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明 劉楊 劉曦子 王彥博


2017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成立數字貨幣研究所,負責跟蹤研究數字貨幣與金融科技創新發展,并開展法定數字貨幣研發工作,掀起了法定數字貨幣的熱潮。本文以“法定數字貨幣”和“數字人民幣”為關鍵詞,在網絡中進行文獻搜索,并精選其中195篇發表于核心期刊的文獻,深入運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進行研究分析,歸納梳理了當前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的發展情況,對法定數字貨幣給商業銀行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為商業銀行形成相關應對策略提供參考。
法定數字貨幣研究綜述
2016年國內開始興起法定數字貨幣研究,在本文精選的195篇文獻中有27篇于當年發表;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成立后,從2017年至2020年間發表于核心期刊的法定數字貨幣相關文獻數量顯著增長,年均增長率達50%。在精選的195篇文獻中,149篇文獻來源于CSSCI或EI等核心期刊,24篇文獻來源于其他中文核心期刊,22篇文獻來源于金融業核心期刊。
基于對研究文獻的LDA主題提取,運用BERT預訓練模型對每篇文獻進行一項或多項主題標注,以及對相近似研究主題及文獻進行歸并,歸納梳理出法定數字貨幣研究的九大主題(見表1)。
其中,涉及“法定數字貨幣內涵、特點、機遇、挑戰與展望”研究主題的文獻數量最多,這是法定數字貨幣相關研究不能繞開的話題。相關研究主題主要圍繞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當前進展、概念界定、優勢特點、帶來機遇、演化路徑、政策建議、未來展望等方面展開探討。
在“法定數字貨幣產生的影響”研究主題方面,業界和學界的研究熱度比較高,具體包括以下領域:一是法定數字貨幣對我國貨幣政策可能產生的潛在影響及相關機制研究。一些文獻從貨幣供給、貨幣需求、貨幣乘數、貨幣傳導機制等方面進行研究,認為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將帶來現金通貨的減少,對活期存款可能存在擠出效應,同時會促進準備金數量和基礎貨幣數量的增加;有研究認為貨幣乘數在短期內可能會出現一定偏離,但在長期內依然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也有研究認為法定數字貨幣通過對存款準備金率、利率、貨幣乘數變化等貨幣政策工具和中介指標產生一定影響,可提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此外,有研究認為法定數字貨幣因其數字化和智能化屬性,有助于大數據分析和政策評估,將提升貨幣政策的精準性。二是法定數字貨幣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及機理。有研究認為央行發行的數字人民幣只取代M0,不會對宏觀經濟產生明顯影響,但會對“活期存款轉化為央行數字貨幣的程度”等金融變量產生較明顯影響,從而使貨幣乘數不確定性增加;有研究認為法定數字貨幣將成為貨幣監管工具,有利于降低監管成本和信貸成本,促進數字經濟時代下的宏觀經濟產出,提升宏觀經濟調控的定向精準度。三是法定數字貨幣對電子政務、商業銀行、金融會計、電商平臺交易模式等會帶來影響,以電子政務為例,法定數字貨幣與電子政務創新結合理論基礎有三點:第一,央行數字貨幣的可溯源功能可以更好地預防腐敗及懶政怠政,在廉政建設等方面推動政府管理創新;第二,有助于通過預算執行監督等渠道促進電子政務高效開展;第三,對電子政務工作進行客觀的投入產出評價。
在“法定數字貨幣相關理論與機制研究”方面,學者對央行數字貨幣相關理論和運作機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包括貨幣演化、運行機制、治理模式、信用創造機制、法律屬性等相關內容。
在“法定數字貨幣相關技術”方面,主要涉及兩個領域:一是研究法定數字貨幣自身涉及的技術原理和設計,如整體技術框架、匿名技術、區塊鏈、識別碼等;二是相關技術在法定數字貨幣領域的應用,包括移動安全支付技術、大數據技術、硬件錢包技術等。
在“法定數字貨幣風險防范與監管”方面,主要是對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在發行、流通等方面涉及的技術安全、數據隱私保護、反洗錢及法律合規等進行研究,建議從設計監管沙盒、加強監管科技、實現穿透式監管等方面構建創新監管監測體系。
在“法定數字貨幣應用探索”方面,主要是對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場景化應用相關問題展開探索,包括法定數字貨幣在互聯網投資與借貸、跨境支付、供應鏈保理、跨行調款等業務領域的應用,以及法定數字貨幣使用環境建設、合作法律機制建設等。
在“法定數字貨幣與人民幣國際化研究”方面,主要圍繞法定數字貨幣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意義、影響機制和對策建議進行深入探析。有研究認為,法定數字貨幣有助于維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幣值穩定,有助于對接國際規則和加強法治合作,有助于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和優化跨境投資及貿易中的貨幣格局,從而對人民幣國際化產生積極影響。
在“法定數字貨幣國際經驗對比”方面,主要對英國央行數字貨幣RSCoin、加拿大數字貨幣、委內瑞拉“石油數字貨幣”、新加坡Ubin等展開研究,為我國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研發、推廣和運行提供國際經驗參考。
法定數字貨幣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本文立足商業銀行視角,在195篇精選文獻中,針對法定數字貨幣對商業銀行產生的影響,使用Syntactic Parsing(句法分析)識別句法成分并確定句法關系,而后運用TER文本情感識別技術來判斷業界和學界對法定數字貨幣給商業銀行帶來影響的情緒,并結合Knowledge Graph知識圖譜技術進行展現(見圖1)。結果顯示,總體而言,商業銀行對法定數字貨幣普遍持期待和樂觀態度。
此外,本文就涉及“商業銀行”內容的25篇文獻共計32.56萬字文本進行文本分詞,并通過POS詞性標注和TF-IDF關鍵詞識別技術提煉出Top150關鍵詞,再挑選出其中具有業務含義的關鍵詞作為“種子詞”輸入TextRank文本摘要技術,從相關文獻中提取出業界和學界主流研究觀點如下:
