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
【摘要】清朝,宗室爵位第一等就是親王。親王出身皇家,深居于京師,地位尊崇。與此同時,為了維護皇權,所以有親王不可入軍機處的祖訓。然而事從權宜。親王并非完全被隔離在軍機處之外。親王入職軍機處在清朝并不少有,但以祺祥政變為界限,兩個時期呈現出各自鮮明的特點。
【關鍵詞】親王;軍機處;祺祥政變
【中圖分類號】K25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9-0045-02
親王自古有之。親王廣義概念上是指皇族內封王的人。狹義概念是指被授予親王名號的人。本文為求定位精確,以狹義概念入手論述。
一、軍機處的設立目的之一是防范親王
創業之初,清太祖創立八旗,國家大事由八大和碩貝勒共治。清太宗時期正式成立議政王大臣會議,太宗重視集權于自己手中,較之初時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時,此時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已極大地削弱,轉變為一個臣服于,聽命于皇帝的工具。清世祖和清圣祖年幼繼位,為了穩固政治,繼續實行議政王大臣會議。“每朝期,坐中左門外會議,如坐朝儀。”可見其權勢之大。隨著帝王年齡增長,心智成熟,認識到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因此滿族上層親貴組成的議政王大臣必然面臨著被削弱地下場。清圣祖召集文人近臣入南書房和清世宗創立軍機處,無不是為了強化皇權,限制宗室親貴權力。“國初以來,設立議政王大臣,彼時因有議政處,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辦理。自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之后,皆系軍機大臣每日召對,承旨遵辦,而滿洲大學士尚書,向例俱兼議政虛銜,無應辦之事,殊屬有名無實。”自此以后,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退出歷史舞臺。因此可見軍機處設立的原因之一就是限制親貴權力,加強皇權。
并且在清朝建立軍機處后,留有親王不可入軍機處的祖訓,以此來防止親王干政亂權。史料中相關記載不在少數。比如“親王不假事權”清仁宗以“但究與國家定制未符”為理由,罷免永瑆在軍機處行走的職位。
二、祺祥政變前后,親王入軍機處的不同之處
(一)祺祥政變前,親王入軍機處
事從權宜,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便有親王不可入軍機處的祖訓,但是清代入軍機處的親王不在少數。清世宗即位后,重用怡親王允祥,但是怡親王是否進入軍機處在學界存在爭議。本文無意討論怡親王有無進入軍機處任職,對于怡親王暫時不放入文章論述。
清仁宗時,出于安撫人心,穩定政局,排除異己的目的,懲治了權臣和珅。嘉慶四年,和珅倒臺后,在權力的交接和過渡時期,成親王永瑆短暫進入軍機處“命成親王永瑆、前任大學士署刑部尚書董誥、兵部尚書慶桂、在軍機處行走。”同年,成親王因幫助好友洪吉亮上書,因此受仁宗訓斥“設成親王等不將各札進呈。轉似實有其事。代為隱諱矣。”不久后,“因軍機處事務較繁。是以暫令成親王永瑆。入直辦事。但究與國家定制未符。成親王永瑆。著不必在軍機處行走。”成親王永瑆在軍機處的工作就此終結。自成親王入軍機處到離開軍機處,共計不到一年,時間短暫。
清文宗在位時期,太平天國自中國南方而起,公開對抗清王朝,北伐軍直逼王朝腹地。與此同時,京師附近被壓迫已久的人民也先后加入反抗清政府的爭斗中。迫于形勢,一直被清文宗忌憚的皇弟恭親王臨危受命。咸豐三年九月,洪秀全兵逼畿南,任命恭親王署領侍衛內大臣,辦理巡防仍佩白虹刀。十月,命恭親王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咸豐五年,以畿輔肅清,李開芳、林鳳祥率為首的叛亂敗局已定。七月,咸豐帝以孝靜成皇后崩后“恭親王奕于一切禮儀,多有疏略之處。”為理由,勿庸恭親王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令其在上書房讀書。至此,恭親王在軍機處為期大約兩年的政治生命終結。
由以上可知,祺祥政變前入職軍機處的親王,除存在爭議的怡親王允詳,共計兩人,數量少。去留與否聽命于皇帝一人,臣服于皇帝的權威之下。親王被任用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國家出現應急事務。
(二)略談祺祥政變始末
文宗在去世之前,任命焦佑瀛等八位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同時,授予兩宮皇太后權力。慈安太后掌‘御賞’璽,皇帝年幼,慈禧太后代掌‘同道堂’璽。使八大顧命大臣與兩宮皇太后相互牽制。如此做,咸豐帝是為了規避風險,維護數百年的清王朝的統治,令顧命大臣與兩宮太后雙方力量相互抗衡,欲求統治穩固。
