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輝 湯昕
【摘 要】以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為重點方向的“雙高計劃”,為我國高職教育確立了高質量發展的辦學目標。同時,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體現國家意志的教育改革,既是社會主義大學的責任命題,又是新時代大學生能力培養的時代命題。高職院校應在雙創大潮中把握機遇、體現擔當,切實履行好自身的責任。
【關鍵詞】“雙高計劃”;創新創業教育;內涵;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12-0047-03
【作者簡介】1.周輝,南京工業大學(南京,211816)黨辦副主任、統戰部副部長,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高校黨建管理;2.湯昕,南京工業大學(南京,211816)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一、“雙高”建設中,高職院校大力開展雙創教育勢在必行
雙創教育與“雙高計劃”密不可分,二者協同發展尤為重要。首先,雙創教育是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對高等教育提出的一道“必答題”,對“雙高計劃”的完成發揮著重要的戰略指導功能。其次,雙創教育是當前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道路上對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體現了創新在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中的核心地位,也是打造世界水平高職院校的重要特征。最后,雙創教育是世界一流職業教育的必備內容。知識經濟時代,高職教育一味以技術傳授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已不適應發展需要,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將雙創教育作為職業教育適應社會的重要法寶。因此,“雙高計劃”院校要以雙創視角對學校運行管理機制、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課程體系和教師隊伍進行一系列的系統協同改革創新,建設好具有職業特色的招牌專業,促進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
(一)雙創教育的新內涵和新要求
1.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高等教育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石,迫切需要貼合發展現實,在雙創時代背景下,以雙創教育深化改革,積極匯聚雙創活力,為全面深化改革“建橋鋪路”。雙創教育還是高校提升人才創新能力、就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專注于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培養符合企業用人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恰好也與高職教育側重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目標相一致,在“雙高計劃”背景下,以雙創教育為抓手深化高職教育體系改革,將會大有所為。
2.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高職院校更加強調學生從理論到實踐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一名合格的高職學生應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較高的職業素養、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提升高職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就是要培養其良好的知識獲取習慣,要讓學生學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夠成長為滿足社會需要且能夠適應社會快節奏發展的職業人才。而雙創教育重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發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成功雙創案例層出不窮,各種雙創競賽也為大學生提供了演練場,雙創教育已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時代機遇。
(二)雙創教育引領高職教育新一輪改革
1.聚焦產教融合,提升育人水平。
校企融合的關鍵是同時滿足高校實踐育人的需求和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企業的競爭最終要靠技術的不斷創新,企業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一個不停創新創造的過程。企業作為直接參與辦學的特殊力量,具有承擔教學責任和實現自身盈利的二元性,需要培養更加貼近用人需求的專業人才。在經濟發展轉型的趨勢下,企業必然要以創新促進發展質量的提檔升級,會更加渴望雙創人才,這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必然有所傾向。
2.聚力校企合作,科研助推發展。
職業教育的科學研究往往以解決行業發展中的現實問題為導向,研究成果具有極高的針對性和成果轉化率。高職院校應當把握自身與產業緊密結合的學科優勢,堅持服務區域發展的研究方向,加強校地、校企間的緊密合作。堅持學生主體原則,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提高學校雙創育人水平。服務區域發展戰略,攜手打造協同科技創新體系和成果應用轉化平臺,提高區域發展的要素生產率。
(三)“雙高計劃”是雙創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支撐
在加速推進教育現代化2035的進程中,職業教育需要系統的教育理念設計,以進入內涵式發展新常態。高職教育的發展必須與企業高度融合,要樹立人才就是財富的培養理念,積極營造能夠讓人才脫穎而出的雙創氛圍。高職院校要強調人的全面發展,提升師生綜合素質,提高辦學效率和教育質量,突出特色,樹立品牌,注重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調的發展模式。[1]“雙高計劃”是新時代對高職院校從上至下的系統建設和改革,將雙創教育融入“雙高計劃”中能夠深化雙創教育在高職院校的實踐探索。
