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4月27日文章,原題:在西方,鮮有人敢挑戰“中國是壞蛋”的說法西方的公共討論如今發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也許被當前疫情的混亂和絕望放大了。人們不只是用口罩遮住嘴,以避免病毒感染。他們遮住嘴,還為了不講那些挑戰當下主流說法的事。
以新疆為例,目前西方主流說法是中國在那里實施種族滅絕。這是一個極其嚴重的指控——讓人聯想到大屠殺。然而,這是真的嗎?難道不值得思考一下,也許這個沉重的詞是被(西方)用來給中國造成最大的痛苦,而非反映出對當地實情的誠實評估?
迄今,最強烈指責來自一些公開的反華組織和研究者。但其指控都是基于傳聞信息,并未實地調查。由于研究不完整,所以他們只能依靠臆測推斷。
美英當初也是靠著推斷為入侵伊拉克、進行政權更迭和轟炸屠殺等行為找理由的,最終造成數十萬無辜者喪生。美英提出的虛假指控看似真實,也得到西方權威機構和精英分析家認可,卻并非像媒體所稱的那樣具有確鑿證據。結果證實,那些不過是一派謊言或半真半假的猜測。但這不足以阻止隨后的災難性戰爭。
現在一樣,也是華盛頓一幫好戰的輿論領袖在尋求戰爭和政權更迭。但即便是一場“規模小且短暫的戰爭”也會帶來可怕的、難以言喻的后果。這并不是說美國不能對中國造成可怕的傷害,而是說美國不能在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傷害中國。對華開戰將兩敗俱傷。正是在這種威脅升級和狂熱民族主義時期,更需要自由的言論和冷靜的研究,反對的聲音需要被認真傾聽。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最近與人共同撰寫《對新疆種族滅絕的指控是不正當的》,他勇敢地站出來反對西方當下的群體思維。他最近被BBC邀請討論所謂新疆話題。他對采訪方式提出質疑,批評為什么BBC在談論人權時,好像這是個只適用于中國而非美國的問題。這令他招致攻擊。在世界另一端,另一位經濟學家也在社交媒體上受到攻擊,因為她敢于為一篇文章的作者說話——該文駁斥西方媒體有關新疆的說法。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中國事務的簡·戈利說,學者們選擇匿名,因為擔心挑戰時下西方主流說法會引發激烈反對(和風險)。
當前,美國對中國只有一種可接受的看法,就是指責和否定中國的一切,往最壞的方面懷疑。
(作者菲利普·坎寧安,喬恒譯)
俄羅斯《觀點報》4月28日文章,原題:為何中國不會成為世界霸權?西方媒體近來一直大規模妖魔化中國,宣稱中國人具有侵略性,企圖占領全世界,取代美國成為“王”。如今,世界已目睹美國在全球實施霸權政策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北京領導人表示,無論中國發展到什么程度,永遠不稱霸、不擴張、不謀求勢力范圍,不搞軍備競賽。世界前途命運應由各國共同掌握,不能由個別國家的單邊主義給整個世界“帶節奏”。
追求霸權地位需付出極高代價,美國自實施霸權政策以來已不堪重負。中國不會追求這種角色。中國只有一個方向:建立多極世界,建立全球命運共同體。▲
(作者格沃爾戈·米爾扎揚,柳玉鵬譯)
環球時報202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