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于3月15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會議指出,近年來我國平臺經濟快速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平臺經濟有利于提高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推動技術和產業變革朝著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進,有助于貫通國民經濟循環各環節,也有利于提高國家治理的智能化、全域化、個性化、精細化水平。我國平臺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是好的、作用是積極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些平臺企業發展不規范、存在風險,平臺經濟發展不充分、存在短板,監管體制不適應的問題也較為突出。
會議強調,要健全完善規則制度,加快健全平臺經濟法律法規,及時彌補規則空白和漏洞,加強數據產權制度建設,強化平臺企業數據安全責任。要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優化監管框架,實現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監管,充實反壟斷監管力量,增強監管權威性,金融活動要全部納入金融監管。
金融活動不留監管死角
過去數年,中國金融創新速度與科技水平同步提升,信息技術的創新運用始終伴隨金融改革發展進程,這擴大了金融服務覆蓋面,提升了金融服務效率,在降低融資門檻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貢獻,部分應用領域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同時,部分互聯網平臺在狂飆突進發展中,利用技術和平臺優勢,披著科技創新的外衣,規避金融監管,過度發展放貸業務;有的則利用雄厚的資金實力,在金融市場盲目購買金融牌照、實行跨界擴張,干起了銀行、保險、證券公司的活。事實上,此前一些互聯網平臺最熱衷搞的消費貸業務,杠桿率高,申請門檻低,甚至誘導借貸,潛伏著巨大的經營風險。
金融數字化快速發展帶來了網絡安全、市場壟斷、數據權屬不清、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新問題,還有一些“偽創新”甚至違法違規,影響市場公平和金融穩定。針對金融科技飛速發展下的潛在風險,中國官方在過去不到半年時間內頻頻發出信號:必須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關系。給互聯網平臺的發展扎上“緊箍咒”,這一從嚴監管的姿態和表述,令人印象深刻,更令從業者深思。
對于此次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的“金融活動要全部納入金融監管”,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該提法意味著金融監管將會實現全覆蓋,不留死角,同時也要求中國科技金融創新必須牢牢把握住合法合規的前提。“這不是要遏制金融創新,而是要規范金融創新。中國金融需要的是能夠助力國計民生和符合監管要求的金融創新,而非規避監管進行制度套利的創新。互聯網企業業務創新能力突出,監管需要開展原則監管,從而防止通過模式創新進行制度套利。而且在新時代,監管需要積極使用大數據和云計算,適時開展智能監管。”田利輝說。
金融監管亦要與時俱進
近年來,一些大型科技公司進入金融服務領域,形成大型金融科技公司,搭建起屬于公司的“數字帝國”,而它們的發展有利也有弊,過度復雜混亂的產品創新,過高的杠桿率和脆弱的信用鏈條,一旦有導火索發生,就是系統性金融風險。
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原主席肖鋼指出,大型金融科技公司不利的方面體現在混業經營可能形成系統性金融風險;金融消費者與投資者的保護仍不充分,維權難度大;可能形成行業事實壟斷,給監管部門反壟斷帶來了不少挑戰;可能存在技術安全風險;去中心化增大監管難度。他建議,監管應完善對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的監管框架,加強對金融消費者與投資者的保護,加強反壟斷監管,建立健全應急管理機制,加強國際監管協調。面對數字金融發展中的種種挑戰,應大力發展監管科技加以應對。監管科技旨在利用科技手段優化金融監管模式,提升金融監管效率,降低機構合規成本。
補齊短板,才能更好地發展
當然,此次對平臺經濟的從嚴監管,絕不是行業的寒冬來了,恰恰是更長遠發展的新起點。把金融活動全部納入金融監管,不是說金融業就是封閉保守的,而是說這一領域是高度專業的,關鍵在于要按照金融的規律規則來實行統一管理。未來需要加強統籌規劃、提升監管的智能化和穿透性等。要補上“準備金”“撥備”“信用評級”“定價模型”“組合投資”“大數法則”等金融基礎知識、監管要求和行業規律。
同時,科技手段對傳統金融也是有益補充,能有力提升其智能化、個性化、精細化水平,讓金融更普惠。但目前,金融科技的發展還需要補齊短板、強化弱項,比如,如何防止過度采集客戶數據而侵犯隱私,如何克服算法自我強化的局限性,如何在客戶獲取中做到真智能而不是“偷臉”和盜賣。只有堅持發展和規范并重,把握好創新和穩健的平衡之道,從追求“快”到追求“質”,平臺經濟才能鍛造真正的硬核實力,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