(四)雙創教育內涵式發展是“雙高計劃”的內在要求
雙創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口,重在學習能力、創新思維、知識框架、實踐技能等一系列能力的多維提升,與“雙高計劃”追求高質量全面發展的專業人才目標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因此,雙創教育既是對高職教育的系統改革,又是推進落實好“雙高計劃”的重要契機。把以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理念融入“雙高計劃”才能夠培養出滿足新興產業發展的生力軍,打造滿足產業轉型升級戰略需求的專業人才隊伍,推進知識經濟時代的“雙高計劃”。
二、高職院校開展雙創教育的主要內容和當前的實施障礙
自2015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聯盟成立起,雙創教育在職業院校中已經有數年的實踐,內容主要包括:參加雙創競賽,通過組建隊伍開發項目并參加各種比賽,這是目前高等教育影響力最強的一類賽事;成立創業學院,學生參加了一段時間的本專業教育后按照個人意愿被吸納到創業學院,學習內容以管理學和創業課程為主,鼓勵學生進行創業實踐;建設眾創空間,學校為學生提供雙創交流的空間和平臺,甚至可為學生提供創業初期的辦公場地。這三種方法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雙創教育形式,但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投入較大,耗費了大量的資金與師資,占用了原本可用于專業發展的資源;二是過度注重創業實踐成果,忽視了前期的雙創理念教育,無法利用正確的雙創理念指導實踐;三是將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割裂開來,盲目追求市場風向,沒有立足于專業知識。
(一)雙創教育理念滯后
創新和創業更容易側重科學研究層面的創新和利潤驅動下的創業,高職院校中的雙創教育更容易在理念上產生功利傾向,要么將創新創業作為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要么雙創教育與專業建設背道而馳。實際上,雙創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具有雙創精神的優秀人才,更注重對精神品格的塑造,目的是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更具活力、更具想法、更具實踐力的優秀隊伍,這與“雙高計劃”樹立標桿、培育卓越的育人理念不謀而合。
(二)雙創教育課程單一
雙創教育是一次深度優化課程體系的寶貴機遇。當前雙創教育與“雙高計劃”的結合度不高,課程設置相對隨意,內容上既沒有形成范式又缺乏與專業教育的有效結合,結構上更沒有形成體系,很難真正發揮好育人作用。課程形式和內容上還比較滯后:形式上往往是開辦講座或將其放在職業規劃生涯課中;內容上也略顯空洞,以案例教學為主,缺乏理論層面的升華和指導,無法讓學生真正對雙創教育產生認同感。
(三)雙創教育師資力量單薄
目前雙創教育起步較晚,師資力量比較單薄,主要由輔導員隊伍中積極性較高的教師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專業教師組成。在專業結構上主要集中在人文社科領域,無法很好地滿足雙創教育師資對多學科和專業化的背景要求,更缺少相關的創新和創業的實踐經驗,授課很難具有實際說服力。因此在雙創知識未成體系也缺少優質教材的條件下,很難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另外,部分教師對“雙高計劃”相關文件、政策的學習還不夠深入,還沒有真正將專業的發展理念建立起來,日常教學中的教案、教法還相對單薄,無法很好地承擔起“雙高計劃”背景下的雙創教育任務。
三、當前高職院校深化雙創教育內涵發展的途徑
(一)更新雙創教育理念
回顧我國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歷程,其人才培養目標逐漸向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向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轉變。[2]這就要求“雙高”建設院校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平衡好人的全面發展和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雙重目標,關注學生全面發展能力、持續發展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創新是思維、理念和想法的創新,重在從思想產生到新技術、新發明的設計和創造過程;創業是將創新成果投入生產進行推廣的過程。要認識到“雙高計劃”對雙創教育的訴求,引導學生立足于專業教育進行雙創思考,促進學校、專業、行業的共同發展。
(二)優化雙創培養和考評體系
專業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單位,也是“雙高計劃”的建設核心?!半p高計劃”背景下的雙創培養方案制訂要結合專業背景和專業前景,以提高大學生雙創能力為核心,打造院系合作的動態專業調整機制。同時,培養方案要立足于專業基礎,秉承實踐育人目標,將專業上的創新轉化為創業實踐,在知識結構上融入“雙高計劃”和雙創理念,突出學校特色、學科重點、雙創典型,建設提高學生領導力、組織力、創新力的專業雙創課程體系。在實踐中打造雙創實踐課堂,引入企業技術人員作為教學力量和導師團隊,以雙創備賽打造重點項目,以實踐課堂推動雙創教育發展,給有特長或雙創能力出眾的學生創造施展空間,增設第二課堂鼓勵實踐鍛煉。優化教師考評體系,將雙創教育成果計入工作量,鼓勵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中發揮雙創熱情。
(三)深化產教融合機制,推動特色化高水平發展
特色化和高水平是“雙高計劃”的重點目標,特色化是要有特色的專業、特色的學科群,高水平是要建設達到世界水準的職業教育。職業院校首先要發揚專業特色,響應國家宏觀發展戰略,將創新驅動發展融入教改方向,契合社會需求,打造專業標桿。其次要與時俱進,把握好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的高度融合,在人才培養中主動引入行業標準體系,積極應用促進創新創業的新規范和新技術。最后,還可以探索企業直接參與職業院校管理的有效路徑,讓企業的思維融入職業教育辦學,打造校企一體的高效雙創發展機制。
【參考文獻】
[1]于光.提升高校軟實力 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6):63-65.
[2]潘海生.“雙高計劃”引領職業教育向類型教育發展[N].中國教育報,2019-05-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