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摘要: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致力于將馬克思主義應用于生態危機問題上,不斷探求解決之策。活躍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學者奧康納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領軍者。他于1998年出版了《自然的理由》一書,書中詳細闡述了他重構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他認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存在缺陷,忽視對自然和文化的研究,既缺乏歷史性也不夠唯物性,因此奧康納著手重構傳統唯物史觀。在全球生態危機的大背景下,批判奧康納理論的偏差與紕漏,研習其合理因素,于對治生態危機,構建生態文明大有裨益。
關鍵詞:奧康納 重構歷史唯物主義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
一、反思生態問題: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提出
自馬克思理論形成以來,西方的一些理論家以不同的視域對其進行解讀,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理論成果。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理論與現代生態學結合起來,重點關注生態危機,其核心問題就是生態危機的根源問題。關于馬克思主義與現代生態學存在聯系這一問題,學界一直存有爭議。有學者認為二者是互相對立的關系,毫無聯系可言,因為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根本沒有系統完善的生態學相關知識,遑論去研究生態學問題;更有甚者,有些學者將馬克思主義視為技術決定論,給馬克思主義下了非生態、反生態的定語。
古希臘自然哲學,達爾文的進化論,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自然觀這些理論成果都促使馬克思關注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總體來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種種思想和理論中都有生態方面的論述,他們也看到了資本主義發展對環境產生的破壞。但就當時的社會情況來看,生態問題并非是危及人類生存的主要因素。而在當今社會,生態問題已然會對人的生存產生危害,所以人們不得不關注生態問題。另外,馬克思主義也明確闡述了自然史和人類史的辯證關系,指出二者是相互依存、彼此作用的。因此,不能武斷地按照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和現代生態學的時代不對等,就將二者的聯系切斷。
奧康納在肯定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指出,資本主義面臨經濟和生態的雙重危機,傳統歷史唯物主義極少涉及自然和文化的范疇,馬克思和恩格斯也未對一些自然的基本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他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體會到歷史的深刻意蘊,他指出真正的歷史就是文化的歷史,因此他將馬克思主義和生態學思想結合,對社會歷史做出新的詮釋和補充,重構歷史唯物主義。
二、直面危機:將自然和文化范疇引入唯物史觀
(一)雙重危機理論
奧康納指出,資本主義面臨著雙重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它造成生產過剩,使得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經濟危機;第二個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產條件之間的矛盾,它會引起生產相對不足,導致資本主義的生態危機。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兩種危及是并生共存的。
奧康納認為資本主義有雙重危機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最大化的利潤。資本主義積累的規程中,生產率逐漸提升,生產的成本逐步下降,那么生產所需的原料在不變資本的比例中就逐漸提高。在生產的過程中對原材料不加限制的攫取就會導致生態危機,為了治理生態危機,勢必投入大量資本,從而加劇經濟危機。其次,在世界范圍內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生產要素不均衡,有的國家原材料豐富,有的國家有技術優勢,這種不平衡會導致生態危機和經濟危機。最后,由于科技的不合理利用,生產時采取有害于自然環境的技術,導致生態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出現。
資本主義為解決這雙重危機,就必須改變自身來化解這種危機,這就在理論上生成一種向社會主義轉型的可能。
(二)三位一體史觀
奧康納立足于環境史發展,吸收了波蘭尼的社會理論,詳細闡發了自然勞動文化三位一體的歷史觀。奧康納以資本主義自身的發展邏輯為研究對象,探究人力是如何改變和影響自然:他將文化和自然統一并融合于社會勞動中,認為人的勞動通過特定的文化形式作用于自然,自然是將勞動和文化聯系起來的媒介。
奧康納批判舊唯物主義忽略了文化和自然的因素。他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既是文化的,又是自然的,是主觀性和客觀性并存的:生產力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界為人提供生產所需的物質材料和工具;同時物質資料生產也囊括了人的本質,人的分工協作在內。生產關系體現了人和人的關系,它有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又受到文化的影響。因此可以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兩個范疇都是客觀與主觀并存的。
奧康納將協作作為研究勞動的切入點,指出馬克思主義對于協作缺乏自然和文化層面的論述。奧康納認為協作建立在社會勞動分工上,協作具有不確定性,任何一個既定的協作分工模式既是生產力也是生產關系,技術、權力關系,自然和文化四個因素共同決定著協作的具體模式。
奧康納基于這一基礎,指出歷史唯物主義必須研究自然和文化是如何作用于生產的問題。奧康納論述道,勞動不僅是創造了物質資料,還創造了文化。他分析了古希臘奴隸制、歐洲和現代資本主義時代背景下的勞動,指出勞動就是剝削關系,勞動者一直處于被剝削的地位。不同的社會形態下結成了不同的勞動組織形式,對應的文化狀況和生態問題也各不相同。社會勞動具有自然和文化的雙重屬性,社會勞動不僅創造物質資料,而且還創造文化,并且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社會勞動也會受到文化的反作用。
