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霖瑋 王清華 張國強 汪梓懿
摘? 要:概述了儲供基地物資保障能力建設發展現狀,在研判當前儲供基地職能定位的基礎上,對儲供基地物資保障能力建設做了綜述,包括快速反應能力、指揮控制能力、信息支撐能力、機動保障能力、物流作業能力等,并對下一步儲供基地物資保障能力建設研究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儲供基地;物資保障;能力建設
中圖分類號:E246???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material support capacity construction of the storage and supply base.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judgment of the current functional positioning, it summarizes the material support capacity construction of the storage and supply base, including rapid response capabilities, command and control capabilities, information support capabilities, mobile support capabilities, logistics operations capabilities, and prospects for the next step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orage and supply base.
Key words: storage and supply base; material support;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 研究背景。伴隨新時代聯勤體制的建立,儲供基地這一新質保障力量應運而生。2018年11月,中央軍委立足聯勤保障部隊的轉型重塑,著眼戰略全局,依托相對集中的多種類型后方倉庫,分片設點、連片成網,在各聯保中心和陸軍下設若干個儲供基地,初步形成了戰役方向以聯勤保障中心為機關、儲供基地與戰役倉庫為實體的聯勤保障戰略支撐布局。
儲供基地作為此輪軍隊后勤力量調整改革后的新成果,是現代軍事物流體系中的一個中心環節和基礎支柱,也是新型聯勤保障力量體系的節點樞紐和關鍵骨干[1]。相較于原后方倉庫群、聯勤分部,儲供基地的職能任務、運行機制、抓建模式都呈現出全新特點,具有結構扁平化、部署分散化、編成集約化、標準多樣化的特征,擔負戰略戰役物資儲備和供應保障,以及機動保障力量抽組任務,并對區域內戰役倉庫進行技術支援和培訓指導,屬性更加鮮明突出、職能更加清晰具體。
與此同時,現代戰爭對聯勤精確保障、立體保障、全域保障、多能保障、持續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物資保障作為后勤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部隊生存能力、作戰能力、“再生”能力和應急生產能力的基礎[2],其能力水平直接關系到我軍現代化后勤的戰斗力貢獻率。儲供基地在轉型重塑過程中,前期精力多是用在機構組建、力量轉隸、部隊整編、保障關系調整等工作上,而其物資保障能力建設發展尚處在開新布局的邁步階段,物資保障力量還存在儲備布局不合理、儲備資源不全面、儲供條件待改善、機動保障能力不足等現實矛盾,制約了戰時物資保障能力的生成。
1.2? 研究意義。作為我軍戰略戰役級后勤綜合保障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儲供基地在遂行不同戰略方向、不同戰場環境、不同任務區域的物資保障任務時,其保障要素能力是否充分釋放,保障效能是否精確集約,保障過程是否高效順暢,對能否完成軍事斗爭準備,打贏未來現代化戰爭,做到隨時響應、全程能保、精準高效具有重要意義。
