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閃閃 鐘小石
【摘要】豫劇作為傳統文化資源中一部分,凝聚著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容與價值主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1]豫劇凝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明觀,作為精神文明的豫劇發展到今天具有歷史意義,更能反映時代特征,豫劇文化以其思想與表現在進行文明價值觀培育方面有著優越性,對于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推進作用,從而能夠增強文化自信,加快精神文明建設,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關鍵詞】豫劇;傳統文化;精神文明
【中圖分類號】J82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9-0086-02
一、豫劇概述
(一)豫劇
豫劇,屬于中國五大傳統戲曲劇種,[2]和評劇、京劇等有著不同風格,是河南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源于明朝中后期,有著400多年的歷史,舊時稱為“河南梆子”“河南高腔”,西方人稱其為“東方詠嘆調”,[3]經過多個時期的創新發展,在2006年,豫劇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豫劇已經形成了自身優勢,豫劇團更是分布在全國各地,為世人所熟知,不斷影響喜愛傳統戲劇的后代積極投入到建設戲劇文化精神文明的隊伍中去。
(二)豫劇發展現狀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推廣,豫劇的傳播并沒有跟上,除了在河南電視臺《梨園春》節目還能看到豫劇表演,在其他網站上很少有,就連在中國戲曲網上也基本不見豫劇的身影,大多是京劇曲目。豫劇發展前景堪憂,投入資金少,導致演出者變少,更是很少出現知名豫劇演出家;豫劇的受眾者大多是一些老年人或河南農村地區的人們,青少年很少,這不利于豫劇的傳播和影響力的擴散。
二、黨的領導人與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三個層面的內容: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5]是人民群眾的價值追求,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俱進。文明觀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一種狀態,隨著實踐的發展使其思想內涵更加豐富,總的來說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6]由此可以看出國家領導人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視。
三、豫劇對于培育文明觀的優越性
(一)鞏固意識形態,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豫劇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它的發展與繁榮都與國家意識形態有著自然和必然的聯系;作為輿論載體,對人民群眾有著難以估量的作用。著名戲劇家夏衍提出:“戲曲就是對人們生命歷程的寫照,舞臺上表演的情節都是壓縮了的人生。”[7]豫劇作為時代產物,濃縮了社會發展特征,緊扣精神文明建設主題,回應當下的關切,成為時代形象鮮明的文化象征。因此,為了繼續發揮豫劇育人功能,提升人們的思想素質,國家領導人多次指出發揚中國戲曲文化,增加對戲曲各方面的投入。無論是文明觀還是豫劇都是觀念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它們的產生、發展、確立都離不開國家推動,有利于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二)樹立正確的文明取向,提升人格修養
從豫劇的表演形式來看,豫劇通過對人們的行為或事物進行模仿與創作,以其高度自由的虛擬化表演形式反映出對人們的行為的價值評價,促使人們有選擇地傳揚價值觀念,同時這種自由的表現形式為文明觀的培育提供了無限的發展空間。從豫劇的內容上來看“寓褒貶,別善惡”一直是其表達的主要思想。正是在這樣的表演形式和價值取向下,戲曲達到懲惡揚善的目的,推動人們形成正確的“三觀”。豫劇所擁有的育人功能,不僅是歷代作家創作的初心,也是廣大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借以運用的重要方法,更是建設精神文明所必需的。
(三) 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對于厚植于民間土壤、反映基層群眾思想感情及審美情趣的豫劇來說,以人為本的情懷更是不言而喻。豫劇“人民情懷”主要體現在“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主體”“以人為目的”的三個方面。“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主體”有三個含義:一是豫劇的創作離不開人的構思與創造;二是豫劇演出離不開人們的表演;三是戲曲的受眾多是普通群眾,這為豫劇發揮其輿論作用提供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以人為目的”即豫劇給人以視聽盛宴的同時,也提升了人的思想境界,促使人發現自身的生存價值并提升自己,王國維在論及戲曲的基本特征時指出:“必合言語、動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戲劇之意義始全。”[8]豫劇表演方式的綜合性和形象化特征推動人們對機制觀念的理解,只要仔細體味豫劇就會真正感受到它的人民情懷,從而實現人們的自由全面發展。
四、新時代豫劇精神文明培育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主要包括文化育人法、理論和實踐教育法、自我和疏導教育法、環境熏陶法、典型和感染激勵教育法等等。[9]本文主要討論理論和實踐教育法;文化育人法和環境熏陶法;感染教育法和激勵教育法以及典型教育法等。
(一)運用理論教育法和實踐教育法,發揮豫劇精準務實、緊貼人心的重要作用,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理論教育法,即理論灌輸和學習的方法,是思政工作的從事者有意識有策略地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學習、教育,形成正確“三觀”的教育方法。[10]實踐教育法是思政工作者組織人們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認識和實踐能力的方法,在改造客觀世界中改造主觀世界的方法。[11]
豫劇的發展必須將兩者結合起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作品內容中,通過表演的具體實踐向廣大人民群眾傳遞主流思想,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二)運用文化育人法和環境熏陶法,發揮豫劇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文化育人法即教育者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文化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傳統優秀文化融合,通過文化影響人,實現人的自我教育。育人化人是豫劇的固有使命。在進行文化育人的同時,必須建立良好的環境,即環境熏陶法,就是教育者營造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來達到教育目的方法。
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的,所以,環境對于精神文明建設是極為重要的。任何與豫劇有關的產品、活動等都要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標,積極傳遞人生追求,提高精神境界和培養生活情趣,用科學性、思想性、觀賞性三者相統一的優秀作品弘揚其“寓褒貶,別善惡”的精神,通過豫劇自我提升實現其文化育人化人的功能。
(三)運用感染激勵教育法和典型教育法,發揮豫劇怡志養神、培育文明的重要作用,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感染教育法是指人們潛移默化的接受教育的方法。激勵教育法指激發人們的自覺自主意識,鼓勵人們努力實現正確目標的方法。典型教育法指通過榜樣來教育人的方法。三種方法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通過樹立正面典型感染激勵受教育者,三管齊下達到育人目的。豫劇在進行創作時要選取典型人物或者事例,潛移默化地使人民群眾體會豫劇的真情實感,通過精神激勵來推動人民群眾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奮斗。就如每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一樣,感染和激勵了無數的人民群眾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五、結語
豫劇作為一種特殊形式,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僅是其中的文明,還體現了富強、和諧、愛國等等價值觀,因此,豫劇在今后的發展中必須做到三點:一是加強內容創新;二是推進表演形式創新;三是選取和培養優秀人才。因此,推動豫劇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重要路徑,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將豫劇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方法手段,是在兩者統一的基礎上樹立正確價值取向、提升人民群眾文明素質的必然要求,體現了豫劇在新時代的新使命。
參考文獻:
[1]馬龍.淺析河南豫劇的現狀及其發展[J].吉林畫報·新視界,2014,(05):12.
[2]汪燕.傳統戲曲發展中的地方政府角色探析——以安慶市黃梅戲為例[D].東華大學,2016.
[3]郭二艷.河南歷史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及旅游開發[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4]劉丹.豫劇在河南新鄭市小學音樂教育傳承現狀的調查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5.
[5]劉云山.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求是,2014,(01).
[6]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2014年3月27日)[N].人民日報,2014-3-28.
[7]王冠平.中國傳統戲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D].西安工業大學,2017.
[8]王國維.宋元戲曲史疏證[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9][10][11]鄭永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28,03,134.
作者簡介:
王閃閃,第一作者,女,漢族,河南人,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鐘小石,第二作者,男,漢族,江西人,南昌航空大學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