個解法)
利用學生的錯誤,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39÷■與39×■的真實內含。根據學生份數的提出,順著學生思維的發展,讓學生通過線段圖理解了第二種解法。以錯誤為起點,沿著學生的思路,通過交流、引導,使學生獲得了更多的數學體驗。這樣順勢而為,既照顧了學生的思路和積極性,又幫助學生理清了錯誤思維,第二種方案的給出,讓學生收獲了意外的精彩。
總之,學生思維的成長是一點一滴積累的過程,教師要抓住各種思維資源,合理的利用和引導,使之不斷開拓和完善,最終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