從現實情況出發,儲供基地作為聯勤編制體制調整改革后的一支新質力量,其職能不是原聯勤分部的翻版復制,也不是幾所后方倉庫的簡單疊加,而是實施區域聯勤保障和戰略戰役支援保障的主體力量,地位特殊、責任重大。當前,儲供基地的后裝保障能力正處于初級形成階段,物資保障能力是其保障能力的重要建設內容之一,梳理分析物資保障能力建設相關文獻,促使其物資保障能力的快速生成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3]。
從理論支撐出發,通過系統全面梳理儲供基地物資保障能力建設相關文獻,研究儲供基地建設現狀,分析其物資保障能力構成要素,為評估其物資保障能力、優化其物資保障力量配置,下一步儲供基地實現“需求實時感知、資源可視監控、行動全程調控、決心及時正確、配送精確定向”提供科學依據[4]。
2? 我軍儲供基地研究現狀
隨著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持續推進,為適應未來作戰新要求,我軍深入推進了聯勤保障力量改革,優化了規模結構,調整了力量編成,逐步形成“聯保為主、軍種為補、統分結合、通專兩線”的聯勤保障體制[4]。2018年11月,為進一步整合實體力量、升級保障功能、優化資源配置,各儲供基地相繼成立。相較于舊體制下的聯勤分部和后方基地,儲供基地對其保障力量進行了重組重塑和精簡整合,力量規模進一步壓縮,力量結構進一步優化,油料倉庫、軍需庫、綜合庫、藥材庫、彈藥庫等保障實體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變化[5]。
在儲供基地尚未正式成立之前,相關文獻主要聚焦于新聯勤體制的轉型重塑、力量體系構建、管理運行機制、機構職能定位等方面。雖然未正式提出“儲供基地”的概念,但其理論雛形已經在相關文獻中初露端倪。
姜大立等(2017)提出聯勤保障中心主導下的軍事物流建設要以聯勤保障中心為軸心,采取輻射布局的形式,按照區域方向推進物流節點建設,形成功能要素齊全、技術手段先進的大型化、綜合化軍事基地[6]。湯維政、陳軍、陳遙(2017)指出,聯勤保障部隊物資保障力量存在保障機制待規范、儲供條件待改善、規模布局不合理等現實矛盾,并提出應優化保障力量編組,建立大型化、綜合化、集約化、基地化倉庫群[7]。張滕飛、郭繼坤、柴小棟(2018)針對聯勤保障部隊保障力量建設的薄弱環節,提出要集中資源打造一批大型化、綜合化、現代化的骨干倉庫[8]。朱簫楠、夏文祥(2018)以聯勤保障部隊倉庫為研究對象,提出要從頂層設計、物聯網建設和信息防護體系三個方面進行相應建設[9]。昝旺等(2018)提出聯勤保障部隊要整合現有保障實體,分區域劃設功能全、覆蓋廣、輻射性強保障群,形成一體化聯勤區域保障能力[10]。王豐等(2018)指出,我軍現行后方倉庫保障功能單一,機構重疊,其體制改革將由傳統單一倉儲基地向集“物資籌措、儲存保管、組套包裝、技術保障、物流配送、指揮控制”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保障基地拓展[11]。
隨著新形勢聯勤保障體制改革的深化,儲供基地的機構組建、力量轉隸、部隊整編已基本完成,但其業務管理、保障關系、能力建設等方面還存在若干問題,相關文獻也都聚焦這些問題,涌現出了大量具有實踐意義的研究成果。
任鋒云、王軍、王利萍(2019)系統總結了儲供基地建設管理當前面臨的矛盾問題,并提出儲供基地應當發揮“集散中心”、“指揮中心”、“建管中心”、“協調中心”、“檢驗中心”、“試驗中心”等“六個中心”作用[1]。劉寧等(2019)提出了“戰略戰役倉儲力量”的概念,認為儲供基地歸屬于這一力量體系,并對其力量體系的構建思路、核心理念等從宏觀方面進行了闡述[12]。周東亮等(2019)以某儲供基地為例,研究了西北地區機動油料保障力量建設情況及其運用方式[13]。王華林、張大衛(2019)從儲供基地倉庫建設需求與作戰保障矛盾出發,提出要大力建設無人智能化儲供基地,并建立了9個模塊框架[14]。郭立卿、王銳淇、王妙春(2018)對儲供基地的野營戰儲物資逆向流轉系統層級架構和基本關系進行了梳理[15]。樂惠寧、程甘霖(2019)指出儲供基地的現代化建設水平較為低下,并針對儲供基地“兩化”(機械化、信息化)建設提出了五項具體的措施[16]。汪貽生、任峰云、朱軍亮(2020)從儲供基地物資保障能力需求的角度出發,針對基礎設施、信息化、機動保障、運行機制、思想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加強儲供基地物資保障能力的相應措施[17]。
3? 物資保障能力建設研究現狀
