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劉劭在《人物志》中說:“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他認為,英雄是智慧與勇氣的結合,有文武兼備的特征。《鴻門宴》里寫了一場特殊的宴會,宴會上呈現了以劉邦和項羽為代表的兩種英雄。這兩個人,從不同方面體現了司馬遷獨特的英雄觀。
一是不屈不撓而成功者,以劉邦為代表。
劉邦地位低下,原本只是一介布衣,相較于項羽,他是飽受磨難的,但他不屈不撓,一路向前。他做過秦朝泗水亭長這樣的基層小官,后參加反秦斗爭,漸漸發展成為反秦主力。秦二世三年秋(公元前207年),劉邦攻下宛城,攻占武關,率軍攻入咸陽。秦朝滅亡后,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者法辦;偷盜者治罪。”因而深得民心。不久后,他又在項羽所設的“鴻門宴”上,機智化解危險,巧妙躲避刺殺。磨難在他身上的體現不止于此。正是這無數的磨難歷練了他,使他足夠強大,最終消滅了項羽的勢力,創立了大漢王朝。
這一類飽受磨難但不屈不撓的成功者,是英雄形象的一種。
二是充滿悲劇色彩但有人格魅力者,以項羽為代表。
項羽出身名門,少年有大志,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滅亡秦國之后,其自稱西楚霸王。楚漢戰爭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鴻門宴前,他得知沛公已破咸陽時便“大怒”,聽說“沛公欲王關中”,不經細查,又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二人在鴻門見面,本來準備殺死劉邦的項羽,在聽到劉邦的“肺腑之言”后又頓時改變了主意。二人相爭的最后,是項羽在垓下被劉邦所圍,于烏江自刎。
在秦末廣大農民反抗暴政大起義的歷史背景下,項羽這樣的英雄隨時代背景應運而生。項羽的形象,彌漫著強烈、鮮明的悲劇氣氛,洋溢著壯麗的悲劇色彩。
司馬遷以悲劇性人物和情節作為表現形式,浸透了他作為史學家對歷史、對生活的體驗、感受、理解和思考。《史記》這部鴻篇巨著,記錄了諸多英雄事跡和英雄形象。一個個生動鮮明的英雄形象,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也是司馬遷內心英雄觀的真實寫照。
【陳振林/供稿】