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
史傳文,即記述歷史事件的散文,也叫歷史散文。它主要有三種體例:編年體、紀傳體、國別體。編年體,以時間為順序,記述歷史事件,如《左傳》。編年體以時間為綱,線索清晰,背景明確,系統性比較強。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記述歷史事件,如《史記》。這種體例便于集中、具體地描寫歷史人物。國別體,以國家為單元,記述歷史事件,如《國語》。三種體類的史傳文,各有優劣,但是受到人們重視,成為主流的則是那種以人物為中心,被后人稱為紀傳體的歷史作品,因其有較強的文學性,故也稱其為“史傳文學”。
史傳文一般是開頭先介紹所傳人物的姓名、字號、籍貫、官名,接著敘述其生平事跡,以凸現人物的性格人品,最后一般都要講到主人公的死以及死后的有關情況,如家族興衰、世人愛憎等。每篇作品一般都有一段作者的評論。
一、史傳文精于剪裁事件,善于塑造人物形象。
1.史傳文敘述人物生平事跡,選擇的材料多能表現人物才能、品格、為人,換句話說,多以人物為中心,以寫性格、寫典型性為目的,而不注重材料的多與全。歷史傳記寫的多是歷史上的有名人物,所選人物事跡以“大事”為多,間或寫到人物生平中的一些瑣事,也頗能彰顯人物性格。
如《燭之武退秦師》當鄭國處于危急之際,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去說服秦君,燭之武的一番牢騷,使事情發生波折。鄭文公的引咎自責,也增添了情節的戲劇性。燭之武在說服秦君的時候,一開頭就指出亡鄭于秦無益;但接著又退一步說“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以此作為緩沖;緊接著就緊逼一步說明亡鄭對秦不僅無益,而且有害。當秦國單獨退兵之后,子犯發怒要攻打秦軍,秦、晉關系一下子轉而緊張起來。最后晉文公講了一番道理,晉軍偃旗息鼓,一場風波,終于平息。這樣一張一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再如《鴻門宴》善于通過重要歷史事件、在矛盾沖突中塑造人物,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個性化和典型性。作者善善、惡惡、賢賢、黜不肖的態度是十分鮮明的。他以極其深微而又明顯的愛憎筆觸,刻畫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統治人物。劉邦是一個卑鄙狡詐而又極其機變的所謂成功人物;項羽則是一個粗豪自恃、淺聽輕信的所謂失敗英雄。作者把劉邦、項羽放在鴻門宴這一具體事件、具體矛盾中進行描繪,完成傳記文學人物的典型性。
2.史傳文較多通過語言、動作等描寫,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特征,即便是人物的只言片語,也能很好地表現人物性格特點。除了多種多樣的描寫手段,史傳文學作者對所傳人物作的客觀性記敘,也能表現人物特點。如《鴻門宴》在語言運用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淺切、明白、活潑、樸實。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豎子不足與謀”都體現了這一點。全文的語言風格,也充分說明司馬遷操縱運用語言的能力,遠遠跨過秦及漢初散文語言的既有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二、寫人物時,多采用“縱剖面”的寫法,較少采用“橫截面”的寫法。
“縱剖面”即根據時間先后選擇人物一生中的幾件事來寫,在行文中有明顯的時間標志。史傳文學中的人物形象缺少發展,大體上是“靜態”的,即“定型”的。史傳文學寫人物,“好”則一好到底,有時不免有夸大之嫌;“壞”則其所作所為無不令人不齒。在這一方面,《史記》由于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的創作態度,尚能做到一分為二,因此受到人們很高的評價。
出乎其外
司馬穰苴傳
司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齊景公時,晉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齊師敗績。景公患之。晏嬰乃薦田穰苴曰:“穰苴雖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眾,武能威敵,愿君試之。”景公召穰苴,與語兵事,大說之,以為將軍,將兵捍燕晉之師。穰苴曰:“臣素卑賤,君擢之閭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權輕,愿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乃可。”于是景公許之,使莊賈往。
穰苴既辭,與莊賈約曰:“旦日日中會于軍門。”穰苴先馳至軍,立表下漏待賈。賈素驕貴,以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不甚急;親戚左右送之,留飲。日中而賈不至。穰苴則仆表決漏,入,行軍勒兵,申明約束。約束既定,夕時,莊賈乃至。穰苴曰:“何后期為?”賈謝曰:“不佞大夫親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今敵國深侵,邦內騷動,百姓之命皆懸于君,何謂相送乎!”召軍正問曰:“軍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對曰:“當斬。”莊賈懼,使人馳報景公,請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三軍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節赦賈,馳入軍中。穰苴曰:“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問軍正曰:“馳三軍法何?”正曰:“當斬。”使者大懼。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殺之。”乃斬其仆,車之左駙,馬之左驂,以徇三軍。遣使者還報,然后行。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卒,身與士卒平分糧食。病者皆求行,爭奮出為之赴戰。晉師聞之,為罷去。燕師聞之,度水而解。于是追擊之,遂取所亡封內故境而引兵歸。未至國,景公與諸大夫郊迎,勞師成禮,然后反歸寢。既見穰苴,尊之為大司馬。田氏日以益尊于齊。
已而大夫鮑氏、高、國之屬害之,譖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發疾而死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國等其后及田常殺簡公盡滅高子國子之族至常曾孫和①因自立為齊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諸侯朝齊。
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
(選自《史記·司馬穰苴列傳第四》,有刪改)
〔注〕①和:田和,人名。
訓練
1.對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既往,未及反(返回)
B.于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示眾)
C.賈謝曰:“不佞大夫親戚送之,故留。”(謝絕)
D.君擢之閭伍之中(提拔)
2.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以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
愿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
B.于是景公許之
加之大夫之上
C.軍法期而后至者云何
遂取所亡封內故境而引兵歸
D.而附穰苴于其中
旦日日中會于軍門
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景公退穰苴/苴發疾而死/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國等其后/及田常殺簡公/盡滅高子國子之族/至常曾孫和因自立/為齊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諸侯朝齊
B.景公退穰苴/苴發疾而死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國等其后及/田常殺簡公/盡滅高子國/子之族至/常曾孫和因自立/為齊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諸侯朝齊
C.景公退穰/苴苴發疾而死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國等其后/及田常殺簡公盡滅高子國/子之族至/常曾孫和因自立/為齊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諸侯朝齊
D.景公退穰苴/苴發疾而死/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國等/其后/及田常殺簡公/盡滅高子/國子之族/至常曾孫和/因自立為齊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諸侯朝齊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莊賈是景公的寵臣,身為監軍,在國土淪喪、前線緊急的情勢下,視軍紀如兒戲,與親朋好友飲宴,約定正午到達營門,竟日暮才到達。
B.田穰苴被委以重任后,他深感自己出身卑賤,難以服眾,便請求國君給他派一個懂軍事、威望高的大臣來當監軍,齊景公滿足了他的愿望。
C.田穰苴作為將軍卻不搞特殊化,他把屬于自己的軍資物品拿出來讓士兵享用,和士兵平分糧食,因此深受士兵愛戴,連生病的士兵也要求一同奔赴戰場。
D.田穰苴一方面從嚴治軍,一方面和士兵同甘共苦,軍威遠揚,入侵齊國的晉、燕軍隊聽聞后竟不戰而屈,齊軍乘勢追擊,收復了失去的全部領土。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景公召穰苴,與語兵事,大說之,以為將軍。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見穰苴,尊之為大司馬。田氏日以益尊于齊。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