物資保障能力建設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內涵和特征,對其能力生成模式也有著不同的需求。目前相關文獻對物資保障能力建設的研究主要基于信息系統體系下作戰后勤保障的特點和需求,探索物資保障力量建設由要素分離式向綜合集成式延伸,由粗放預置向精確保障拓展,著力使物資保障具備精確敏捷的快速反應能力、分布交互的指揮控制能力、全維實時的信息支撐能力、立體聯動的機動保障能力、智能高效的物流作業能力[17]。
3.1? 快速反應能力建設。朱簫楠、夏文祥(2018)認為,加速推進以滿足物資保障需求為核心的軍事物聯網建設,是新形勢下聯勤保障部隊倉庫建設實現更快的信息響應速度的必經之路[9]。孟紅、郭繼坤、汪貽生(2019)指出,物資保障能否快速響應與物資保障需求息息相關,運用好物資保障需求信息需要掌握保障規律、感知保障態勢、生成保障決策[18]。美陸軍條令出版物(ADP)4-0《保障》中指出,快速反應是后勤保障的原則之一,其內涵是能夠快速應對需求變化以及持續滿足保障需求的調整能力[19]。
3.2? 指揮控制能力建設。隋偉偉(2019)提出要依托影像地圖指揮信息系統,實現物資保障資源實時可查,進而使指揮控制更加精確順暢[20]。李紹斌等(2019)指出,聯勤保障中心與戰區聯指之間缺乏有效溝通、與各軍種后勤部門的協同關系不暢。理順聯勤保障體系中的指揮關系,構建清晰的戰時保障指揮鏈路是當前提升保障能力的首要任務[21]。何旺、張佳、孫正(2019)針對聯勤支援保障指揮協同的薄弱環節,提出要加強一體化指揮平臺和后勤業務指揮系統建設[22]。劉洋、胡道達(2019)指出,聯勤保障指揮要以戰區聯指為樞紐,各聯保中心要接受戰區聯指指揮[23]。
相較于我軍固定清晰的后勤保障鏈路,美軍在組織物資保障時,對指揮控制權的運用則更為靈活。美陸軍條令參考出版物(ADRP)4-0《持續保障》指出,美軍對某一支聯合部隊提供持續保障的指揮控制方案可以是下列三種方式的任意組合:
(1)“執行機構”進行后勤指揮。執行機構是用來描述國防部長授權某下屬機構代表其行使某項權力的一個專用術語。執行機構可能僅限于提供行政管理和保障或協調通用職能;也可能針對具體目的得到授權,指揮、指導和控制某些具體資源。
(2)“主責軍種”進行后勤指揮。作戰司令部司令可以給某主責軍種分配具體的通用保障職能,包括計劃制定和組織實施職能。分配的職能可以是單項或多項通用保障職能,也可以根據階段和責任區內的配置位置進行分配。
(3)“聯勤司令部”進行后勤指揮。作戰司令部司令可將聯勤保障職責指派給下屬某軍種,并建立聯勤司令部。被指定軍種組成部隊的高級后勤指揮機構通常充當該聯勤司令部的骨干班底[24]。
3.3? 信息支撐能力建設。婁純泗、張寬豐、李學軍(2018)指出新時代聯勤保障部隊發展要突出信息主導和協同機制,尤其要注重掌握收集保障需求,為精確保障提供信息支持[25]。郭凱、范瑞洲、肖慧鑫(2018)認為要加快聯勤保障部隊各保障力量的信息融合,實現信息的實時交換,并且信息系統應當接入到聯合作戰指揮系統[26]。楊嶺、王偉良(2018)從聯勤保障資源配置優化的角度出發,認為目前基于信息化的聯勤保障資源配置能力建設總體設計不夠,并提出建立軍種需求信息及聯勤保障資源情況發布制度,形成開放透明的資源配置融合環境[27]。牛永界、昝旺、席兆明(2018)針對聯勤保障中心戰時運用模式提出了三種模式構想,為打破后勤保障與作戰行動之間的信息壁壘提供了理論支持[28]。
美陸軍技術出版物(ATP)4-93《持續保障旅》中指出,其持續保障旅在遂行機動支援行動時,運用一體化自動控制系統及后勤信息系統,通過后勤通用的保障信息平臺,確保在其支援區域內能做到對敵情我情變化的及時響應[29]。
3.4? 機動保障能力建設。楊騰馳、劉勛海(2003)總結了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物資保障的基本特點,認為我軍應采取預編預任、模塊組合的方式,組建物資應急機動保障分隊[2]。張宇(2019)認為加強后裝保障力量建設要突出機動保障能力,提出后勤應急保障部隊需要實體化建設,不能完全依靠“預編寓于”的建設模式[30]。胡道達、郭繼坤、王舉龍(2019)聚焦聯勤保障力量體系建設,認為要充實機動實體保障力量建設,采取實編與虛編相結合的半實體化方式,突出聯勤保障旅的模塊化建設[31]。程建濤(2019)指出聯勤保障旅在機動支援保障中存在高機動裝備缺乏、物資運輸手段落后等短板,并提出了配置基地化、編組模塊化、裝備機動化等對策[32]。胡道達、郭繼坤、劉洲(2019)對聯勤保障部隊機動化保障力量進行了模塊化單元劃分,使其嵌入各軍兵種保障單元和基地保障力量[33]。
