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媒體的發展,給文創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發展機遇,尤其是內容呈現與互動表達,為傳統文創產業鋪平了數字化發展與傳播的道路。本文立足泰州文創產業發展,從科技、經濟、文化和教育的角度對泰州文創產品的開發和推廣提出了相互支撐良性發展的思路,并從“人”“技”和“傳”三個路徑探討了文創產業人才培養,文創技術創新和文創傳播研究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 新媒體;泰州;文創產業;創新發展;創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TB47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7-0068-03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8SJA1889);泰州市軟科學項目(項目編號:RKX201929)。
一、引言
城市文創產業的發展體現了一個城市的品位和內涵,文創產業展示的不僅僅是城市形象,更關系著城市的靈魂。傳統的文創產品基本以明信片、紀念品或高端復制品等形式表現,如西方國家的大都會、盧浮宮、奧賽美術館等均有古典或現代主義風格的衍生品;東方藝術的內斂性,往往會在西方文創產品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文化特色產品,如團扇、茶具、木雕和服飾等。
數字媒體時代,文創產品的表現形式在互聯網發展的模式下迎來了新的機遇,借助數字技術開發文創產品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泰州作為一座擁有兩千年文化的歷史名城,人文薈萃,名賢輩出,施耐庵、鄭板橋、梅蘭芳等文化名人是泰州的文化底蘊;眾多的名勝古跡是泰州的文化靈魂。挖掘文化底蘊,塑造城市靈魂,打造新時代泰州文創產品產業,是泰州文創產業升級創新的新起點。
700多年前,馬可·波羅游歷泰州,稱贊“這城不很大,但各種塵世的幸福極多”。“幸福”是泰州城市文化的歷史傳承,也是泰州當前發展的社會特征。幸福的城市當謀求幸福的產業,在文創產品設計與開發中注入“幸福”的內涵,在“互聯網+”環境下再探討、研究泰州文創產品事業的發展,具有新時代意義。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互聯網+”模式下的泰州文創產業發展僅局限于傳統行業,在材質創新、功能創新等方面未能有效借助互聯網技術引入新觀念;文化創新過于停留于傳統項目,亟須在保持文化傳承基礎上,尋求新技術、新媒介,謀求新發展。
2018年泰州第二屆非遺博覽會,大批文創產品亮相,也見證了泰州文創產業的發展。茶具、明信片、團扇、手機殼等產品,讓市民大開眼界,一飽眼福。文化創新重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現有的文創產品在立足泰州文化元素的基礎上,保持了泰州特色,但表現形式過于單一;紀念特征、文化個性、情感內涵等方面是文創產品流行的重要因素,泰州現有文創產品在這方面還有待提升。
好玩、好用、好收藏是文創產品的生命線。“百姓日用即道”是泰州學派的理念,也是泰州人幸福生活的精神風貌。故從設計應用學角度,文創產品在創新基礎上,不應該是孤芳自賞,不應該是關起門來的實踐創新,更不應該故步自封抱著傳統不放而舍棄新方法、新技術和新媒介的介入。VR技術、交互設計以及更多的AI科技,在當下5G技術的發展條件下,將會得到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會變得多層次、多維度,評價藝術的角度將不再圍繞視覺因素,聽覺、觸覺,甚至嗅覺和味覺也能參與其中。
三、創新驅動下的機遇與發展
從創新、創意和科技應用的角度對泰州文創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展開調研與分析,用創新改善泰州文創產品,開發新形態,營造新氛圍。當下,數字藝術蓬勃發展,助推了城市文化氛圍的形成,借助新科技闡述城市文化,特別是在城市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凸顯“泰州”文化元素,則能形成有力有效的文化閉環。
