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龍德
摘? 要:高效課堂是每位教師的不懈追求。對于語文學習而言,良好的積累是打造語文高效課堂的基礎。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主動積累的習慣,教給學生積累的有效方法和技巧,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從而實現語文課堂的輕松、高效。
關鍵詞:初中語文;良好積累;高效課堂
高效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的課堂,是學生目光灼灼、教師熱情洋溢的課堂,更是談笑風生、掌聲四起的課堂。建構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不僅要求師生要在課堂上下工夫,而且要積累知識、閱歷和素養,當這些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的迸發。良好的積累是在練高效課堂的“內功”,陸游所說的“功夫在詩外”就是這個道理。良好的積累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開展。
一、積水成淵——古詩文的積累
誦讀中華優秀古詩文,是學生汲取人類文明養分、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要求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當然,古詩文的積累僅僅依靠背誦是不夠的。在背誦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結合導讀、注釋和要點提示加深對作品意境和思想內涵的理解,在此基礎之上再進行各種方式的誦讀。例如,可以利用課前1分鐘誦讀一首詩;可以利用上課前5分鐘進行朗讀指導、背誦和檢查;可以利用自習課開展古詩文默寫比賽或朗讀比賽,鞏固背誦;可以半學期舉行一次詩詞大會。通過各種方式學生展示積累的成果,拓展課外古詩文積累,分享收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古詩文的續寫、改寫等嘗試,讓學生在真正理解古詩文蘊涵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創新。例如,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八年級下冊《賣炭翁》的續寫。有學生在作文中為賣炭翁設計了三個截然不同而又合情合理的結局:一是含恨而終;二是從頭再來;三是揭竿而起。這既考查了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又展現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又如,教材八年級上冊《三峽》《錢塘湖春行》寫景類詩文的改寫。學生除了解讀詩意之外,還把從生活中觀察到的景物也恰如其分地寫進了作文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還可以讓學生在透徹理解古詩文豐富內涵的基礎上,在寫作中準確引用古詩文名句,為作文增添文采和感染力。如此種種,這些積累就可以通過化整為零的做法,輕松且扎實地實現。
二、積土成山——搜集資料中積累
搜集信息的能力在當今信息時代非常重要。《標準》要求學生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搜集資料也是學生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在指導學生搜集資料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 目標明確
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人無信不立”時,教師通過導學案呈現搜集任務,讓學生搜集5個與誠信相關的成語、3句有關誠信的名言和2個誠信故事,多多益善。同時,要求學生以上述資料為素材,寫一段100字左右的發言稿,談談自己對誠信的看法。完成搜集任務之前,教師教給了學生搜集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在查找時有目標、有方法,從而提高了積累的效率和實效。上課時,學生準備充分,發言踴躍,課堂氣氛愉悅,教學效果良好。
2. 有始有終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課堂上,進行展示的學生雖然很多,但是也有一些很有亮點的資料沒有得到展示,如果沒有后續的延伸環節,學生的積累就停留在了紙上,甚至還會打擊學生課外搜集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布置了一篇以“誠信”為話題的作文作為作業,要求學生既可以把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作為素材,也可以借鑒上課時其他學生展示的資料。批閱作文時,教師一一賞閱、認真點評學生的勞動成果,這樣的反饋自然會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把搜集到的資料設計成思維導圖、繪制成手抄報,在小組甚至在班級內傳閱、在黑板報中張貼。諸如此類,不僅使學生的榮譽感得到滿足,而且也使知識積累落到了實處。
三、汲取花蜜——課外名著閱讀中積累
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是學生認識世界、開拓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標準》要求7 ~ 9年級學生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并在課外讀物的建議中推薦了書目。閱讀課外名著不是沒有目的的泛泛而讀,教師不是僅僅給學生提供讀書目錄,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選擇閱讀內容、制定閱讀計劃、檢查閱讀效果、規范學生的課外閱讀行為,幫助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下冊名著導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教師要求學生在讀完一個或幾個章節后做一次讀書筆記。讀書筆記可以摘錄生僻字、詞,摘抄生動的詞語和優美的句子;可以提煉人物形象,概括故事情節;可以談談自己的閱讀體會,提出自己的疑問;也可以在讀完整本書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每月一次的讀書會上,學生發言積極、討論熱烈。教師要讓學生的課外閱讀做到讀的少而精,讀一本就要有讀一本的收獲和成效,切不可走馬觀花、敷衍了事。
四、生活處處有語文——生活中積累
學生學習語文是從生活中開始的,從學說話到學認字,生活給予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遠遠超過了學校。生活中的語文學習是無止境的,那么如何在生活中積累語文知識呢?
1. 在生活中認字
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以下活動: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哪些不認識的字,有哪些錯別字,有哪些詞語讓你耳目一新,又有哪些詞語的使用不夠準確,你記住了哪些讓你過目不忘的廣告語。也可以在看電視、上網、讀報紙時挑一挑其中的錯字、別字,錯誤讀音和錯誤語法等,記下來并在一定的時間交流搜集所獲,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2. 積累生活中的俗語、歇后語、諺語和方言
俗語、歇后語、諺語和方言雖然內容簡單,但是意蘊深刻,將這樣的語句恰當地應用在寫作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 積累網絡用語
部分網絡詞匯極具生機和表現力。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每學期搜集一次網絡詞匯,選擇極具生命力的網絡詞匯加以理解和掌握,應用在口語交流與寫作中,讓說話和文章富有時代氣息和時尚色彩。同時,教師也要順應時代潮流,了解網絡詞匯的意思,否則就可能會與學生產生代溝。
五、知行合一——語言運用中積累
語文積累的目的是運用,為了培養學生會說話、愛閱讀、能寫作的能力,否則積累的再多,也是一個“兩只腳的書柜”。在運用中積累的知識更能讓學生記憶深刻。
1. 在詞匯運用中積累
語文教材在課后列出了要求掌握的詞語,當然編者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讀一讀、寫一寫。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對這些詞語進行“說一說”練習:說一說詞語的意思,找一找近義詞,對詞語進行辨析、造句;還有“用一用”練習:讓學生用其中的幾個詞語寫一段話,甚至用幾個跨越較大的詞語進行語段寫作,給學生來一次頭腦風暴,通過這些訓練使文本的語言真正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2. 在寫作實踐中積累
寫作是一個內心活動外化的過程,沒有豐富的積累,外化的書面語言未免色彩單調、滋味寡淡。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從模仿開始,模仿一個詞、一句話、一個故事情節、一個文章結構,循序漸進把積累的果實釀成酒。雖然一開始稚嫩、青澀,但是漸漸就會退去生澀,最終歸于甘醇,讓搜集到的五谷雜糧變成陳年佳釀。
六、結束語
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需要長久堅持。每位語文教師都有義務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讓學生的語文功底更加深厚、扎實,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從而實現語文課堂的輕松、高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陳經強. 在閱讀叢林中尋寫作之幽徑:以《橋》為例淺談讀寫結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J]. 教師,2017(21).
[3]郭翠萍. “讀寫結合”教學模式? 構建高效初中語文課堂[J]. 考試周刊,2018(67).
[4]謝金建. 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 課外語文,2018(27).
[5]李國慶. 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策略探討[J].考試與評價,2018(9).
[6]張歡. 求新? 求變:淺談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 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