然而,咸豐意料之外的是祺祥政變的發生。董元淳上奏,請皇太后“垂簾聽政”。肅順等人反對的態度,引起兩宮太后的不滿。為了爭權,兩宮太后聯合留在北京的恭親王奕。恭親王被親哥哥咸豐排擠忌憚,并且沒有被列入顧命大臣隊伍,而是受命留在京城接洽英法事宜,安撫百姓。并且他在京處理對外事務時,對西方侵略者讓步,從而取得列強對他的支持。此外他還取得了僧格林沁、文祥等統治階級上層人士的支持。在以上力量的支持下,恭親王聯合兩宮太后發動針對八大臣的政變。最終,兩宮皇太后聯合恭親王陣營獲勝。八大臣或死或流放。因載淳年號為祺祥,故名為祺祥事變。
(三)祺祥政變后,親王入軍機處
清代后宮女子是帝王的附屬品,嚴禁限制后宮干政。“前代流弊,具詳史冊,有以女謁盛行,致隳綱紀者矣……我朝圣圣相承,乾綱獨攬,政權從無旁落。”祺祥政變后,太后勢力公開掌權。同治元年,兩宮太后對祺祥政變的頭號功臣恭親王論功行賞,授恭親王奕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在清王朝的政局中,皇權衰微,形成兩宮皇太后-議親王雙方共治的權力天平。此期間恭親王備受恩寵,權力愈來愈重,“恭親王以議政王在軍機處辦理一切政務。勤勞懋著。加恩著在紫禁城內坐四人轎。以示優異。”
隨著慈安太后去世,慈禧權勢的增強,權力天平發生極大轉變。太后為了專權,不容許任何威脅的存在,因此議政王成為慈禧打擊的對象。中法戰爭時期,議政王為首的軍機處辦事不力。慈禧以此為借口,在光緒十年罷恭親王奕軍機大臣職位。恭親王為期二十三年的軍機處生涯就此終結。此后雖被慈禧再次啟用,但不再入軍機處。自此以后,垂簾聽政數十年的慈禧成為清王朝唯一的實際掌權者,國家大權掌握在一人之手,軍機處的人事運用取決于太后一人意愿。
慈禧太后懲治權勢過大的恭親王后,為了應對戰局和維護統治的需要,“以禮親王世鐸代之,太后命遇有重要事件,與王商辦”,提拔關系親近的親王繼續入職于軍機處。“太后命遇有重要事件,與王商辦。時法蘭西侵越南,方定約罷兵,王議建海軍。”光緒二十九年,榮祿病逝后,慶親王奕劻成為軍機領導層,一直延續到軍機處滅亡。為期八年。慶親王上任后門庭如市,斂財買官,“對奕劻評價的主流觀點是,奕劻貪鄙、無能、無識,惟袁世凱是聽,只知結黨營私。”如此品行低劣之人可以穩坐軍機處的第一把交椅,慈禧對其庇護不言而喻。
禮親王、慶親王都是太后的追隨者。端親王載漪生父是惇親王奕誴,在祺祥政變中為太后一方出力。并且己亥建儲事件中,慈禧選中的“大阿哥”溥儁正是端親王兒子。因此可知可見,載漪與慈禧關系親密。光緒二十六年,在八國聯軍入京之際,“愚而不學”的載漪才得以短暫入職軍機處。醇親王載灃母親是葉赫那拉氏,娶妻也是葉赫那拉氏,因此與慈禧關系親密。光緒三十三年,醇親王載灃入軍機處。慈禧臨終前,醇親王被任命為攝政王,代替幼帝處理國家大事,享有總攬軍機處的大權。
宣統年間,在奕劻載灃等人的主持之下,設立皇族內閣取代軍機處。軍機處退出歷史舞臺,原任職于軍機處的親王們在新的國家機構中繼續發揮作用。
由以上可知,祺祥政變后,入軍機處的親王在人數上增多了,數量達到五人,是先前的二倍還多。總體上看,親王在軍機處任職的時間延長。皇權衰微,太后干政,親王的任用與否取決于太后的意愿,而且還根據與太后的關系遠近,任人唯親。
三、祺祥政變前后兩個階段,親王入軍機處的相同之處
(一)未曾逃離專制權威
祺祥政變前,也就是專制主義皇權主導國家時,親王入軍機處,成為皇帝治理天下的幫手和政治的點綴。祺祥政變后,帝王年幼無能,太后垂簾干政,成為國家的真正掌權者,親王則擔任鞏固晚清統治的責任。但是無論是何時期,親王必須臣服于專制權威,聽從于皇帝或是太后的任命調遣。如若不然,甲申易樞就是最好的例子。
(二)根本目的相同
準許親王入軍機處的根本目的無不是穩固清王朝的統治。嘉慶年間,永瑆入軍機處是為了過渡政治。奕入軍機處是為了抵抗京師附近的起義。祺祥政變后,奕再入軍機處是因為帝王年幼,無法主持國家大事,因此奕以議政王的名義輔佐政治。世鐸入軍機處后,協調李鴻章等處理中法戰爭事宜。奕劻和載灃與太后關系親密,入軍機處后,甘愿秉承太后旨意處理軍國大事。
四、結語
以祺祥政變為界限,將清王朝劃分為兩個階段,親王入軍機處在不同時期,親王的任職時間,人數,以及所臣服的最高權力各有特點。與此同時,身處于專制皇權之下的清王朝,允許親王入軍機處,根本目的無外乎是維護王朝統治。
參考文獻:
[1](清)愛新覺羅·昭梿.嘯亭雜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清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清)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清)梁章鉅.樞垣記略[M].北京:中華書局,1984.
[5](清)趙之恒,牛耕,巴圖.大清十朝圣訓(清高宗圣訓卷之三十一)[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