用創意提升泰州文創產品,打造新內涵。城市的歷史往往是文創產品的創意來源,從沉甸甸的史料中挖掘出獨一無二的素材,也并非難事;但將城市文明推向市場,獲得世界認可,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卻非易事。泰州擁有“梅蘭芳”這一獨特的名片,對泰州文創事業的發展和建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以此為文化元素所形成的文創產品形式主要是茶具、文房四寶、書簽、紙扇、明信片和手機殼等,視覺元素主要為梅花、梅蘭芳劇照等,具有一致性,但缺乏多樣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泰州的“古鹽運河”是大運河的支線,相應的鹽稅、宗教和水利航運文化同樣獨具魅力。作為江蘇省省委明確的大運河文化帶規劃“8+3”布局中的一環,泰州文創擁有了新的創新原動力,圍繞大運河和古鹽運河文化建設的系列文創開發是水到渠成的事情。2018年,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成立,并先后設立了徐州、蘇州、淮安、揚州、常州、無錫、鎮江等7家分院,地級市分院則又分別與當地高校進行強強聯手,讓運河文化研究成功落地,為后續的經濟文化研究作鋪墊,而文創作為文化發展的衍生品,承載著重要文化展示意義。
2019年無錫市舉辦了首屆大運河文化生活節,提出了“文創+旅游”融合發展的線路,圍繞錫城運河文化設計出了系列文創作品。2020年無錫繼續發力,提出“文創精神”,樹立文化自信,成功舉辦了第二屆運博會,并將無錫“大阿福”本土文創元素進一步融入運河文化,實現生活和藝術的高度融合。泰州在參與無錫運博會的過程中,也逐步構建、推動并舉辦了古鹽運河文創節,但2019年首屆規模上相對較小,對周邊城市未能形成有效的“虹吸效應”;2020年第二屆古鹽運河文創節作為“梅藝節”活動之一,在組織形式上有了版塊層次創新,文創產品也有了“鹽”元素和地區非遺文創的形式創新,更重要的是誕生了一批本土文創企業,足以證明泰州的文創發展的土壤已開始生根發芽,并能在成長中反哺城市文化建設。
虛實結合,用技術武裝泰州數字文創產品,催生新發展,講好泰州故事。“互聯網+”“5G”“VR”“AR”和“MR”等新技術的發展,影響的不僅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對文創的表現形式也產生了科技性的改變。2020年7月,“江南百景圖”手游的誕生,讓南京這座古城又火了一把,事實證明“穿越”不再是古裝劇或科幻劇的專利,也可以是數字角色游戲,這是數字文創的成功之一。這種基于傳統文化的古典美,一下子吸引了廣大的青年人,順便也帶動了相關景點如大報恩寺琉璃塔的流量。足不出戶,即可認識一座城池的建筑,熟悉一座城市的文化,可見當下數字文創產品影響力的優越性。特別是疫情期間,數字文創的優勢更加明顯,虛擬文化的發展在非接觸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數字文創產品的研發上,國內國際之間差距不大,實現彎道超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前提還需要回歸到城市文化內涵挖掘和文化敘事。有靈魂的數字文創產品,才會吸引人;有故事的數字文創產品,才具有生命力;虛實結合的數字文創產品,才能長久存在。從人物題材出發,泰州有梅蘭芳、鄭板橋、王艮、劉敬亭和施耐庵等歷史名人;從旅游題材出發,泰州遠有馬可·波羅眼中的幸福之旅,近有興化油菜花、姜堰溱潼會船等旅游節;從曲藝文學題材出發,泰州存有孔尚任《桃花扇》、李汝珍《鏡花緣》和施耐庵《水滸傳》等題材。
千年文化養一城,泰州文創產業擁有豐富的文化基礎,具備長久發展的潛力,抓住數字文創的發展機遇,對標蘇南文創產業,打造泰州文創新起點是完全可行的。
四、發展模式與路徑
(一)文創人才培養
文創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泰州老行當的傳承同樣離不開接班人,所以人才是任何產業談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石。泰州目前現有高校7所(本科5所,專科2所),開設有藝術類專業的有6所,每年培養了不少本專科藝術人才,但與文創產業有關的專業或課程寥寥無幾。從泰州城市文創產業發展的角度探討文創產業人才培養,讓高等教育服務泰州,為泰州經濟文化事業謀發展,是泰州高等教育不能忽視的問題。
在人才培養方面,高校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泰州政府可在統籌安排下,成立文創創新研究與發展部門,在理清泰州文化發展脈絡的過程中,也要組織泰州學術界做好從古至今泰州文創發展史的脈絡。這是一項比較繁瑣的過程,一是需要大量的史料來佐證泰州文創事業的發展源,二是需要地方高校結合現代設計、制造行業技術的發展,規劃5-10年的人才培養目標,以便盡快彌補文創創新人才的缺口。