從實踐中看,美軍在物資機動保障能力建設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主要做法是:(1)加強頂層設計,自上而下制定一系列指導持續作戰后勤保障的戰略方針、條令、計劃;(2)調整保障機構,構建模塊化的持續保障旅、戰斗保障支援營等機動保障力量;(3)重視信息融合,建設深度覆蓋的后勤指揮信息系統[34-37]。
3.5? 物流作業能力建設。胡立成、翟俊偉、許洪濤(2015)分析了我軍在綜合配送保障能力方面存在基礎設施設備不全的問題,提出要大力發展集裝箱多式聯運[38]。賈瑞華、徐鵬(2018)指出新體制下彈藥倉庫物資保障存在集裝化水平低下、機械化程度低、收發作業以人工為主等問題,提出要高度重視物資保障集裝化、物流作業自動化發展[39]。徐輝杰、王流通、王園(2020)認為后方倉庫基礎設施建設欠佳,物流作業自動化程度低,難以滿足戰場條件,并提出倉庫“兩化”建設過程中要用信息化牽引機械化[40]。
4? 述評與展望
從總體上看,儲供基地仍然是一個新興的理論研究領域,現有關于儲供基地的相關研究并不多見,主要集中在對儲供基地運行機制、業務管理、保障關系等方面的定性探討。對于物資保障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多從單項子系統保障效能角度進行定性定量分析且各種觀點百家爭鳴,而關于物資保障系統整體能力的定量分析研究比較少見,戰時物資保障能力的一些基本問題沒有得到科學回答。從美軍研究現狀來看,針對物資保障能力建設的研究開始較早,雖然其相關研究都分散在各項戰斗條令條例和戰爭實踐中,沒有關于物資保障能力的綜合性論述,但其對于相關問題的認識較為深刻,相應的方法、理論趨于成熟且經歷過實戰與演習的考驗。
綜上所述,對于下一步推進儲供基地物資保障能力建設,尚需在如下幾個方面進一步研究:一是對儲供基地物資保障能力的解析,包括定義和辨析儲供基地物資保障能力及相關概念,闡述儲供基地物資保障能力的內涵與特征,并分析儲供基地物資保障能力的構成;二是分析儲供基地物資保障能力的需求,保障能力建設需要以戰時保障需求為牽引,分析實戰化條件下物資保障需求對于下一步儲供基地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三是系統分析當前儲供基地物資保障能力建設存在的問題,在各個層面掌握了解制約其保障能力生成的消極因素;四是設計儲供基地物資保障能力評估的機制,包括確定評估對象、目的、標準,設計評估流程,制定組織實施方法,以及闡述評估結果及使用等;五是分析儲供基地物資保障能力生成及增長機制,并通過計算機進行仿真研究;六是開發儲供基地物資保障能力評估信息系統。
參考文獻:
[1] 任峰云,王軍,王麗萍. 對聯勤保障儲供基地職能定位及轉型發展的探討[J]. 倉儲管理與技術,2019(6):12-14.
[2] 楊騰馳,劉勛海. 伊拉克戰爭物資保障的基本特點及其對我軍的啟示[J]. 軍事經濟研究,2003(6):8-11.
[3] 周義興. 基于ANP的戰略投送基地物資保障能力模糊評價研究[D]. 重慶:陸軍勤務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9.
[4] 周東亮. 陸軍烏魯木齊儲供基地支援保障能力建設研究[D]. 重慶:陸軍勤務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8.
[5] 胡道達. 聯勤保障中心保障體系建設研究[D]. 重慶:陸軍勤務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7.
[6] 姜大立,張巍,陳軍,等. 聯勤保障中心主導下的軍事物流建設初探[J]. 后勤學術,2017(4):57-59.
[7] 湯維政,陳軍,陳遙. 論聯勤保障部隊物資支援保障能力建設[J]. 倉儲管理與技術,2017(5):9-12.
[8] 張滕飛,郭繼坤,柴小棟. 對聯勤保障部隊保障體系建設的思考[J]. 東部軍事學術,2018(3):49-53.
[9] 朱簫楠,夏文祥. 加強新形勢下聯勤保障部隊倉庫建設對策[J]. 軍事交通學院學報,2018,20(2):55-57,74.
[10] 昝旺,牛永界,倪小橋,等. 聯勤保障中心戰時運用應把握的關鍵問題[J]. 軍事交通學院學報,2018,20(12):55-58.
