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妍
(齊齊哈爾市五官醫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慢性根尖炎的主要發生機制為牙齒根尖部、周圍組織的感染,在病原長期刺激下發生慢性炎性反應,破壞了牙槽骨,形成炎性肉芽組織。目前的治療方法有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外科手術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手段,尤其是改良根尖手術治療,視野良好,能夠實現對患者的精細化操作,進一步提升手術治療的成功率[1]。
選取2019年4月—2020年7月齊齊哈爾市五官醫院收治的56例慢性根尖炎病例作為研究對象,以患者的入院順序進行隨機分組,每組各28例。對照組采用傳統根尖手術治療,其中男患14例,女患14例,平均年齡(39.48±6.39)歲。疾病部位:磨牙11例,前磨牙9例,前牙8例。觀察組患者采用改良根尖手術治療,男患15例,女患13例,平均年齡(40.17±6.77)歲。疾病部位:磨牙12例,前磨牙11例,前牙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根尖炎診斷標準,排除手術禁忌癥、精神功能異常、心肝肺腎等功能嚴重異常者。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與臨床信息經統計學分析,差異不顯著,可以進行兩兩比較(P>0.05)。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根尖手術治療。術前通過X光片檢查患者的牙齦形態、根尖周圍病變部位,在橡皮障隔離下拔髓、開髓,去除根充物,對根管進行交替沖洗。將氫氧化鈣糊劑放置在根管中,對患者進行7~10 d的消毒。復診時患者沒有出現滲出物,需要進行根管填充,術后一周拆線[2]。
觀察組患者采用改良根尖手術治療。術前準備工作與術后操作與對照組一致。對患者進行常規消毒鋪巾,局部麻醉后,切開患者牙唇頰側牙齦,翻瓣去骨,充分暴露出根尖,在3 mm處切除根尖,徹底刮出根尖周圍肉芽組織,并送至病理科檢查,沖洗手術區域。觀察患者的根尖切除面,定位好根管,制備出洞型約3 mm,并在根尖倒充填無機三氧化物聚合物,若骨腔沒有存留異物,以輕柔的動作進搔刮骨壁,復位縫合黏骨膜瓣[3]。
(1)判定患者的治療效果。痊愈:患者的咀嚼功能恢復正常,患牙沒有叩痛現象。有效:患者的咀嚼功能明顯恢復,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失敗:患者的咀嚼功能、臨床癥狀沒有任何變化。治療成功率為治愈率+有效率。(2)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說明疼痛程度越嚴重,并詳細記錄患者的癥狀緩解時間。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成功率達96.4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42%(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成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疼痛評分為(2.99±0.28)分,癥狀緩解時間(5.47±1.88)d,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的疼痛評分(4.19±0.38)分、癥狀緩解時間(8.68±1.07)d(P<0.05)。
慢性根尖炎屬多種細菌混合感染的口腔疾病,臨床上以根管保守治療為首選,由于慢性根尖炎的發病機制十分復雜,無法適用于所有的慢性根尖炎病例。因此,臨床上通常會采取外科手術治療。傳統的根尖手術治療雖然能夠有效恢復患者的咬合功能,但是,存在一些術后并發癥,尤其是患者的疼痛、腫脹十分明顯,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需要改良傳統根尖手術治療方法,徹底切除根尖與周圍病變組織,改善患者的根尖周圍愈合環境和患者的組織再生生理環境,同時最大化地減輕對患者的術中損傷,盡可能保留患牙。這樣不僅會縮短患者的病變組織愈合時間,還能進一步保證患者的治療成功率[4-5]。加之,改良根尖手術治療的方式,可以呈現出清晰的手術視野,以便對患者的根尖、鄰近重要組織結構進行精準定位,特別是對下頜磨牙的治療可充分暴露出患者的病變位置,具有很好的根尖封閉效果,而且患者手術中的疼痛感較低,此術式得到了更多患者的接受。這種新型手術治療方法,不僅解決了復雜性根尖周圍病變患者的困擾,還能有效延長患牙的壽命。
為了進一步證明改良根尖手術的臨床療效,本研究選取2019年4月—2020年7月齊齊哈爾市五官醫院收治的56例慢性根尖炎病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順序進行隨機分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根尖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改良根尖手術治療。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成功率達96.42%,只有1例失敗,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例失敗,治療成功率71.42%(P<0.05)。此外,觀察組患者的疼痛評分(2.99±0.28)分、癥狀緩解時間(5.47±1.88)d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的疼痛評分(4.19±0.38)分、癥狀緩解時間(8.68±1.07)d(P<0.05)。由此可見,改良根尖手術的治療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口腔咬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