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對商業銀行運營體系產生影響。一是法定數字貨幣帶來貨幣發行、流通效率的提高,降低銀行在紙鈔流通各個環節的運營成本;二是對銀行當前基礎設施提出挑戰。有研究認為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生態系統,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對現有銀行系統基礎設施的依賴;三是法定數字貨幣將有助于銀行構建新的支付平臺及生態,有研究認為這將有利于打破第三方機構在支付市場的壟斷地位,打造簡單便捷的支付系統。商業銀行可借助法定數字貨幣在消費零售市場拓展份額,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電子支付平臺,以更加智能的支付模式和更廣泛的應用場景吸引客戶。
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對商業銀行業務體系產生影響。一是可能對活期存款存在較強的“擠出”效應,有研究認為數字人民幣錢包具有離線支付、秒付秒到賬等優勢,銀行活期賬戶上的儲蓄存款可能會大幅轉入數字人民幣錢包;二是有研究認為法定數字貨幣可能會重構商業銀行現有的賬戶體系,對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業務、支付業務、現金業務、跨境結算業務以及反洗錢業務帶來多維影響;三是商業銀行傳統盈利空間將被進一步擠壓,銀行的資金融通主導地位和中介作用將受到來自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的股票、債券、基金等直接融資工具的挑戰和沖擊,央行對商行的紙式票據再貼現將可能會被數字人民幣顛覆和取代。
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產生影響。一是對商業銀行在法定數字貨幣信息安全保護工作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有研究指出密碼學和區塊鏈仍存在一些不確定性的技術風險和信用風險,潛在挑戰主要包括系統安全風險、數字錢包被盜用、用戶信息被非法獲取等,商業銀行應接受監管并將相關風險降到最低;二是對商業銀行反洗錢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法定數字貨幣具有數字化、可追溯、可監控等特點,將會產生海量交易數據。從海量復雜交易數據中識別洗錢行為,則要求商業銀行增加其數據來源渠道,加強與法定數字貨幣登記中心、認證中心和大數據中心的信息往來,以更先進的AI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構建洗錢行為識別模型,提升反洗錢識別準確率及工作效率。
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對現有銀行業支付體系、第三方支付體系產生影響。一是可以優化傳統央行貨幣的支付功能。原則上銀行存款貨幣、電子貨幣能夠達到的支付網絡邊界,法定數字貨幣都可以做到。有研究認為,銀行間支付體系所包括的大額實時和小額批量支付系統、跨行清算系統、同城票據交換系統、境內外幣支付系統、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等都將得到重塑。二是對第三方電子支付產生影響。有研究認為,法定數字貨幣具有支持無網、跨銀行、跨支付機構支付等特點,相比于第三方支付形成較強競爭優勢;同時,法定數字貨幣要求可控匿名,交易數據僅對央行披露,由此對第三方支付機構基于客戶數據信息的征信、風控等衍生業務產生沖擊。
商業銀行應對策略
面對法定數字貨幣時代的到來,商業銀行應對策略的研究亦運用NLP技術,通過對精選文獻中的48篇文獻共計77.02萬字文本進行分析,運用TextRank文本摘要以及NER命名實體識別技術,提煉業界和學界主流觀點如下:
商業銀行應積極備戰法定數字貨幣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一是加快數字人民幣錢包推廣應用及生態建設。當前已有多家商業銀行針對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積極進行準備,六大國有銀行已在全國多個城市開始推廣數字人民幣錢包,客戶在上述銀行營業網點申請白名單,在央行數字人民幣App中以設立銀行子錢包方式參與測試;二是加快做好數字人民幣發行、流通中涉及的軟硬件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工作。商業銀行應加快銀行核心系統、數據庫、ATM機具、手機終端等軟硬件系統化升級,以及POS機具等線下支付端場景規?;脑欤瑸榉ǘ〝底重泿诺耐茝V應用做好準備。
商業銀行應加快開展基于法定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創新業務探索。一是加強法定數字貨幣對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形態和服務渠道沖擊的應對工作。為應對法定數字貨幣或將對商業銀行支付、存貸、理財、風控等業務流程和渠道帶來影響,商業銀行可在法定數字貨幣各類金融業務應用場景下,組織力量積極研究技術方案和業務適用性。例如,商業銀行可借助法定數字貨幣試點和推廣在消費零售市場拓展份額,以更加智能的支付模式和廣泛的應用場景吸引消費者,探索零售業務在數字經濟時代“彎道超車”的新機遇;二是加快開展法定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創新業務探索。商業銀行應積極捕捉網絡支付、資產托管、數字錢包、供應鏈金融等領域業務場景中可能的大量創新機會,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升銀行渠道場景布局、數據運用、產品研發、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競爭力。
商業銀行應進一步提升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法定數字貨幣相關風險識別和防控能力。一是法定數字貨幣技術應用帶來的信息風險、監管風險、數據風險以及模型風險可能成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領域的全新課題;二是商業銀行可通過構建AI大數據技術的風險預測模型,基于多維度信息,反復對風險預測模型進行驗證和完善,及時識別貨幣流通的敏感信息,提高風險預警能力,進而實現對各類異常貨幣金融活動的預警和防控。
(作者單位:華夏銀行數字化轉型工作推進辦公室、龍盈智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楊璇、陳生、關宇航、張勇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