[11] 王豐,蔣寧,熊振偉,等. 新時期軍事物流的發展方向[J]. 包裝工程,2018,39(7):220-224.
[12] 劉寧,趙彪,王寧,等. 論儲供基地和戰役倉庫力量體系構建[J]. 倉儲管理與技術,2019(6):34-36.
[13] 周東亮,陳智,梁振江,等. 西北地區戰役儲供基地機動油料保障力量建設探討[J]. 訓練與科技,2019,40(4):39-42.
[14] 王華林,張大衛. 無人智能化儲供基地建設探討[J]. 倉儲管理與技術,2019(5):23-26.
[15] 郭立卿,王銳淇,王妙春. 儲供基地野營戰儲物資逆向流轉系統組織架構探析[J]. 倉儲管理與技術,2018(5):7-8.
[16] 樂惠寧,程甘霖. 提高儲供基地機械化信息化水平之我見[J]. 倉儲管理與技術,2019(1):26-28.
[17] 汪貽生,任峰云,朱軍亮. 儲供基地物資保障能力建設研究[J]. 長纓,2021(2):56-58.
[18] 孟紅,郭繼坤,汪貽生. 后勤物資精確保障需求預測研究[J]. 國防大學學報,2019(5):93-96.
[19]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ADP4-0 Sustainment[Z]. 2012.
[20] 隋偉偉,楊金柱. 著眼職能任務需要提升物資保障效能[J]. 武警后勤,2019(5):54-55.
[21] 李紹斌,姜大立,劉佳臣,等. 新體制下戰時物資保障能力建設探析[J]. 倉儲管理與技術,2019(4):17-19.
[22] 何旺,張佳,孫正. 新體制下聯勤支援保障指揮協同的幾點思考[J]. 訓練與科技,2019,40(5):37-39.
[23] 劉洋,胡道達. 推進聯勤保障中心轉型建設的思考[J]. 海軍后勤,2019(4):38-40.
[24]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ADRP4-0 Sustainment[Z]. 2012.
[25] 婁純泗,張寬豐,李學軍. 聯勤保障部隊發展戰略淺見[J]. 軍事學術,2018(8):20-23.
[26] 郭凱,范瑞洲,肖慧鑫. 著眼聯合作戰要求提升聯勤保障部隊運輸投送能力[J]. 國防大學學報,2018(11):92-95.
[27] 楊嶺,王偉亮. 新體制下聯勤保障資源配置優化研究[J]. 國防大學學報,2018(4):84-87.
[28] 牛永界,昝旺,席兆明. 聯勤保障中心戰時運行模式探析[J]. 指揮學報,2018(6):66-67.
[29]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ATP4-93 Sustainment Brigade[Z]. 2016.
[30] 張宇. 新時代后勤裝備保障能力建設初探[J]. 陸軍航空兵學院學報,2019,18(2):56-58.
[31] 胡道達,郭繼坤,王舉龍. 推進聯勤保障力量體系建設的新視角[J]. 海軍學術研究,2019(8):70-72.
[32] 程建濤. 聯勤保障部隊支援保障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 裝甲兵學術,2019(5):71-72.
[33] 胡道達,郭繼坤,劉洲. 聯勤保障部隊機動保障力量模塊化建設的關鍵問題[J]. 訓練與科技,2020,41(1):55-58.
[34] 萬承貴,荊彬,楊運棋. 美軍模塊化部隊物資保障能力建設的實現途徑[J]. 軍事經濟研究,2015(9):66-68.
[35] 荊彬,呂慧芳,王翠. 美軍模塊化部隊物資保障能力建設的主要做法[J]. 軍隊采購與物流,2015(2):73-74.
[36] 雷磊,王坤,千威. 美軍模塊化部隊物資保障與我軍的比較分析[J]. 軍隊采購與物流,2015(2):71-72.
[37] 呂慧芳,褚小飛,何曉峰. 美軍旅戰斗隊后勤保障能力建設及對我軍的啟示[J]. 軍事經濟學院學報,2016,23(6):53-55.
[38] 胡立成,翟俊偉,許洪濤. 我軍物流綜合配送保障能力建設思考[J]. 軍隊采購與物流,2015(3):75-76.
[39] 賈瑞華,徐鵬. 聯勤保障體制下提升我軍彈藥保障能力的思考[J]. 倉儲管理與技術,2019(6):10-14.
[40] 許輝杰,王流通,王園. 提升后方倉庫的聯合保障能力[J]. 空軍軍事學術,2020(4):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