奧康納以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史觀重構歷史唯物主義,將文化和自然的范疇添加唯物史觀中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自然勞動文化三位一體的歷史觀。
三、批判與借鑒:對生態危機的再反思
奧康納在論述歷史唯物主義缺陷時,并未區分馬恩本人的思想和馬恩之后的學者思想。他往往混用歷史唯物主義、經典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傳統馬克思主義和經典馬克思主義這些不同的范疇,含糊不清,缺乏明確指向。
奧康納認為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將重點置于人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沒有看到自然的終極目的性,因而是被動消極的。奧康納的這一觀點是根本錯誤的。實際上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的已明確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并且強調人類的勞動活動受自然界所限,人要在尊重自然規律上利用自然。
奧康納在分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時,既沒談及二者的辯證關系關系,沒有分析何者起其決定作用,何者處于支配地位;論及生財產要素時,亦未指出主導要素。奧康納的論述中沒有劃分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主次,是有悖于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在他的論述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平等的地位。奧康納顛倒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他并未真正理解歷史唯物主義中的生產力的重要性,這無疑是和歷史唯物主義背道而馳的。奧康納認為,只有變革社會制度,走社會主義道路才可以根治資本主義制度下出現的危機,他主張用生態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同時奧康納也客觀地分析了社會主義國家現存的一些問題:他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在發展經濟的歷程中往往也會忽視生態環境問題。以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為目的的粗放型發展觀不僅無法有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且也破壞了生態平衡,資源的濫用亦會降低人民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存。
奧康納盡管在重構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指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文化聯系,但他對于馬克思和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的指責有欠妥當。他主要針對馬克思主義第二手資料作出批判,缺乏對于經典文本的考察。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多次強調自然的重要性,他指出人在利用自然時,應當保護自然,否則將受到“自然的報復”。
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是全球性的,它的成因也相對復雜:不僅僅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更有政策上的失誤,特定時期發展理念的局限,不當利益的誘惑等等。生態惡化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結果。奧康納將生態危機歸因于資本主義制度上,他也未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生態危機現象作出反思。同時他認為社會主義可以避免生態危機,這一思想是不客觀的。因此我們在研習奧康納的歷史觀時,切不可全盤接受,要立足于馬克思經典文本,吸收奧康納的理論精華。應對生態危機危機,應當積極推進制度創新,采取多方綜合協調的措施,站在全球的角度上,與世界人民攜手共同應對生態問題,緩解生態危機,建設生態文明社會。
當然,對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奧康納重構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也不乏借鑒意義:奧康納重構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本質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綠色運動的思想。他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經濟生態雙重危機,以自然和文化范疇豐富傳統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他倡導以自然和文化同生產方式結合,拓寬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域。
四、結語
在奧康納看來,階級斗爭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奧康納秉承了這一觀點。馬克思是直接對資本主義制度作出揭露和批判,但奧康納所處的時代中,生態環境已然成為危及人類的重大危機。奧康納以生態作為批判視角,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理論指導。客觀來說奧康納的理論不僅增加了馬克思主義的可信度,也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態領域的內涵。
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因此,要正確認識人對自然的依存關系,恰當運用人對自然的改造能力,保護生態環境,善待生命;強化野生動物保護,樹立普遍保護野生動物的理念,完善相關立法,加強監管,強化執法網絡,禁止濫捕濫食野生動物。
參考文獻:
[1].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M].唐正東、臧佩洪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陳金清.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王雨辰.哲學批判與解放的烏托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劉仁勝..生態馬克思主義概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