(二)文創技術創新
文創產品以文化、創意和技術為核心,其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傳播技術和自動化技術。在“互聯網+”時代,智能化是文創創新的新特征。文創技術創新,會給文創產品帶來高附加值,可以帶動文創產品周邊產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做到經濟、文化和技術的深度融合發展。
文創產業技術創新,這是一個新的發展突破口。若把產品的外觀形式設計定義為靜態產業,那么承載文創產品表達的互動形式則可定義為動態產業。結合上述文創人才培養的改革,培養一支有文化有技術的隊伍,符合當下新媒體時代泰州文創產業創新發展。尤其是基于互聯網、5G數據傳輸的數字文創產品的研發是比較容易突破的點。所以,技術培育與引入是兩條可行的發展途徑,在新媒體時代躋身文創技術創新,也正是泰州經濟未來發展的新動力。
(三)文創傳播研究
泰州旅游節推廣多年,為泰州文創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宣傳作用,是泰州城市形象發展的重要名片。從文創產業的長遠發展來看,文創傳播還不能僅僅依靠“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在媒體區域網絡化、智能化的時代,在閱讀和視聽載體發生變革的臨界點,文創傳播需要走出不一樣的步伐,為泰州文創產品的走出去開辟新路徑。文創產品的傳播題材、傳播方式、傳播媒介等均是項目開展需要研究的內容。
中國VR/AR/MR創作大賽金鐸獎已經連續舉辦五屆,從最初的VR創作,發展到VR/AR,再到VR/AR/MR,獨特的表現視角與藝術表達方式,創造了服務未來發展趨勢的互動效果,這是文化傳播的新途徑。隨著頭戴式頭盔成本的降低與使用率的提高,以及智能設備GPU處理速度越來越快,基于VR/AR/MR形式的文創傳播,已經成為理想的5G商業應用。泰州,作為有著2000多年文化的歷史文化名城,有相當豐富的文化資源開啟這種新的傳播模式,這是泰州文化宣傳在未來5年內需要突破的,把握住這種新傳播模式,做好這方面的領頭羊,甚至是形成相關的產業鏈,也會非常有效地提高泰州文化傳播技術的實力。
綜上所述,無論是人才培養、技術創新,還是傳播模式創新,都是環環相扣,非獨立發展的,政府、高校和企業三者聯手才能形成有效的發展閉環。
五、總結
科技、經濟、文化和教育是新媒體時代四匹快馬,唯有駕馭好這四匹快馬才能在科技、經濟、文化和教育領域尋得新突破,扎穩根基,形成良性發展。文創產業,完全可作為一次嘗試,在理清泰州文化領域文創發展的脈絡基礎上,以科技驅動教育,以教育孵化設計,以設計承載創新,以創新推動經濟發展,以經濟反哺科技、文化和教育。
參考文獻:
[1]趙紫晗.新媒體背景下博物館營銷宣傳新方式——文創產品的跨界合作[J].大眾文藝,2020,(19):66-67.
[2]謝巍,譚文玲.移動AR技術在數字文化旅游中的應用探索[J].現代信息科技,2020,4(05):118-119+122.
[3]董玲.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再設計的應用和表現規律研究[J].輕工科技,2020,36(02):99-100.
[4]樊漫漫,梁華,王譯梓,李一正.AR技術在文化旅游中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電子商務,2019,(12):35-36+68.
[5]劉笑男,施奇.新媒體環境下的文創產品開發與設計策略——以大連為例[J].大眾文藝,2019,(17):64-65.
[6]李紅柳,丁鑫堯.關于中國傳統圖形元素在新媒體藝術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J].明日風尚,2019,(04):62.
[7]錢辰璐.新媒體環境下的中國風文創品牌傳播淺析——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例[J].科技視界,2018,(28):18-20.
[8]蔡慧萍,陸培培.小“玩意”蘊含大創意——以廣西本土文創商品設計為例[J].輕工科技,2018,34(07):102-103+105.
[9]仇景萬.英國創意產業發展對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啟示[J].黨政視野,2016,(06):30.
作者簡介:
季恒,男,江蘇泰興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和交互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